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烏克蘭兩場戰爭之間:為何美國眾議院還選不出新議長?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10月18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來到以色列特拉維夫,一邊力挺以色列,一邊勸說以色列不要重覆美國在9-11事件後的「錯誤」。由於原訂到約旦與埃及總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會面的峰會因為加沙醫院被炸的慘劇而被取消,遠道而來的拜登見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之後匆匆便去。其中唯一可見的成果似乎就是說服了埃及和以色列由拉法(Rafah)口岸試行輸送20架貨車的人道物資進入加沙,但此數遠遠不足聯合國稱至少每日100架貨車的要求。

經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一周遊說,甚至連拜登也要親自出馬之後,以巴衝突依然是一個爛攤子,人道危機未有緩減,美國依然要為以色列付出外交成本,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幾乎獨力反對呼籲「人道暫停」戰火的決議,而起初力挺以色列的歐美國家也再一次喪失在全球南方國家當中的道德地位,被廣泛視為雙重標準。以軍在加沙的持續軍事行動依然有可能觸發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大規模拉開北部戰線,隨時將美國捲進另一場中東戰爭之中(美方據報正將2,000名海軍陸戰隊成員置於高度戒備狀態,乘戰艦前往當地)。

另一邊廂,烏克蘭夏季反攻未能達成明顯戰果,如今已需為俄羅斯預期將會在冬季發動的能源基建攻擊做好防空準備,俄軍上周亦在烏東頓涅茨克發動了大半年未見的大型地面進攻,雖然暫時被烏軍擋了下來,卻可見戰場動能開始重回俄方之手,而即使烏克蘭本周首次使用了美國最近提供的ATACMS地對地遠程飛彈攻擊俄方,但分析普遍認為這對於整個戰場形勢影響有限。

圖為美國總統拜登2023年10月18日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會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拜登起行前,巴勒斯坦斯坦加沙一所醫院被空襲前沙爆炸,數以百計病人、家屬與醫護人員慘死,這讓拜登的「挺以之旅」備受各界抨擊。(Reuters)

拜登手上得國會授權用以供應盟友武器的「總統提款權」(Presidential Drawdown Authority)如今只餘下大約50億美元左右,而用以補回國防部軍備的撥款也快將用盡,對烏軍援本來已經捉襟見肘,如今有可能要協助以色列打一場持久的加沙戰爭,甚至要面對真主黨對以色列北部的潛在戰火。

在兩場戰爭「左右夾擊」之下,美國國會的撥款授權極為急切。然而,自10月3日共和黨籍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被同黨趕了下台之後,手握眾議院8席多數的共和黨至今也還未能選出新議長,任何議程都得擱置。先是有麥卡錫原「第二把手」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贏得黨內支持,卻湊不夠票,最終決定撒手不幹;繼而再有得到特朗普(Donald Trump)支持的俄亥俄州眾議員喬丹(Jim Jordan)接連兩次在眾議院大會議長投票中落敗。

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此刻可算是亂成一團,人們看不到明確的出路。

在10月18日的第二次議長投票上,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為喬丹整理議員投票。(Reuters)

喬丹是共和黨內激進派,曾是摔角好手,一度問鼎美國奧運代表資格,其後擔任過摔角教練(如今更因此捲入容忍性侵的醜聞),繼而修讀法律兼轉行從政,2007年加入國會眾議院,再乘奧巴馬時代的保守派茶黨風潮崛起,是共和黨「自由黨團」(Freedom Caucus)的創團成員。在2013年反對「奧巴馬醫保」的政府停擺中,喬丹是領頭人物之一,2015年更有份拉倒當時與奧巴馬合作避過政府停擺的共和黨籍議長博納(John Boehner),被後者稱為「立法恐佈主義者」。

