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並非戰爭 為什麼英美向地中海集結重兵?
以巴衝突升級,世界迅速撕裂為同情巴勒斯坦和支持以色列兩大陣營,英美在第一時間就站到以色列一邊,支持以色列採取報復行動,其他多數國家,包括中國等則在譴責哈馬斯發動對平民襲擊的同時,對巴勒斯坦人民的遭遇與抗爭持同情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和其他國家對巴勒斯坦的支持多停留在外交層面不同,英美對以色列的支持是全方位的。
拜登不僅派出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等高官第一時間趕到特拉維夫與以色列總理、防長等官員會面商討應對方案,安排布林肯還在中東展開穿梭外交敦促阿拉伯國家向哈馬斯施壓,在安理會否決俄羅斯提出的以巴問題提案,他本人也將於18日親臨以色列訪問。
與此同時,以防範風險升級為由,英美還進行大規模軍事調動。美國國防部決定向中東增派「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戰鬥群,和已經在地中海東岸的「福特號」航母戰鬥群形成聯合打擊力量。美國空軍空戰司令部宣佈,包括A-10在內的更多攻擊機已抵達中東地區。英國首相府也宣佈將向地中海東海部署偵察機及兩艘皇家海軍艦艇。
英美外交上支持以色列不難理解。軍事上,相較於巴勒斯坦和周邊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具有絕對優勢,而且經過美以多年分化施壓,周邊阿拉伯國家即便為哈馬斯的襲擊行動叫好,也根本沒有聯手向以色列開戰的動機,為什麼英美還要擺出這麼大陣仗,在此集結重兵呢?
其實英美此舉無外乎有三大目的。一個目的是為了展現對以色列的支持,給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壯膽打氣,和外交上的表態密切配合。畢竟以色列是英美在中東最重要的盟友,現在這個盟友受到哈馬斯前所未有的襲擊,英美有必要在軍事上表明態度。
第二個目的是「表演」給美國國內看,爭取國內猶太人團體支持,服務於民主黨和拜登的選舉需要。因為猶太人在美國掌握着大量金融、傳媒、智庫機構,是美國內外政策的一股最重要遊說力量,在美國大選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面臨選舉壓力的民主黨拜登政府需要展現出一種全力捍衛以色列的姿態,爭取這股選舉力量。
第三個目的是為了向阿拉伯世界炫耀肌肉,警告中東那些正蠢蠢欲動想挑戰戰後英美主導的中東秩序的國家,不要借以巴衝突升級輕舉妄動。
現在的中東秩序大致還是戰後由英美主導形成的戰後秩序。特別是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建立,以及以巴衝突連綿幾十年不斷的根源,還是在英美一手主導下形成,是英美借聯合國這個多邊國際機構的殼,以聯合國決議的方式框定下來的成果。對英美來說,維護中東以以巴為核心的戰後秩序格局穩定,最符合自身利益。
冷戰結束後,在「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下,美國憑實力優勢成為「世界警察」,在中東說一不二,基本上維持了中東格局的穩定。區域內對美國不滿的國家往往敢怒而不敢言,極少數挑戰者要麼被美國通過武力鎮壓(如伊拉克),要麼被美國通過制裁遏制(如伊朗、敘利亞等),根本不具有和美國對抗的資本。
但是,這一情況在近二十年逐漸改變。觀察近二十年的世界態勢就可以發現,美國這個「國際警察」一直在疲於應對世界變局,經常是處於慌亂之中,有時候戰火還會被別人燒進家裏。
特別自近十年以來,隨着中國崛起並聯手俄羅斯等撬動世界地緣格局,美國的霸權地位的受到挑戰,美國自身的實力又開始呈現相對衰落,從奧巴馬開始連續三任總統,都被迫向印太和東歐進行戰略力量轉移。
原來美國在中東重兵佈防的時候,當地國家敢怒而不敢言,但是一旦美國實力呈現走弱態勢,又有其它競爭者對美國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戰,令美國不得不從全球抽調資源應對, 情況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看這些年來,伊朗越發敢於和美國硬剛,伊拉克對美國的準佔領狀態越來越不滿,敘利亞在俄羅斯支持下完全佔到了美國對立面,土耳其經常對美國說各種難聽話,甚至連沙特這個盟友在王儲薩罕默德上任後也和美國鬧得很不愉快,這次哈馬斯襲擊更是赤裸裸挑釁打臉。
分開看,這些國家和美國的矛盾升級似乎各有原因,但合起來看,這些矛盾所以在最近幾年頻繁爆發,絕不是時間上的巧合,美國這個「世界警察」實力不再,在中東已經投入不了那麼多資源,鎮不住中東各路「梟雄」,才是問題的根本。
所以,這次哈馬斯襲擊以色列,雖然明知道不可能爆發大規模戰爭,美國還是大動干戈,往此處集結重兵。原因無它,用行動支持以色列,對內進行政治表演,同時向區域國家炫耀肌肉,警告那些阿拉伯世界的挑戰者罷了。至於能不能警告得住,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