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提俄烏和平「四點方案」 馬斯克為何放棄「單挑普京」?
10月4日,美國富豪馬斯克(Elon Musk)於Twitter上發文,提出「烏克蘭-俄羅斯和平」四點方案:第一,在俄羅斯佔領的烏克蘭地區再度舉行全民公投,由聯合國監督;第二,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半島的主權;第三,確保向克里米亞供水;第四,給予烏克蘭中立地位。
馬斯克隨後啟用Twitter投票功能,開放網民對四點方案進行「網路公投」。據其表示,「網絡公投」的預設情境,有可能會是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另一個可能性較低的結果則是發生核戰。馬斯克發完第一個推文後,又發起另一個投票,「頓巴斯(Donbas)與克里米亞居民的意志,是否能決定其歸屬於俄羅斯或烏克蘭?」
可想而知,馬斯克的舉動招來不少批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便在Twitter反擊馬斯克,邀請網友投票「你比較喜歡哪一個馬斯克」,選項則有「支持烏克蘭的馬斯克」與「支持俄羅斯的馬斯克」;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Mykhailo Podolyak)也不落人後,稱自己有一個更好的「和平計劃」:讓烏克蘭收復包括克里米亞在內的領土、俄羅斯去軍事化與非核化、把戰犯送上國際法庭。
然而面對批評,馬斯克並不急於反駁,而是指出俄羅斯正在進行部份動員,如克里米亞「有危險」,俄方會進行全面動員,俄烏的死亡將是毀滅性的。其更表示,俄羅斯人口是烏克蘭的3倍以上,烏克蘭不太可能在全面戰爭中獲勝,「如你關心烏克蘭人民,請尋求和平」。
而從「四點方案」及其引發的輿論風暴來看,馬斯克的舉動透露了幾點不尋常。
「支持烏克蘭」的馬斯克
首先,在戰爭開始之初,馬斯克的立場與行動明顯站在了烏克蘭一方。
3月14日,馬斯克曾在Twitter公開向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下戰帖,並稱賭注是烏克蘭,「我在此向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發出一對一打鬥的挑戰,賭注是Україна。」其更直接標記(Tag)克里姆林宮的Twitter帳號,並以俄文詢問是否接受這場決鬥。最後克里姆林宮並未正式回應,倒是車臣領袖卡德羅夫(Ramzan Kadyrov)在Telegram直接表示,不會建議馬斯克和普京較量,「你們的重量級別差太多。」
然在網路喧鬧外,馬斯克亦有實際行動。2月26日,馬斯克以SpaceX行政總裁的身分宣佈,為支援烏克蘭網路,SpaceX所運營的星鏈(Starlink)衛星將於烏克蘭上空正式投用。根據4月6日的統計數據,SpaceX 已向烏克蘭發送超過5,000個星鏈終端;5月以來,星鏈系統更與烏軍火炮射控相結合,開始在戰場上發揮作用;截至9月底,烏克蘭的星鏈終端數已突破驚人的23,000。
故西方媒體時有報道,烏克蘭無人機依靠星鏈向俄羅斯前沿陣地發動進攻,受困民眾憑藉星鏈與遠方親人保持聯繫,澤連斯基亦通過星鏈更新社交媒體,並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內的全球政要舉行Zoom電話會議。馬里烏波爾(Mariupol)圍困期間,亞速鋼鐵廠的烏軍仍能與其指揮官保持聯繫,甚至與記者進行實時視頻採訪,關鍵便是廠內配備的星鏈終端。
簡言之,星鏈的實質效用可能遭媒體誇大、渲染,但其軍民兩用的特質,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烏克蘭的輿論與戰場攻勢。馬斯克雖沒有成功在格鬥場「單挑普京」,卻藉由提供星鏈實質參與了俄烏戰爭。
而撐起如此支援規模的,並非簡單的道德情懷,而是龐大的商業與廣告利益。早在2月24日戰爭爆發前,SpaceX便為讓星鏈打入烏克蘭市場,而與烏方政府展開了多次談判協商,只是後者並未積極採納,直到戰火爆發後才態度丕變。雖說眼下一般烏克蘭用戶無須支付月租費便能使用星鏈、SpaceX也捐贈了許多終端設備,但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真正促成星鏈與烏克蘭軍方大規模對接的關鍵,還是美國國際開發署、法國與波蘭政府的資金。
