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基辛格要說「俄羅斯已經輸了戰爭」?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9月30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接受了智庫外國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線上訪問,並稱「俄羅斯已在某種程度上輸掉了烏克蘭戰爭」(Russia has, in a way, already lost the war)。

回顧此前,基辛格曾於7月2日接受《旁觀者》(Spectator)專訪,並預測烏克蘭危機可能會以三種方式結束。

第一,俄羅斯鞏固了在烏克蘭的近20%佔領地,控制大部份頓巴斯及其主要工業和農業地區,以及黑海附近的一片土地。「若俄軍能維持長久存在,這將是俄羅斯的勝利,儘管俄軍在行動之初遭遇各種挫折。」

第二,北約與烏克蘭試圖將俄羅斯逐出戰前獲得的領土,包括克里米亞(Crimea)。基辛格認為,這一舉措可能會導致衝突進一步升級,如若衝突持續下去,可能會衍伸出對俄羅斯本身開戰(a war with Russia itself)的問題。

第三,是俄烏戰場重回2月24日前的局勢,意味着俄軍的「特別軍事行動」或成一場空。如此一來,烏克蘭將按照2014年以後的戰線進行重建,烏軍也將重新開始武裝,並與北約保持緊密聯繫,即便烏克蘭沒有加入北約。而俄烏之間尚未解決的問題也將留待談判解決,局勢會大概率凍結一段時間。

而就9月30日的發展來看,俄羅斯已通過戰火下的公投,讓頓涅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扎波羅熱(Zaporizhzhia)和赫爾松(Kherson)四地正式入俄,並也實質佔領烏克蘭的工業重鎮、部分黑土區與重要電站,同時控制了亞速海。

此一發展,相對接近基辛格於7月所說的「第一種結局」,即俄羅斯「獲勝」;然眼下基辛格卻稱「俄羅斯已經輸掉戰爭」,不禁令人猜想:其是否有意推翻自己的7月預測?

2022年9月30日,左起由俄羅斯委派的赫爾松州首長薩爾多(Vladimir Saldo)、由俄羅斯委派的扎波羅熱州首相巴利茨基(Yevgeny Balitsky)、俄羅斯總統普京、頓涅茨克領導人普希林(Denis Pushilin)及盧甘斯克領導人帕舍尼克(Leonid Pasechnik)出席協議簽署議式,並一同向在場人士揮手。(AP)

基辛格究竟說了什麼

而要回答此一問題,還須回顧訪問的內容整體。細究基辛格7月2日與9月30日的兩則專訪,其實可以觀察到,與其說兩者在內容上相互矛盾,不如說是同一連貫主軸下的相互補充。

首先,基辛格始終警惕戰爭的持久化,以及歐俄關係的無底線惡化。

在7月2日的專訪中,基辛格除了預測戰爭可能的三大結果外,亦提醒烏克蘭的「盟國們」,該對戰爭「快刀斬亂麻」。「我不會對談判的結果做出判斷,但若盟國幫助烏克蘭驅逐俄軍,使後者退出戰後征服的領土,就必須面對戰爭該被延長多久的問題。」

在9月30日的訪問中,基辛格亦指出,眼下問題是歐俄關係將如何發展。其表示,西方與俄羅斯之間必須對話,「一些對話,也許是非正式的,也許是探索性的,這是非常重要的」,基辛格亦補充,在「核氛圍」中,對話遠比「戰場上分高下」要好得多。

基辛格同時呼籲,對抗俄軍侵略不能上升為顛覆普京(Vladimir Putin)政權。「我們是否喜歡普京不重要,但我們絕不能將外交行動與站在面前的人相掛勾。俄羅斯輸了,但我們必須避免核升級」。據基辛格分析,烏克蘭「四地入俄」會增加莫斯科使用核武器的風險。「我們有責任構想一種對話,既能保護我們的安全,又能讓我們回歸共存精神,而推翻對方領導人絕不能作為先決條件出現」。

2022年9月3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發表演說,宣布俄羅斯「納入」烏克蘭四個地區。(AP)

至於在基辛格的判斷體系內,眼下俄羅斯究竟是輸是贏,與戰場的實際發展相關。

基辛格7月2日所說的「俄羅斯勝利」,乃是意指戰爭的第一種結局,即俄羅斯據有了烏克蘭約20%的領土,包括大部分頓巴斯地區、重要工農地帶與黑海沿岸,看上去確實與眼下的戰場態勢大略相符。但基辛格的「勝利」有一重要前提,即「俄軍能維持長久存在」,而非僅是舉辦公投、簽署法令讓「四地入俄」。平心而論,近期俄軍自哈爾科夫(Kharkiv)、利曼(Lyman)等地持續撤出,俄烏戰線仍在變化,嚴格來說,確實尚難滿足基辛格所謂「勝利」的前提假設。

至於何以判斷俄羅斯已經「輸了這場戰爭」,基辛格的理由是,俄烏戰爭的發展足以證明,俄羅斯已經喪失「對歐洲進行常規攻擊的威脅能力」。換言之,在基辛格看來,俄軍連在烏克蘭都無法速戰速決,更遑論要對歐洲「大舉進犯」,而這一事實原本無人知曉,卻通過此次俄烏戰爭暴露無遺。故即便戰場仍在博弈,俄羅斯也已喪失了一定程度的對歐嚇阻力。

