以巴衝突反而有助烏克蘭?
10月7日由哈馬斯(Hamas)越境突襲引爆的以巴衝突,轉眼間已持續超過兩個星期。加沙走廊(Gaza Strip)在以色列空襲之下平民死傷慘重、已陷人道災難。但以軍大舉進犯加沙的下一步,卻一直未見影蹤。無論是以色列內部,還是對以國政策影響極巨的美國政壇和歐洲輿論,都開始向以軍地面進攻大潑冷水。
加沙城市戰爭還會爆發嗎?
在以色列內部,一方面有哈馬斯人質的家屬施壓以談判拯救人質為重,另一方面戰時內閣也傳出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同半年前他曾因司法改革意見分歧而試圖炒掉的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在戰爭策略上有相左意見。加蘭特同軍方領導層支持速戰速決,內塔尼亞胡則依然猶疑不決。有被指親內塔尼亞胡的人物更發布宣傳片,強調以軍人員性命為重,任何地面進攻前,也要先毀滅加沙地道(按: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哈馬斯在加沙地道總長500公里)。輿論議論之烈,使兩人加上軍方領導層不得不在23日發布聲明,澄清各人合作無間。
在美國,雖然拜登(Joe Biden)當局稱停火時候未到,要等到哈馬斯釋放所有人質後才可以談,但《紐約時報》23日就再次報道拜登要求以色列克制的消息,指拜登當局認為以色列在加沙並沒有可達成的軍事目標,以軍也未有充足準備有計劃地進軍加沙。對此,有以色列的主戰派已開始批評拜登,而以軍也多次表明一切就緒、只待政治決定,間接向內塔尼亞胡施加壓力。
在歐洲,雖然各國立場似乎尚未能達成一致,但歐盟外交專員博雷利(Josep Borrell)23日就聲言歐盟各國外長都支持「人道暫時停火」(humanitarian pause)。24日到訪以色列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亦將傳達同一訊息,並呼籲以色列重返長遠政治解決巴勒斯坦人問題的路線。
問題是,內塔尼亞胡要「退」也不容易,必需小心調控以色列內部民情,並對如何「長遠地」消滅哈馬斯提供解答。在人們預想以軍地面進攻加沙也將持續好幾個月的預設之下,無論以色列是拖延、是進,還是退,以巴軍事衝突的持續是必然之事。
從一般的分析來看,以巴衝突的持續和升級將分薄美國軍事資源,因此不利烏克蘭。但事實又是否如此黑白分明?
烏、以軍需有多大重壘?
從分薄美國資源的角度來看,以巴衝突對於烏克蘭的不利因素確實存在。首先是拜登當局決策層的注意力。根據多方媒體報道,此刻的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幾乎每日都要同以色列防長加蘭特通電。奧斯汀曾在伊拉克伊斯蘭國(ISIS)崛起之時領導美國中央司令部,他2016年剛離任不久就爆發了如今經常被用來與地面進攻加沙作比對的摩蘇爾(Mosul)戰役,當然有很多經驗和想法同以方分享。
同樣地,美國對於烏克蘭整個反攻的戰略佈局一向多有建言(雖然很多時候烏克蘭也沒有言聽計從,例如在去年赫爾松的越河反攻,又或者如今在烏東巴赫穆特的爭持上),當美國軍方領導層的注意力轉往以色列之際,這當然對反攻無果、本年冬季又要籌備應付俄軍能源基建攻擊的烏克蘭部署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不過,俄烏戰爭的局勢,其實已經陷進了一個長遠走勢大家早就看得一清二楚的消耗戰之中。美方策略上的支援有多大影響,是一個大疑問。
另外,美國軍事情報的資源也可能被以色列局勢分薄。然而,美國情報多用於俄軍關鍵目標之上,對於前線小規模攻守的局面影響有限。
當然,以色列和烏克蘭在軍備需求上也有一定程度的重疊。去年底,美國就曾將儲存在以色列的一半155毫米砲彈送往烏克蘭。在烏克蘭同俄軍高量使用大砲轟炸之際,美國及其歐洲盟友的155毫米砲藥庫存已然見底,增產也難以跟上需求,否則美國早前也不必作出對烏輸送集束彈的爭議性決定。如果以色列與鄰近如黎巴嫩真主黨等武裝組織爆發大規模衝突,以色列將對155毫米砲彈有更大需要,這明顯會對美國援烏造成壓力。
