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穆特烏軍罕見反攻有成 俄烏戰爭出現另一種結束的方式
5月10日,俄羅斯頗為「低調」的勝利日紅場閱兵才剛落幕一天,烏克蘭戰場上就傳出對俄不利的消息。被俄軍猛攻十個月、三面包圍近三個月的烏東小城巴赫穆特(Bakhmut)似乎出現了烏軍反攻奪回兩、三平方公里土地的詭異戰況。
根據烏克蘭的官方消息,烏軍在巴赫穆特附近消滅了俄羅斯第72機械化步兵旅旗下的兩個連(每個連約一百人),向前推進了2.6公里。過去十個月來也在巴赫穆特打頭陣的瓦格納僱傭兵團(Wagner Group)領袖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10日亦稱「我軍在逃跑,第72旅今晨失掉了3平方公里,而我就損失了500人」,他又指烏軍正在撕裂巴赫穆特方向的側翼。
同時,普里戈任也繼續批評國防部彈藥供應不足,只及其所需的10%——雖然普里戈任已收回其若彈藥供應不足將在5月10日撤兵的威脅。
雖然兩、三平方公里的推進規模極小,但在可算是俄烏兩軍過去大半年唯一激戰的巴赫穆特戰場上,這已經算得上是相當可觀的進展。瓦格納軍團每日的進展很長的一段時間也只能以一兩百米作單位來計算;而俄方本年1月1日到今天,其在巴赫穆特城內由西往東的推進總計也就只有5公里左右。
自去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方普遍反對烏克蘭死守巴赫穆特的決定,認為該城並無重戰略價值,不值得為其犧牲作戰能力,而烏克蘭的反駁則一直是俄軍在此折損遠高於烏軍,因此這場無謂的消耗戰值得打下去。不過,本年2月以來,烏軍在此已被三面包圍,僅餘的補給線屢屢受襲,不少西方軍事分析也認為俄烏的折損比例已愈來愈接近,連北約秘書長在3月初也曾公開表示烏軍可能在「未來數日」失去巴赫穆特。
因此,如果今天的烏軍反攻進展屬實的話,這確實是出乎意料的。不過,西方的軍事分析界普遍對此保持觀望態度,認為這只是烏軍在前線局部性、有限度反攻的一個環節,並非以重奪巴赫穆特為目標的推進。烏方也作出期望管理,表明巴赫穆特形勢依然艱難。克里姆林官方面在此消息傳出的同一天亦稱「特別軍事行動」仍在進行,而「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行動」。
巴赫穆特的局勢發展揭示出俄羅斯的三大弱點。其一是其軍備很可能已出現短缺,跟烏克蘭軍隊長期面對的景況相當。這不止反映在普里戈任過去一段時間不斷公開抱怨彈藥短缺的言論中。除了在5月9日勝利日來臨前的連日導彈攻擊外,俄軍本年以來的對烏遠程導彈攻擊已大幅減少,其他遠程攻擊也較多以成本低廉的無人機為主,前線烏軍也普遍認為俄軍的炮轟比以往減少。
在5月9日的勝利日莫斯科紅場閱兵中,除了沒有空軍表演、參與士兵人數為2008年來最低(8,000)之外,整場巡行只有一架坦克,就是跟從以往慣例打頭陣、純屬紀念性的二戰時代T-34,沒有以往常見的先進T-14主戰坦克。全場出現過的軍車只有51架,遠低於2021年和2022年的191架和131架。其中,伊斯坎德爾-M(Iskander-M)導彈、S-400防空導彈和RS-24洲際彈道飛彈都有出場,但其中出現的10架裝甲車竟然是只有車臣軍隊使用的Z-STS Akhmat。
同一時間,超過20個俄羅斯城市的閱兵也被取消。無論這是代表俄羅斯已無足夠軍備,還是為免國內右翼批評先進軍備不用於戰場,卻留在莫斯科作巡遊,也反映出俄烏戰爭已造成俄羅斯軍備出現緊絀。
第二個弱點是軍隊戰力的缺失。這一次在巴赫穆特被擊退的第72旅,是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才組成的陸軍第3軍的一個旅。去年9月,在烏軍反攻下倉皇逃走而導致俄羅斯失去哈爾科夫州(Kharkiv Oblast)超過八千平方公里地方的就是第3軍。此後,第72旅據報就被派到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西岸的烏克蘭南部前線,最終又在烏軍逐步反攻之下隨俄軍退出河西唯一據點赫爾松市(Kherson)。如今,這個屢戰屢敗的旅竟然又被派到巴赫穆特的關鍵前線上面。這似乎顯示出俄軍已沒有太大能戰的士兵可送上前線。
第三個弱點是俄軍整體戰略的進退失據。在苦戰十月的巴赫穆特進展遲緩之際,勝利日前對烏克蘭不同城市發動導彈、無人機遠程攻擊到底是為了達成什麼目標?去年冬季來臨之際的能源基建攻擊已被證明無效,而烏克蘭在西方空防系統援助下,對於城市重地的防禦能力也大大增加,多數來襲導彈、無人機也被擊落。為何俄方要為了沒有戰略利益的攻擊而浪費自身本來數量就有限的先進武器?