當然,眼下俄烏雙方持續鏖戰,衝突究竟會走向何種版本的結局,尚需時間檢驗與觀察。

2022年10月1日,烏軍在頓涅茨克地區謝韋爾斯克(Siversk)附近一處,清理榴彈炮的槍口。(AP)

俄烏戰爭與基辛格的戰略構想

然而,要了解基辛格對俄烏戰爭的全盤視野,及其背後反映的戰略與價值體系,俄羅斯的輸贏判斷僅是一個側面,其對戰後秩序的構想才是重點。

回顧基辛格近期幾次受訪與演說,其於5月23日在瑞士達沃斯論壇的發言應是關鍵。彼時基辛格表示,俄烏和平談判需在接下來2個月內重啟,以免導致難以克服的動盪和緊張局勢。基辛格強調,談判結果將決定歐洲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新關係。「理想情況下,(俄烏)分界線應該恢復原狀。若是推動戰爭超過這條分界點,就不是關於烏克蘭的自由,而是對俄羅斯本身開打新戰爭。」

雖說基辛格並未明說所謂「恢復原狀」,究竟是俄烏邊界回到2022年戰爭爆發前的模糊狀態,或是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烏東武裝獨立前的涇渭分明,但因其同時呼籲,「我希望烏克蘭人的智慧與他們表現出的英雄主義相匹配」、「烏克蘭的正確角色是成為一箇中立的緩衝國,而不是歐洲衝突的前沿」,故有不少西方媒體解讀出了「勸降」意味,為基辛格引來不少抨擊。

在此之後,基辛格圍繞俄烏戰爭的諸多訪問與演說,其實皆是對達沃斯論壇發言的確認與延續。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2020年在德國柏林出席活動。(Getty)

例如7月2日的專訪中,基辛格被問及「您所預測的三個結果似乎都沒能真正懲罰普京的侵略」時,其回覆道「恰恰相反」,並指若最後戰爭以「在達沃斯所描繪的那樣」告終,即俄軍退回2月24日「特別軍事行動」以前的戰線,對烏克蘭的盟國來說將是重大收穫:第一,芬蘭和瑞典的加入強化了北約,並為保衛波羅的海國家創造了戰略空間;第二,烏克蘭將擁有與北約或其成員國相聯繫、全歐最大規模的常規地面部隊;第三,俄軍的撤退證明了,北約可以常規行動來化解二戰以降的最大恐懼;第四,俄羅斯將面對「與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共存」的需要。

綜上所述,基辛格乃是站在了「美國國家利益」視角,來看待這場震撼全球的衝突。

在價值觀上,基辛格仍要維護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主義」價值體系,故其不贊成俄羅斯以入侵方式解決烏克蘭問題,並稱贊烏克蘭的抵抗「表現出了英雄主義」;但在現實政治操作上,基辛格始終堅持「中美俄三角」的戰略框架,認為眼下美國雖不易離間中俄,卻也應避免過度壓迫俄羅斯,更要避免在台海與烏克蘭兩側同時施壓,因為這樣只會拉升中俄之間的戰略協作程度,迫使兩國在歐亞大陸上更加靠近,長遠來看將對已然鬆動的單極秩序摧枯拉朽。

故面對俄烏戰爭議題,基辛格屢屢強調「平衡」的重要:削弱與壓迫俄羅斯可行,但顛覆其政權萬萬不可;烏克蘭實質北約化可行,但要正式加入北約絕對不能;將俄軍逐回「特別軍事行動」前的位置可行,但要連克里米亞都奪回,便註定會後患無窮。

2022年9月19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紐約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外交部)

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基辛格之所以將俄羅斯鞏固俄佔區定義為「俄羅斯勝利」,也是因為其先預設了一個相對複雜的「皆大歡喜」理想結局,即俄軍撤出2月24日後的佔領區,戰略威望嚴重掃地,但仍可保有克里米亞等2014年後的實控地;烏克蘭則實質北約化,但不正式成為會員;北約則獲取芬蘭與瑞典兩成員國,實質再擴;美國與歐洲雖然與俄羅斯嚴重交惡,但至少保留了對話的空間。

對基辛格來說,「皆大歡喜」是其當下認知內,最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結局,「俄羅斯勝利」則反是其相對不樂見的發展;正如所謂「俄羅斯已經輸了戰爭」,既是基辛格的戰情評判,也有勸北約與西方「見好就收」的意味在其中。

有部分輿論認為,基辛格面對中俄時常「不夠強硬」,甚至帶點「親俄派」、「親中派」底色;但實際上,基辛格的戰略主張雖有些「活在過去」、溢滿了陳年的冷戰味,卻不是毫無道理,且距離所謂「親俄派」、「親中派」也十分遙遠。歸根結柢,基辛格終究是在為美國的理想戰略安排發聲,種種看似「親俄」與「親中」的角色扮演,也終歸是在替美國的國家利益服務,只是從結果來看,不論是在俄烏戰場或台海,當今美國政府似乎都沒能聽取前國務卿的忠告。

【基辛格與俄烏戰爭Q&A】

基辛格曾預言俄烏戰爭的三種結局為何?

俄羅斯鞏固了對烏克蘭近20%的領土佔領、北約與烏克蘭企圖將俄羅斯逐出2014年後的佔領地、俄軍撤出2022年後的佔領地。

基辛格理想的俄烏戰爭結局為何?

俄軍撤出2022年後的佔領地,烏克蘭實質北約化,美歐俄保留對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