但如果以巴衝突只繼續以空襲加沙、與真主黨零星交火,或者只將主要戰事局限在加沙的話,以色列對砲彈的需求大概只在於可以精準打擊的砲彈,以針對非常特定的目標。因此,這大概不會同烏克蘭對非導引砲彈的高量需求重疊。
同時,像GMLRS、Excalibur、ATACMS等在烏克蘭戰場派上用場的精準打擊炮彈都沒有在以軍軍備清單之上。雖然以軍的部份發射器可改裝使用相關砲彈,但除非以軍在持續作戰之中將自身砲彈耗盡,否則短期內並不會影響到美國對烏克蘭的供應。
另一方面,雖然烏克蘭同以色列都有高度的防空需求,但雙方的防空系統重疊性甚少。以色列主要使用其鐵穹系統對抗哈馬斯或真主黨的較廉價飛彈,但鐵穹卻沒有輸送到俄烏戰場之上,其彈藥供應短缺與否都不影響烏克蘭。
而烏克蘭和以色列雖然都有使用美國的愛國者(Patriots),但以色列除了有自製的同級系統之外,也不太需要使用這種較昂貴的空防系統來對付哈馬斯或真主黨的平價武器,因此並不會影響到烏克蘭。而美國已輸送烏克蘭的NASAMS,則沒有被以軍使用。
當然,美國最缺乏的還是人手可攜、價格相對低廉、用來打無人機也不必太痛心的刺針(Stinger)。不過,其供應在以巴衝突爆發之前已非常緊絀,以巴衝突爆發的壓力反而有可能加快其增產過程。
政治新形勢有利烏克蘭?
美國援烏,最主要還是一個政治和財政的問題,特別是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有過半共和黨議員不願意支持進一步的援烏撥款。
以巴衝突,卻有可能在此扶助烏克蘭一把。拜登上周為以巴局勢發表了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演說過後,就向國會提出了包含烏克蘭、以色列、台灣和印太、美墨邊境四大層面的綑綁式撥款要求,總值約1,050億美元,當中614億用於烏克蘭,143億用於以色列,100億用於包括加沙在內的各式人道援助,74億用於台灣和印太地區,136億用於美墨邊境。
目前,參議院的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已表明支持撥款。而眾議院由於共和黨人還選不出議長,所以我們尚未知道其意向。不過,明言反對援烏、獲特朗普支持的激進派議員喬丹(Jim Jordan)已退出競逐,如今8位議長候選人立場各異,但都沒有喬丹般明確反對援烏。這對烏克蘭而言可算是一個正面發展。
更重要的是,以巴衝突的持續大大減少了美國媒體對於俄烏戰爭的報道。6月烏克蘭發動反攻以來的俄烏戰情消息,主調離不開烏軍進展緩慢,給美國民眾一種投資烏克蘭是個無底深潭的感覺,也使烏克蘭議題變成民主、共和兩黨財政爭議的主要論題之一。不少原支持援烏的共和黨政客,為了展現自己同民主黨政府的鬥爭精神、避免在黨內初選中出現激進派的挑戰者,也不得不加入反對援烏撥款的行列。
當烏克蘭戰局不再是媒體焦點所在,「最近前線無突破」式的報道不再見諸報端,這些共和黨議員就有更大的政治空間採行「各取所需」的宣傳手法去支持拜登的綑綁式撥款。
而拜登在其橢圓形辦公室演說中也透露出其對軍備輸烏撥款的另一種公關策略,就是將其與「美國製造」扣連在一起,強調立法中的撥款是用來加購美國製造的軍備,補充將現有庫存中的舊武器送往烏克蘭留下的缺口,因此新增的撥款其實最終也是送到美國工人的手中。哪一位議員能夠不支持「美國製造」?
另外,如今歐美援烏武器增產的其中一大障礙就是各國政府都不太願意簽下長期訂單,導致軍工廠商不敢投資太多的新產能,如果以巴衝突持續,兩場持久戰也可能會迫使各國領袖踏出大手訂購軍備的一步,長遠而言,這對即使在戰後也需要西方軍事支援的烏克蘭有利。
最後,以巴衝突的潛在升級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伊朗被迫大舉軍援真主黨,甚至要親自下場作賽的話,其對俄羅斯的無人機輸送和技術支援必然會受到局限,而伊朗無人機正是俄羅斯冬季能源基建攻擊的主力之一。
此刻,以巴衝突的發展方向和潛在後果充滿不確定性。但無論其走向若何,對烏克蘭抗俄戰爭的物質負面影響其實有限,在政治上更反而能給予美國政客迴避鎂光燈低調繼續援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