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內的分歧:援助烏克蘭陣線的缺口不在歐洲而在美國?
根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中研究所(IfW)的數字,美國一國的對烏援助承諾金額比起歐洲國家再加上歐盟機構的總和還要多。然而,在11月8日美國中期選舉臨近之際,除了共和黨表示不會再給烏克蘭開出「空白支票」(blank check)之外,民主黨內部也明顯在對烏立場上出現分歧。
在很可能成為下任國會眾議院議長的現任共和黨眾議院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空白支票」之語話音未落之時,眾議院民主黨進步派黨團有30名議員在10月24日聯署去信拜登,要求當局在軍事與經濟援助烏克蘭之外,也要對烏克蘭施以「主動進取的外交推力」,尋求「達至停火的實際框架(realistic framework)」——此語似乎暗示烏克蘭要基於「實際」考慮,割地求和,特別是放棄2014年以來已受俄國控制的克里米亞和烏東頓巴斯部分地區。
民主黨進步派=主和派?
在不關心外交政策的美國選民當中,此信未有引起重大波濤。不過,在學術界、政論界、政界,甚至是熱衷的政治捐款群體當中,都引來重大反彈。有親近民主黨的華府智庫「第三條路」(Third Way)批評進步派的公開信是對特朗普、麥卡錫,甚至是普京本人的支持,無視烏克蘭人在守護全球民主前線的勇敢犧牲。曾是海軍陸戰隊成員的麻省民主黨眾議員奧金克羅斯(Jake Auchincloss)更指這是「對於一個正在打敗仗的戰爭罪犯伸出的橄欖枝」。
自由派精英罵聲之烈,使進步派黨團領袖賈亞帕爾(Pramila Jayapal)不得不在翌日馬上收回信件,稱該信早在幾個月前草議,下屬未經審核就發布了出去。賈亞帕爾亦指發信時間剛好緊接在麥卡錫的「空白支票」表態之後,使反對者將兩者等同。
不過,同樣在公開信上有署名的加州眾議員羅漢那(Ro Khanna)則認為信件內容只是「常識」,批評「歷史表明,在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上禁止國會辯論從來沒有好結果」。
與美國學術界不少人一直擔心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長此下去終將使用核武,因此在「避免核子大戰」與「守護領土完整的道義」之間必須忍痛選擇前者的邏輯不一樣,民主黨進步派眾議員在信中不止引述了潛在的核武危機,還以戰爭持續下去對於烏克蘭人以至全世界的經濟影響(能源、糧食價格)為理由,認為美國要尋求建立「各方都能接受」的歐洲安全安排,與烏克蘭合作,「儘快結束戰爭」,並以此為美國的主要優先要務。
雖然此刻這些進步派議員大體收回了「勸和」的公開表態,以維持其與拜登當局的一致立場,但這很明顯只是中期選舉之前的公關門面,到了中期選舉之後,共和黨重奪眾議院控制權(模型估算有八成機率),這一個門面也就沒有必要。
換言之,中期選舉結束之後,美國此刻的援烏力度很可能再也難以維持。
歐洲援烏還比美國堅定?
此前,有輿論認為歐盟的對俄制裁與對烏援助,某程度上是出於美國施壓所致。不過,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歐盟援烏的立場似乎遠比美國堅定。根據一項德國的民調,9月時支持即使能源價格上升也要繼續支持烏克蘭的民意高達74%,比夏天7月的同一調查輕微升了4個百分點。相較之下,認為美國應不顧通脹後果而制裁俄國的民意只得44%、認為美國有責任保衛烏克蘭的則為42%(10月下旬數字)。
由此可見,在歐洲龍頭德國,政客的對烏支援有深厚民意基礎,而在隔了一個大西洋的美國,援烏是政治精英的主張,卻不必然是民意之所在。
以往,有分析也認為歐盟冬季能源危機迫近之際,將會陷入分裂,使其援烏陣線瓦解。這種預言只說對了一半:歐盟內部的確有了進一步的分裂,卻未有動搖其援烏陣線。
除了既有親俄小國匈牙利之外,繞圍俄烏戰爭周邊的議題,作為歐盟軸心的德法兩國也陷入了明顯的分裂,顯見於最近的歐盟峰會之上——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批評德國不應孤立自己,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則反駁稱德國不感到孤立;兩國原訂於10月26日舉行的內閣聯合會議也在分歧下被押後至來年舉行。
德法分歧只是歐盟內部分裂的縮影:德國一直不支持法國主張的發電天然氣價格上限,到最後才被迫妥協;德國最新高達2,000億歐元的國內能源援助,被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視為其恃財勢不顧他國利益、推高氣價之舉;法國叫停了德國支持的法國-西班牙天然氣管道項目,使西班牙更難在較短期內將液化天然氣和北非天然氣經法國輸送德國;德國在烏戰後大增軍費卻用來向美國購買F-35戰機,似乎置其與法國力主研發的未來空戰系統(FCAS)於不顧;德國聯同一眾東歐國家推出與北約配合的空防計劃,沒有理會法國一直主張的歐洲自主……
然而,歐盟整體天然氣儲存量在冬季前已超前達成目標,本年冬天大概不必擔憂普京的「能源牌」(按:來年冬天卻是未知之數);而法、德兩國近來也高調加強了對烏克蘭的軍援(特別是防空系統的支持),可見其援烏意志依舊。
共和黨「孤立主義」配合民主黨「和平主義」?
相較之下,來年拜登和民主黨失去國會控制權之後,一直對於對烏經濟援助欠缺監督頗有微言的共和黨,很可能只會繼續部分對烏軍援,並大減經濟和人道層面的援助。有「孤立主義」傾向的共和黨,在歐洲盟友援助不足的背景下,也有可能以此為由而威脅減少美國援助。
偏偏在這個時刻,烏克蘭尤其需要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在10月25日的柏林援烏會議(主題是復甦、重建和現化代)上,烏克蘭方面就表示戰爭使其經濟的至少35%受損(目前俄烏集中針對能源基建的攻擊可能會使此數進一步增加),呼籲西方社會提供170億美元的即時經濟援助,並要求歐、美雙方來年起各自給予烏方每個月15億美元的經常性經濟支援。目前,烏克蘭每月赤字高達50億美元,外匯儲備迅速消耗,通脹率高達20%以上,如果沒有西方進一步經濟援助,很可能會陷入政府山窮水盡下的經濟危機。
經濟的崩潰自然將引來戰場上的失敗。
到美國中期選舉之後,可以預期共和黨對於援烏將有重大阻力。此時,如果民主黨團結一致,依然有可能配合共和黨內部傳統派的「非孤立主義」勢力一同推動援烏撥款。問題是,如果連民主黨內部也不能團結一致,加上外交政策往往難以帶來政治利益,當民主黨失去國會控制權之後,美國的援烏路向將會受到重重阻礙。
而且,共和黨領導層此刻已表明,如果其來年奪得國會至少一院的控制權,將會以拒絕提高國債上限作為與拜登討價還價的籌碼,可見奧巴馬和特朗普任內「府院分治」時期的政府停罷爭鬥將會重臨。國內管治失效、黨內意見分歧之下,試問四面楚歌的拜登還會有硬推援烏政策的魄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