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英美聯盟|重點不在核潛艇而在數十年對華盟誓
澳英美聯盟(AUKUS)締結一年半之後,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3月13日聚首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洛馬角(Point Loma)海軍基地,共同宣布澳英美聯盟為澳洲發展核動力潛艇能力的計劃細節。澳洲預計將於2040年代開始能自行製造第一艘新型潛艇,預計到2050年代中為此花費2,680億至3,680億澳元,長期投入開支佔GDP約0.15%。
這個由英美聯手幫助澳洲發展核動力潛艇的行動,取代了澳洲與法國成本低近十倍的柴油電力潛艇計劃,如若成事將會大大增加澳洲在印度洋、南太平洋和南中國海的潛艇行動距離和部署時間,最終更有可能阻礙解放軍越海武統台灣的行動(如果到時候還沒有發生的話)。
13日公布的計劃細節分成四個階段。首先,本年起澳洲軍人和技術人員將開始在美、英兩國海軍和兩國潛艇生產基地部署,以加快澳洲相關人力資源的訓練——核潛艇的指揮官可花費十多年才能完成訓練——而美、英兩國亦將增加其核動力潛艇的對澳訪問。
其次,美、英兩國最早自2027年起開會在西澳珀斯(Perth)海軍基地輪流派駐一艘英國機敏級(Astute)核潛艇和可高達四艘美國維亞尼亞級(Virginia)核潛艇,以幫助建立澳洲運作獨立核潛艇部隊的能力。
而後,到2030年代初,美國將會向澳洲出售3艘至5艘維珍尼亞級核潛艇,以補足此時尚未得到新潛艇的澳洲主權國防能力。
最後,到2030年代末,英國預計會向澳洲交付第一架以現有英國新潛艇計劃為藍本、再配合美國技術的新型核潛艇(稱為「SSN-AUSUS」),而澳洲則預計到2040年代將進入能自行生產該型號潛艇的階段。
如此長遠的佈局,對於印太地區尤其是南中國海的軍事平衡能有多大影響,也是未知之數。不過,三國核潛艇的軍事合作明顯將會使三方海軍更具備混編作戰能力,也能加強各方的潛艇生產工業基礎。對美國而言,澳洲未來為核潛艇計劃投資的基建,也使美國的核潛艇有一個更靠近對華前線的維修保養基地,而不必像今天一樣要回到關島甚至夏威夷。
為免引起東盟國家對於區內核競賽的擔憂,澳、英、美三方都特別強調其計劃中的核潛艇只是「裝配傳統武器」的核動力潛艇,並非裝配核武的潛艇。不過,由於核潛艇能長期在距離基地極遠的地點潛伏,若然計劃成事,必然會對中國造成一定壓力——不過這將是廿多年後的事情。
相對於廿多年後的局勢影響,澳英美聯盟的核潛艇合作中最重要的一點也許是澳洲對於長期站隊美國的實質投入。
澳英美聯盟早在上屆右翼政府掌權時達成,如今左翼工黨上台後,雖然在表面上有改善對華關係,卻繼續推動澳英美聯盟,使之從一紙諾言變成了具有具體項目的行動,顯示了澳洲站隊不變。而隨着澳洲對澳英美聯盟積累愈來愈多的成本投入之後,「沉沒成本」的心理壓力將會導致未來任何澳洲政府都很難偏離美國主導的制華路線,使之變成了一種澳洲站隊美國的數十年盟誓,讓美國能夠在其長遠的對華軍事部署中將澳洲納入其實力考慮的一環。
在核潛艇計劃公布的同一天,英國也公布了新版的《安全、防務與外交政策綜合評估》報告(Integrated Review Refresh 2023),內容反映出辛偉誠上台後更為務實的戰略佈局。放下了過去「全球英國」(Global Britain)的大英帝國想像,強調要與歐盟合作,期望以民主國家的聯動在競爭中擊敗專制國家。
報告首次提到台灣,並將中國定位為「劃時代系統性挑戰」。其中,報告也提到本月稍早英法峰會中兩國決定協調航母部署在印太地區建立「永久歐洲軍事存在」的計劃、英日軍隊互相准入協議,以至英、意、日三國發展下一代戰鬥機的長期軍事合作。
從這份報告的內容就可以看出英國以至部份歐洲國家對於在印太地區作出長遠打算的決心。
另一邊廂,美國最近才得到了菲律賓多個接近台灣的基地的准入權,韓國總統尹錫悅本周亦將訪問日本、拿着其上周公布的日治時期強微勞力妥協式賠償計劃與日本破冰。
種種發展,也可見美國及其盟友在西太平洋長久對華佈局的企圖。澳英美聯盟的核潛艇計劃只是這個佈局的其中一環。
澳英美聯盟有什麼內容?
英、美兩國將協助澳洲發展獨立的核潛艇能力;三國也表明會一同發展超音速武器,卻未有公布細節。
核動力潛艇比起柴油電力潛艇有什麼好處?
核動力潛艇航行距離更遠、可長時間逗留,且更具隱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