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關係升溫 印度甘願成美利堅「小跟班」?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目前,印度與美國的關係似乎是多年以來最牢固的。在近年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演變中,美國成功地將「亞太再平衡」擴張到印度洋,讓印度加入到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中,並且吸引印度參與到美印日澳組成的「四方對話」中。在這兩項地緣政治安排中,印度都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柱」作用。

在美印關係升溫中,美國是處於主動的一方。實際上,從特朗普任美國總統起,美國政府就十分主動地推進美印兩國關係改善。到了拜登政府時期,更加系統地推進兩國關係升溫。今年6月20日至24日,印度總理莫迪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美國政府對莫迪給予了高規格禮遇。美方接待莫迪的官方儀式頗為豪華,包括眾多在美印度僑民的數千人聚集在白宮南草坪,在小提琴演奏家和無伴奏合唱團的音樂縈繞中等待莫迪。當莫迪抵達白宮時,人群中開始爆發「莫迪、莫迪、莫迪」的高呼。

對於美印關係,莫迪和拜登在6月份的見面中都做了高調表態。當時,莫迪稱,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印度和美國之上,「我相信我們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重要性。我對我們共同努力取得成功充滿信心。」在6月22日莫迪和拜登共同舉辦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拜登表示,美印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係之一,如今的美印關係「比歷史上任一時期都更具活力」。拜登稱,「我們將關鍵和新型技術作為我們合作夥伴關係下一階段的支柱,以保證這些技術可以促進且保護我們的價值觀,保持關鍵和新型技術的開放性、可獲取性、可信任度和安全性。」「這一切對美國、印度和世界都很重要。」

美國與印度在新德里舉行的G20峰會上,再度強調了兩國關係的牢固與前景。(Reuters)

不過,對於這種排場豪華的外交活動,媒體和分析人士並不是一律唱好。美聯社當時就評價,莫迪此次訪美是一場浮華盛事(Glitzy Affair),暗指在這場盛大的國事訪問背後,美印雙方在俄烏衝突、人權議題上仍然存在分歧。不過,莫迪此次訪美,仍得到了美國不少真金白銀的大單。

9月9日至1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G20峰會上,美國與印度再度強調了兩國關係的牢固與前景。由於中國和俄羅斯的國家領導人都未出席此次G20峰會,會議的主角自然是作為東道主的印度,美國和西方國家則發揮了重要影響。在西方的壓力下,G20會議公報中終於提到了烏克蘭戰爭,強調了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要性。不過,印度仍然未對俄羅斯進行譴責,公報中還稱,G20會議不是做地緣政治決定的合適平台。很顯然,印度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基礎上,有保留地發表了意見。

不過,當美國與印度當前關係被雙方領導人譽為多年來「最為牢固的」時,美國方面已經開始冷靜地反思美印關係,以及印度對地緣政治問題的態度與政策選擇。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印度、巴基斯坦和南亞問題兼職高級研究員阿麗莎·艾爾斯(Alyssa Ayres)說,儘管兩國領導人見面時擁抱在一起,但「我不認為印度和美國會走向傳統的聯盟關係……印度熱衷於確保自己能夠在各種問題上做出自己的決定。」她認為,印度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國家,「印度非常不希望它未來的行動自由因為聯盟協議而受到限制,聯盟協議會要求(印度)代表另一個國家採取行動。」

實際上,美印兩國在多個方面存在分歧,其中一個顯著的分歧是對俄烏戰爭的看法。美國譴責了這場戰爭,但印度迄今為止還沒有這樣做。不僅如此,自2022年 2 月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印度購買了大量價格打折的俄羅斯石油,目前印度約40%的原油供應來自俄羅斯。美國智庫人士稱,鑒於美國對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的擔憂,美國領導人希望在這一領域看到(印度)一些不同的東西。樂觀地看,美國與印度可能在俄烏衝突問題上形成一定的合作空間,但也要看到,這也是兩國存在分歧的領域。

在莫迪上台以來,他成功地將強勢領導與國家的民族主義結合起來,以此強化該國在全球的大國形象。(Reuters)