換言之,與其說馬斯克有意「做慈善」,不如說其掌握了戰火下的商業機遇,甚至迎合了美國為首的西方有意支援烏軍的現實需求,成功使得星鏈大舉進駐烏克蘭市場,並藉「援助烏克蘭」的政治正確,為此品牌大打廣告,自我加冕了「正義衛星」的道德王冠。由此脈絡來看,3月14日的「單挑普京」戰帖,應也是其廣告宣傳戰略的一環。
「支持俄羅斯」的馬斯克
而借推銷星鏈一事可以觀察到,馬斯克是位善用網路與政治形勢的商業領袖,且完全無懼於特立獨行、引發輿論風暴。如此「支持烏克蘭」的馬斯克會一夕轉為「支持俄羅斯」,自是出於商業與風險考量。
首先,戰火的爆發確為商業衛星帶來市場機遇,例如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同樣使用了商業衛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己身主導戰場優勢。然俄烏戰火爆發至今,搶入烏克蘭市場的商業衛星不只星鏈一家,美國的Viasat亦是其一。在此脈絡下,或許星鏈在烏克蘭的市場能量已達飽和,意即在搶佔了初期的商業機遇與軍事需求後,如今再擴的邊際效益已有所下降,故馬斯克希望轉進攻為守成。
而要守成,便要確保烏克蘭現有市場的存續,在此考量下,戰況的劇烈升級成了負面因素。綜觀近期的俄烏戰場發展,經歷9月10日俄軍撤出哈爾科夫(Kharkiv)、9月21日普京宣佈戰爭動員、9月30日烏克蘭四地啟動「入俄法律程序」、10月2日烏軍收復利曼(Lyman)、10月4日烏軍反攻赫爾松(Kherson)後,馬斯克許是察覺了形勢升級的危險,故在Twitter語出:「網絡公投」的預設情境,有可能會是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另一個可能性較低的結果則是發生核戰。
換言之,在馬斯克看來,即便烏軍眼下持續推進,其最終也無法將俄軍徹底逐出克里米亞與其他俄佔區;而已然「公投入俄」的烏克蘭四地,恐怕也對「回歸烏克蘭」有所微詞。故若要徹底終結四地人民的苦痛,便只有俄烏兩方皆不再訴諸武力爭搶地盤,方有實現和平的可能。在此脈絡下,請出聯合國見證公投,也不失為一種途徑;否則在烏軍持續反推、俄軍缺乏顯著戰果的情況下,俄羅斯確實可能為保國內政治安全,冒天下之大不韙進行「核冒險」。
而細究馬斯克所提的「四點方案」,其實遠比被打為「勸降派」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理想終局」版本激進。基辛格認為俄烏戰爭的最理想結局,便是俄軍退回2022年以前的戰線,但能實控克里米亞;俄烏雙方能藉談判凍結衝突,烏克蘭則以2014年的邊界為基礎,進行國家重建。
然而馬斯克除了主張克里米亞正式成為俄羅斯版圖外,還呼籲烏克蘭四地在聯合國監管下重新公投,且烏克蘭必須成為中立國家。平心而論,四地再度公投後,即便扎波羅熱(Zaporizhzhia)與赫爾松(Kherson)可能翻盤,頓涅茨克(Donetsk)與盧甘斯克(Luhansk)應會大體維持同樣結果,換言之,若俄烏雙方皆按馬斯克的呼籲執行和平方案,則俄羅斯至少能獲取頓巴斯地區與克里米亞,以及一個保持中立的烏克蘭。當然,馬斯克並未詳述何謂「中立」,是由總統口頭承諾「不加入北約」或明文修憲,但其結果勢必是要烏克蘭有所「低頭」。
而由輿論回應與情勢發展來看,馬斯克的呼籲雖有意義、卻註定淪為邊緣。10月4日,澤連斯基簽署法令,批准烏克蘭國家安全和國防委員會的決定:烏克蘭願意和談,但只要普京還是俄羅斯總統,烏克蘭就不可能與俄羅斯談判;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亦於同日稱,若烏克蘭排除與俄羅斯展開談判的可能,俄軍在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就不會結束,「我們要麼就等現任的總統改變立場,要麼就等下一任總統為烏克蘭人民的利益改變立場。」
換言之,如今的俄烏局勢已徹底進入談判死結,在戰場局勢出現顯著變化、或雙方政治結構「生變」前,不論是馬斯克或基辛格的倡議,都將停留在自說自話的階段,無法真正為和平起到作用。
【馬斯克與烏克蘭Q&A】
俄烏戰爭爆發時,馬斯克有何動作?
表現出支持烏克蘭的姿態,讓星鏈實質打入烏克蘭軍民市場,並放話單挑普京。
導致馬斯克轉變立場、倡議談判的原因可能為何?
星鏈已在烏克蘭達到一定程度的市場飽和,且近期的俄烏戰情變化導致俄羅斯進行核冒險的概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