到底俄羅斯的對烏戰略是什麼?如果是要攻陷巴赫穆特,至少對烏克蘭造成心理上的衝擊的話,為何不將遠程精準打擊集中在與巴赫穆特防守相關的戰略目標上?如果是要準備抵禦預期中的烏克曲反攻的話,為何要主動作出無謂的攻擊?如果是要等待烏克蘭反攻戰果不如預期後作出新一輪攻勢的話,為何不把累積戰力留待日後使用?
俄方讓人費解的行動,似乎顯示出其對烏行動已失去了任何明確目標,唯一剩下來的就是「長期打下去,西方將失去興趣,烏克蘭最終必然因此失敗」的信念。
近一個多月來,對於烏克蘭戰場形勢的討論都離不開從各種角度分析烏克蘭即將發動的反攻。各方都一致認為,烏克蘭要有意義地擊敗俄方,又或者給普京施以足夠的壓力使他願意不以優勢地位回到談判桌,唯一的可能反攻方向就是從扎波羅熱(Zaporizhzhia)南下,推向亞速海北岸陸上交通樞紐梅利托波爾(Melitopol),切斷俄羅斯通往克里米亞半島的陸橋,繼而實然包圍克里米亞。
對此,俄羅斯此刻已在扎波羅熱州的前線撤走平民,而且在過去的冬天就在此佈置了整線俄烏前線上最嚴密的防禦工事,包括戰壕、反坦克龍陣和地雷等。因此,西方對烏克蘭反攻勝算的普遍預期也不太樂觀。
巴赫穆特之戰,卻似乎為烏克蘭提供了另一個可行的有效反攻方向。如果烏克蘭的反攻竟然能一舉驅逐在此苦戰十月而未得的俄軍,這將對俄羅斯構成一個重大的心理打擊——數萬人的死傷過後,竟然一無所獲。
雖然在戰略上,巴赫穆特的得失對烏、對俄也沒有太大重要性,但在心理上,巴赫穆特已變成了俄烏戰爭的一個象徵符號。如果烏克蘭能將俄軍從巴赫穆特趕走,樂觀而言,這可能會讓普京重新審視其「長遠戰爭俄方終必勝利」的信念,較悲觀而言,這也至少會造成俄羅斯軍心的進一步渙散,讓烏克蘭未來有更大可能重演哈爾科夫俄軍一遇敵人就落荒而逃的劇情。
在俄軍嚴密防禦工事之下,有軍事分析家就認為烏克蘭反攻將取決於他們能否一開戰就迅速擊潰對方防守之心。也就是說,烏克蘭反攻最主要的目標可能不是戰場上的具體得失,而是俄羅斯的戰爭心理。
而巴赫穆特可能就是這一場心理戰的起點(也許同時是終點)。
巴赫穆特如何變成俄烏兩軍爭奪之地?
位於頓涅茨克北部的巴赫穆特(Bakhmut)是個戰前人口七萬的小城市,2014年曾一度落入烏東親俄分離主義者之手,其後被烏方奪回,長期處於頓巴斯(Donbas)俄烏對峙前線的不遠處。2022年5月以來,巴赫穆特已開始遭受俄軍火砲轟炸,同年8月起變成了頓涅茨克的俄烏最前線,一直是瓦格納兵團集中攻堅的地點,也可算是俄烏戰爭過去大半年唯一激烈交火的前線。
為何巴赫穆特戰略價值不大?
雖然巴赫穆特是多條交通通道經過之處,但在俄軍尚未奪得的頓涅茨克州西部而言,巴赫穆特之後還有一堆可供防守的小鎮和高地。烏軍如今已正在巴赫穆特以西15公里左右一個位於小山之上的萬人小城察蘇夫雅(Chasiv Yar)佈防。而再往西邊更有2014年以來早已嚴密防守的斯拉維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Slovyansk- Kramatorsk)雙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