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要指出的是,美印關係升溫與它們的一個共同「目標」有關——中國。在美國調整國家安全戰略後,其國家安全的首要問題已經從恐怖主義轉向國家間的戰略競爭,而中國是被美國排在首位的長期戰略競爭對手。在這一戰略下,美國的地緣政治邏輯很清晰——盡一切可能構建「圍堵」中國的廣泛統一戰線,在全球連同盟友及夥伴國家打造針對中國的各種「圍欄」——在內容上,有政治的、經濟的、技術的、軍事的、教育的對華「圍剿」;在形式上,則有傳統多邊(如北約、G7、歐盟)、新多邊(如印太經濟框架、美日荷、AUKUS、美日印澳四方會談等)以及各種雙邊機制(美日、美韓、美菲等)。經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再加上借力烏克蘭戰爭後的國際形勢變化,美國打造的對華多重「圍欄」已經逐漸成形。

中國是印度的「對手」嗎?雖然印度沒有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但長期以來,中印關係存在不同的芥蒂與裂痕,再加上兩國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小規模戰爭(1962年),兩國關係實際上存在一些內在的不穩定因素。2018年4月27日和28日,習近平主席曾邀請莫迪總理赴武漢進行非正式會晤,期望由此構建中印關係的新篇章和新格局。從公開報導來看,兩國領導人進行了不錯的溝通,也達成了一些共識。但遺憾的是,此後中印關係的發展基本上背離了當時達成的共識與願望。此次中國國家主席未參加印度新德里G20峰會,就是中印當前關係的一個寫照。中印關係的變化以及印度希望成為全球大國的雄心,導致印度在中印關係上選擇了現在的道路。

自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一直有着很強的獨立意志。(Reuters)

不過,印度是否就此甘願綁上美國的戰車呢?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並不這麼認為。雖然美印在面對中國時有共同的「目標」指向,印度也加入了美國推動的印太戰略、印太經濟框架、四方會談,願意在這些機制中扮演「支柱」角色,但是,印度作為一個有「全球大國」雄心的南亞大國、一個全球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一個期望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大國,印度不會如同菲律賓或日本一樣,甘願成為美國的「小跟班」。

簡單來說,印度雖然過去曾被英國長期殖民,但自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一直有着很強的獨立意志。從尼赫魯時期打出「不結盟」大旗開始,印度在國際舞台上就一直在塑造自己的國家形象和影響力。自從莫迪執掌印度以來,他比較成功地將強勢領導與印度的民族主義結合起來,以此強化印度在全球的大國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印度做到了國家形象提升。尤其是全球地緣政治動盪期,印度成為一個左右逢源、被多個大國和國家集團爭相結交的發展中大國。借着這種被需要的大環境,印度也不斷為自己撈到了很多好處——地緣政治地位、外交關係改善、能源、外來投資等等。

但是,即使美國給再多的甜頭,印度也不太可能放棄其「大國雄心」。在我們看來,除了印度的獨立性之外,印度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與社會思潮也在影響並主導印度政治的未來。當民族主義思想和情緒極端化之後,往往表現出很強的「雙刃劍」特性,如果控制不好,將成為一種頗具內部與外部傷害性的工具。印度的這種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正在不斷衝擊聖雄甘地所奉行的「非暴力不合作」哲學。對於這種變化,西方國家實際上是存在憂慮的。即使號稱與西方國家同為民主國家,但西方國家對於印度式的民主與治理能力的看法,也是帶着有色眼鏡的。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基於當前世界的地緣政治形勢,總體來看,印度與美國的關係正趨於歷史上較為密切的時期,而印度與中國的關係則處於歷史上相對低潮期。基於現實的利益,印度接受了美國和西方國家賦予的夥伴國家地位,以及印太戰略、四方會談等機制安排。今後,印度與中國的關係還會存在不小的摩擦。不過,作為有很強獨立意識、大國雄心和民族主義思潮的國家,印度不太可能真正與美國結成緊密的盟友關係,但會以此「撈」到更多的實惠。未來的中印關係,恐怕也只能基於這種判斷來做觀察,需要等待地緣政治形勢的發展演變。

本文原載於2023年9月10日的安邦智庫「每日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