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傳美國暗中勸談 烏克蘭離「被迫和解」尚遠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根據《華盛頓郵報》11月5日的報道,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當局正私下勸告烏克蘭放棄拒絕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談判的立場,以保證其盟友在選民擔憂長期戰爭之際的支持。翌日,《華爾街日報》亦引消息稱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數月來一直與普京的高層顧問秘密溝通,也在最近的基輔之行中呼籲烏方公開展露解決衝突之意。兩個媒體的(匿名)官方消息來源皆強調,華府並沒有在強迫烏克蘭重回談判桌。

對於「不迫談」的強調,一方面是反映了現實,另一方面也展示出西方國家對戰爭無了期延續下去的擔憂。

戰爭形勢的轉變

隨着冬季來臨,戰場上的形勢似乎已回復僵持,甚至往對俄方有利的方向發展。自俄軍9月大失東北哈爾科夫(Kharkiv)土地之後,烏軍針對盧甘斯克(Lugansk)的前線推進已陷入膠着。南部赫爾松市(Kherson)由俄方指派的政府已雖要求居民越河撤至第聶伯河(Dnieper)東岸,但未知俄軍此舉是真撤退還是誘敵之為。而即使烏克蘭能重奪赫爾松市,也很難在短期內越河繼續推進。

自克里米亞大橋10月初被炸後,俄軍每周初都以導彈和無人機集中攻擊烏克蘭能源基建,如今有四成被毀,全國多處連番斷電斷水,基輔市政府更呼籲居民要做好在最壞情況的撤離城市準備。

雖然德國已即時向烏克蘭輸出空防系統,美國也將加快其六套「國家先進地對空導彈系統」(NASAMS)的輸送步伐(挪威正將輸出另外兩套),而且德國已落地IRIS-T防空系統據報至今百發百中(德國將另輸出三套),但防空系統數量不足、輸送緩慢且有百密一疏之險,同時西方國家也未肯向烏克蘭提供能反擊彈道導彈的系統,今年冬季烏克蘭依然要面對斷電斷水斷熱力的重大危機。

11月6日,停電之下的基輔街頭。(AP)

而在對歐能源戰上,即使最近歐洲天然氣價因為天氣出奇地和暖而一度跌至負值,但根據《經濟學人》的事態推演,俄羅斯依然有多種升級能源戰的選項,而歐洲能源禁運及制裁難以大減俄國財政收入。如果能源戰繼續升級,歐洲將付出天文數字的能源開支,來年(不是本年)冬天更有可能要面對天然氣儲存量歸零的危機。

儘早了結戰事之意

因此,就算歐洲政客放開歐洲多國逐漸顯現的反戰民情(例如最近在意大利羅馬的示威)不顧,儘早了結戰事已成為了大家都不能避免的論題。

在受俄烏戰爭直接影響較少的美國,共和黨有明確的抗拒援烏派系,民主黨進步派也有求和為上的傾向。11月8日中期選舉之後,民主黨很大機會失去國會兩院控制權,可以預見拜登當局日後的援烏方案將不會像這近9個月來般順利。因此,沙利文等人才會希望俄烏之間能有一條能避免長期作戰的出路。

美國國會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10月中曾表示如果共和黨重奪眾議院控制權,將不會對烏克蘭開出「空白支票」。(Getty Images)

即刻和談 = 政治自殺?

對烏克蘭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而言,此刻和談幾乎是政治自殺。

普京9月底推動烏克蘭四區公投入俄、正式吞併四州,而且不斷發出暗示使用核武可能的威脅,又集中攻擊烏克蘭民生基建。直到其最近的瓦爾代(Valdai)年度演說,普京依然堅稱「烏克蘭的國家地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唯一真正的嚴謹保證者」只有俄羅斯,完全無視烏克蘭的獨立國家主權地位。在普京寸步不讓,甚至不斷升級之下,澤連斯基並沒有停下來談判的政治空間。

然而,由於烏克蘭一旦失去西方支援可能最終要面對被整體吞併的命運,只有西方集體施壓,烏克蘭當局可算是不得不談的——這也是普京眼中「只要美國一聲令下,俄烏戰爭即可完結」的背後邏輯。

11月5日,羅馬街頭的示威者要求停止對烏克蘭輸送武器。(AP)

但換個角度來說,這一種由西方促談停戰的願景,其實跟沙利文公開發言之中指最快的停戰方法是「俄羅斯停止攻擊、停止佔領烏克蘭」一樣不切實際。

要求俄羅斯馬上停戰退出烏克蘭,無異於普京的政治自殺。在目前戰場形勢不如理想、俄方已動員全國作戰之際,空手而回並不是一個實際的選項,特別是在普京周邊還有一大群掌握實權、對烏立場可能比普京更強硬的民族主義者之際。

但要求西方馬上停止援助烏克蘭,也是整個西方陣營的政治自殺。在道義上,這將合理化以武力改變國界的禁忌。在國際政治上,這將是整個西方陣營的敗退,美國將失去霸權地位,而連門前事也擺平不了的歐盟也將失去世界另一權力中心的位置,「歐洲主權」之說無從談起。

因此,無論是普京,還是西方各國,即使有意求和,也必須以優勢地位進入和談,因而得出自己一方的「和而勝」局面。

圖為俄羅斯總統普京2022年10月27日出席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Valdai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Club)並發表講話。(AP)

求勝大於求和

何謂「和而勝」?早前普京在黑海艦隊受襲之後,一度中止其透過土耳其和聯合國間接與烏克蘭連成的「黑海糧食出口協議」。然而,土、聯、烏三方都不理會普京,繼續批准烏克蘭糧船通行。由於普京不可能主動襲擊糧船以阻協議實際運行,其「中止協議」變成了空談,最終在烏克蘭一紙安全保證之後,普京就不得不重返協議。

這是一種「和」,可算是烏方在這個協議中的小勝。一方的「和而勝」是另一方的「和而敗」。

要達成一種「和而勝」的局面,像上述糧食出協議一般,至少要先有一方退至不得不和的位置。但在目前的俄烏局勢中,西方與烏克蘭,以及俄羅斯都不在這個位置之上。

因此,西方多國縱有儘早了結烏克蘭戰事的不同動機和考慮,根本沒有政治空間去真的迫使烏克蘭就地和談。自開戰以來,不同媒體都有西方國家施壓烏克蘭求和的消息與猜測。這種施壓無疑是存在的,但其目的最多是希望烏克蘭能降低一點勝利的目標(例如接受克里米亞主權地位待定之類),而非真的要求烏克蘭馬上放下武器談判。

在烏克蘭戰意仍盛之際,除非西方或俄方迫不得而,否則和談的機會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