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攤牌|因何攤牌? 95%在台灣
中美兩國會因為什麼攤牌?中國周邊,有三個可能爆發戰爭的敏感地帶——朝鮮半島、台灣和南海。但基本上,中美攤牌,95%的可能是在台灣。《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已經寫的非常清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在台灣問題上,誰更不在乎開戰,主動權就在誰手裏。而目前中美兩方,都不想因為台灣交戰。鬥而不破,在不開戰的前提下,設法擠壓對方的空間。目前局勢變化的趨勢是,中國越來越不在乎開戰,越來越認為「武統」是一個可能的選項。只要這個趨勢不變,台灣局勢的演變,一定是大陸一方越來越主動。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解放軍圍繞台灣六大區域「環島軍演」,通過這次軍演,大陸一方已經可以在台灣本島周邊做常態化巡邏,就和在釣魚島常態化巡邏一樣。大陸的軍機軍艦,建立常態化巡航後,留給台灣的反應時間更短。大家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大陸的軍機軍艦,如果常態化巡航,天天繞台。某一天突然發動進攻,台軍是完全來不及反應的。雙方對峙的「戰線」,從所謂的「海峽中線」,推進到了台灣本島周邊,軍事上,為將來的統一之戰,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美國不會為了台灣而不惜一切代價。這一次解放軍換環島軍演,而美軍只是加強了對解放軍軍事活動的監視動作,主要在太平洋地區活動的美海軍第七艦隊並無動作。相較於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時,美國先是指派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通過台灣海域,次年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與獨立號航空母艦戰鬥群會合,構成美國結束越戰後在亞洲地區最大軍事部署的陣仗相比,此番美軍幾乎「無動於衷」。這一定程度上已經很能說明美方的態度。
美國不想打,也打不起這場仗。「不想打」的原因是:其一美國軍事已經過度伸張。美國人民不想參與戰爭,這是美國社會共識。歷史上過往很多美國軍事擴張的案例都有強大的榮譽感,這是早期帝國獨特的榮譽感,但全球化讓這種虛妄變得不切實際。還有,就是資本的作用讓「榮譽感」也變了質,讓戰爭意義的榮譽感不再是主流。此外就是現代戰爭的殺傷力亦為人與人之間的恐懼找到了新的視角,上了一個台階,產生一種無名的震懾力。所以美國不存在這種鬥志。
「打不起」則是因為戰爭的主要目的一直是政治利益。而兩國如今交織過於深廣,戰爭所能帶來的政治利益遠遠無法覆蓋其附帶經濟損失,而經濟損失又會轉化為政治損失。今天中美的情況,就是已經無法找到這種利益,不再是可視的,人民亦無法體會到這種政治利益。
當然,美國也絕不會輕易「放棄」台灣。如果美國放棄了台灣,那麼,又如何在亞洲繼續維持「可相信的力量」?
另一方面看中國。「武統」一直是北京的最後選項。大陸官方和民眾其實非常不願意有戰爭。雖然民族主義精神高漲,但一是中國人本質上並不好戰;二是因為戰爭是個「賭局」,大概率會為中國發展進程帶來嚴重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發展。中國人很懂得這種「賭局」的虛妄性,領導集體更是如此。三是因為中國已經不同於當日一窮二白的地步,中產階級是更不願意打仗的。中國人比較務實理性,整個民族都有這種理性。
當然,兩岸問題跟其他還有所不同,還是有祖國統一、領土完整、民族復興的強烈追求。從1993年8月《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2000年2月《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到如今《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都強調「和統」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優選項,「武統」是不得已情況下的兜底選擇。但隨着時間流逝、時勢之變,在當前外部複雜環境的投射下,在台海現狀趨於惡化的情境下,北京方面基於現實考量,加大了以武反「獨」、以武制「獨」力度,「以武促統」的口子事實上已然打開,中國的國家統一進程以一種「偶然下的必然」加速。
佩洛西訪台事件點燃台海局勢是偶然,那麼「新時代中國」將解決兩岸統一問題提上日程則是一種必然。 「今日之中國已非昨日之中國」,中國經濟深刻影響世界,中國人在精神層面已經可以「平視世界」,中華民族復興的進度條正加速滑動,因民族弱亂而產生的台灣問題必將隨着民族復興而解決,無不表明台灣問題的解決不可能遙遙無期,不可能一代代拖延下去,「不獨不武不統」不可能長期化,兩岸「統一」終局是這代人的擔當。
「熱戰」外的戰場
除了台灣問題之外,其他可能誘發「熱戰」的可能性並不大。正如上文所述,兩國都有強大動力避免熱戰。那麼中美主要「戰爭」會在哪些領域?
首先,中美發生直接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很低,代理人戰爭的可能性則相對高多,不可排除中美在南海、東北亞等地區的軍事衝突中上演幕後角力的戲碼。但機會不大。中國更不會發起一場代理人戰爭。
其次,美國會加大各領域對中國的遏制,包括港、台、新疆、西藏等原本就存在問題、較易插手的中國內務事件,也包括國際政治領域合縱連橫的壓力,此外就一定會在包括金融、科技領域的加大遏制。
中國內務及國際政治領域,中美衝突將主要爆發於輿論場。這是一場「誰能講出更好故事」的輿論戰。不要小瞧了「打嘴炮」。這其實是一個重要的戰場,是通過輿論,去打一場文明戰,也即是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用幾十年進行文明、制度、價值觀的「戰爭」。
而金融、科技領域的脱鈎,則是無可避免的。這是整個文明戰中的不同戰場。但「脱鈎」並非一個非黑即白、「非0即1」的二元選擇,而是一個程度。如果說「0」為全面脱鈎,「1」為緊密相連, 2018年之前年中美的脱鈎程度假設或許是0.8,那麼2022年中美關係則既有相對脱鈎的一面,也有更進一步緊密的一面,整體而論或許依舊是0.7;2029年則或許是0.5;2039年可能又重新回到0.8——全面的中美脱鈎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要否定階段性和局部的脱鈎。事實上,這類競爭也未必是一件壞事,至少它意味着兩國在積極管控雙方衝突和分歧,通過這類「可承受」的方式,將壓力和不滿適度釋放,以防其加速惡化。更有甚者,這類競爭可能還會帶來更多的科技突破。
其實,大家都知道,如果中美用戰爭攤牌,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不外乎四種結果:類似二戰後美蘇的冷戰;類似抗美援朝的有限常規戰爭;類似二戰時的太平洋戰爭的全面常規戰爭,終極就是核戰爭。不論是哪一種,在當下都非選項。
只不過在台灣問題成為中美角力一大焦點、台灣當局謀「獨」行徑愈發猖獗的背景下,北京對兩岸統一命題不得不做了新思考和新設計。佩洛西8月初訪台,確實徹底打破了早前台海局勢的「脆弱平衡」,衝擊了北京對華盛頓「一個中國」政策的信任。前所未有的「鎖台」軍演最具震懾力,包括穿越「海峽中線」、發射導彈等「高壓」行動,展示了中國「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決心和底氣。這是迄今為止台灣問題上最震撼的一次主權宣示。首次向外解釋了何為以武制「獨」、以武促統,預示着「重大事變」關頭「非和平方式」「其他必要措施」的意涵乃至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