加入國會16年,喬丹也是一個反建制人物,從來沒有主導過任何法案通過。然而,隨着2015、2016年特朗普競選總統的「反建制」風潮席捲共和黨,喬丹也就變成了特朗普的忠實支持者,更是右翼媒體的寵兒,2017年8月以來在霍士新聞台(Fox News)登場超過560次,是國會議員之冠。2019年,喬丹曾帶頭闖入特朗普第一次被彈劾的國會聽證場地,要被國會安全人員驅趕。上屆眾議院有關2021年1月6日的國會暴亂調查更顯示,喬丹曾涉及施壓時任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否決選舉人票的陰謀。

喬丹如今也是彈劾拜登的主要支持者,而且主導對於拜登當局「武器化」司法部的調查。

曾被稱為「立法恐怖主義者」的現任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喬丹。(Reuters)

雖然喬丹近年開始與麥卡錫打好關係,似乎有意溫和化其立場去爭取領導層的職位,但這樣的一個人,在任何正常的西方民主政體之中都只能是「難登大雅之堂」的邊緣人。然而,在今天被特朗普和激進派騎劫的共和黨之中,喬丹竟然變成了眾議院議長、拜登第二順位繼任人的頭號人物。

在上周變成了共和黨「唯一議長人選」之後,喬丹親自四出遊說,希望得到黨內溫和派的支持,確實說服了一大群議員為了「黨的團結」去支持他,但喬丹的團隊卻同時利用「威嚇」手段去脅迫黨友支持,除了在右翼媒體上大肆批評反對喬丹的議員外,還公布相關議員的聯絡資料,使他們飽受滋擾。

不過,照目前情勢來看,喬丹的施壓行動似乎適得其反。在10月17日的第一次大會議長投票中,喬丹得票200,低於217票的當選門檻,有20名共和黨議員反對他;而在18日的第二次投票中,喬丹總得票不升反跌,只餘199票。而在兩次投票中,民主黨的眾議院少數派領袖傑弗里斯(Hakeem Jeffries)皆得到212席全體民主黨議員支持,票數高於喬丹。

從佩洛西手上接過黨內權力的眾議院少數派領袖傑弗里斯(Hakeem Jeffries)。(Reuters)

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麥卡錫本年1月也是經過了破內戰以來歷史紀錄的15次投票才當選議員,喬丹當然也可以「永不放棄」地朝着這個目標邁進。

對於共和黨而言,這一次投票是再一次抵制「特朗普化」的考驗,到底如今堅持不讓的20位共和黨議員會否抗衡到底,還是跟以往一樣「忍住惡臭」投票支持喬丹,值得觀察。

另一方面,對於眾議院在全球局勢緊張時刻中陷入停擺,各方都在試圖另尋出路。一些民主黨人正在希望拉過來幾個共和黨人支持傑弗里斯擔任議長(按:有18位共和黨議員的選區2020年是支持拜登的);有部份兩黨議員則提出讓如今主持議長投票的臨時議長得到更多的權力,用以主持通過援助烏克蘭、以色列甚至台灣的法案,以及臨時撥款法案和2024年財年的撥款法案,避免眾議院共和黨黨爭阻礙美國的地緣政治角逐,又或者在11月中再次讓美國聯邦政府陷入停擺;另外,還有輿論建議共和黨人破天荒地找一個不是國會議員的黨內德高望重人物來擔任議長,以免除溫和派和激進派的無窮爭議。

不過,這些出路都是於史無據的。

而且,即使喬丹最後排除萬難當選議長,眾議院的失靈也很可能會持續下去。喬丹本人是明確反對繼續援助烏克蘭的人物,而共和黨內支持大幅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的議員仍在。此刻,拜登當局似乎是想要將烏克蘭、以色列、台灣,甚至加上邊境移民政策的撥款互相綑綁,希望議員們各讓一步一次過把爭議法案都通過,然後再處理全年撥款的問題。不過,觀乎共和黨激進派對於政治表演的熱心,事情大概不會如此順利。

在兩場戰爭夾擊之下,美國國會的議員們竟然還迷醉於權鬥和黨爭之中,證明美國政治的淪落還未能走出「一山還有一山低」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