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北約」開始日顯雛形|專家有話說
近期,在域外大國歐美和域外大國日印澳等國互動下,「亞洲北約」開始日顯雛形。2022年6月,澳洲、日本、新西蘭和韓國首次參加北約峰會。2023年1月,英國呼籲建立一個類似於北約的監督機構,以確保印太地區的安全。此外,印度將與北約於2023年3月初舉行罕見的戰略對話,重點討論地區安全問題。「亞洲北約」問題正在從理論階段走向落實階段。
撰文:杜志遠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
一、西方籌建「亞洲北約」的各主要行為體動機
(一)美國:推進軸輻式聯盟領導體系轉向模塊式合作體系以遏制中國
過去,北約重心主要集中在歐洲本土地區,且美國在亞洲的軍事戰略部署主要以美國為核心的輻射式聯盟領導進行。在美國自身實力下降與盟友尋求戰略自主博弈過程中,實力的重新分配促使美國只能藉助盟友來遏制中國的發展。在「亞洲北約」中,美國具有發言權,但盟友作為合作夥伴也具有話語權,它們更多是平行關係,而非等級關係。
(二)日本:超越美日聯盟遏制中國的同時解綁軍事約束
在俄烏戰爭以及引發的周邊安全局勢加劇態勢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藉機加強自身軍事擴張,推動日本走上自二戰結束以來國防開支增幅最大的道路。同時,越多越多跡象顯示出他也希望超越美日聯盟來滿足地區野心,比如早些時候他訪問了意大利、法國、英國和加拿大。相對美國而言,日本對「亞洲北約」的構建更為渴望,日本需要藉此擺脱軍事約束,實現「正常大國」 。
(三)英國:脱歐後通過「印太傾斜」致力恢復「全球英國」
英國脱歐最核心目的之一就是擺脱歐盟龐大的官僚機構對自身靈活性的限制,如今脱歐後的英國可以更自由地憑藉自身力量,以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為由加入反華聯盟。一方面,與歐盟、美國等傳統合作夥伴在北約內部建立平等的合作關係。另一方面,與日本、印度、澳洲等亞洲國家加強互動,主動推進「亞洲北約」以突顯英國參與全球事務的能力。
(四)印度:推進不結盟外交轉向多方結盟以維護其戰略自主權
印度越來越傾向多方結盟的諸邊主義。在印度看來,與北約這樣的軍事聯盟合作有助於維護印度的戰略自主權。與中俄合作藉助上合組織對西方討價還價,同時利用與北約的關係加強對華鉗制和威脅。對於印度而言,中印歷史癥結和競爭關係都慣性推動其對華採取矛盾甚至敵對措施。此外,印度也希望利用北約在印太地區建立自己主導的安全機構推進其「有聲有色」的大國角色。
(五)澳洲:「搭便車」基礎上恢復「中等強國行為體」身份
澳洲作為美國的忠實盟友一直採取「搭便車」的策略,但是澳洲並不滿足於扮演美國跟隨者的角色,並試圖在群雄逐鹿的大國博弈時代通過主動介入和武力威懾等措施恢復其「中等強國行為體」的身份,謀求地區甚至是國際更重要的角色,而「亞洲北約」便是澳洲深度介入亞洲合理且成本小的方式。
二、西方籌建「亞洲北約」的深刻影響
(一)「亞洲北約」意味着「跨大西洋-印太聯盟」邁出關鍵一步
歐美國家頻繁在亞洲地區佈局,並出台「印太戰略」,跨大西洋關係開始與亞洲國家進行聯動,並在合作中構建出 「四方全對話+」「印日澳彈性供應鏈計劃」 「奧庫斯」等小多邊機構,但是這種合作各自為營、缺乏整體協調。「亞洲北約」的成型意味着「跨大西洋-印太聯盟」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即開始整合資源並形成一個合作互動的綜合性平台。
(二)亞洲國家分化明顯,選邊站威脅其他國家立場
「亞洲北約」的建立意味着中美(西)博弈的加劇,隨着歐美國家開始採取更為大膽的對華軍事和安全抵近策略,日本、印度、澳洲和韓國可能會採取加入或對話「亞洲北約」的措施,但是像東盟這些國家就面臨着陣營分化的風險。越南、菲律賓較為猶豫,新加坡、印尼較為中立,而泰國、柬埔寨、老撾則較為反對,中美之外的「第三條道路」將越來越窄。
(三)不同勢力介入以及組織構建迫使亞洲安全環境更加緊張
美國對中國的遏制以及帶來的中美戰略博弈這一重大地緣政治變動對於亞洲國家而言都是極大的考驗,尤其是英國、日本等國積極配合美國對華政策轉向而引發的從眾效應更是導致亞洲的安全環境更加緊張。遏制與反遏制博弈中,軍備競賽升級、意識形態對抗、經貿關係解構等會更加頻繁的出現。
隨着中美(西)戰略博弈的加劇,「亞洲北約」構建的可能性越來越高。美歐採取越來越大膽的抵近策略,日印澳等地區大國也開始趁機利用博弈的空間謀求戰略崛起契機。在權力重新分化組合和調試的過程中,對國家利益等級的界定、對威脅程度的界定都極大考驗國家戰略決策的能力,面對「亞洲北約」的出現,中國切實需要從大戰略角度出發加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