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四|「戰爭危機」與美國的生意經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美國聯儲局在1月27日發布消息,再次宣佈計劃在2022年3月開始自新冠疫情後的首次加息,似乎像得到了同步信號一樣,從2021年11月開始逐級升温的烏克蘭戰事也暫時減速。
也就在1月26日,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和德國的特使已經確認雙方會在2月上旬再次舉行會談,參會各方亦支持「無條件尊重」烏克蘭東部的停火協議。

一時間,雖然烏克蘭戰爭的靴子暫時不至於落地,但外界總可以看到捏着靴子鞋帶的手:烏克蘭的「戰爭」似乎和美國的經濟或危機總有些聯繫,這個看似不重要的小實體控制着一個更大、更重要的大實體,並形成了明顯的「搖尾狗」(wag the dog)效應。

反常的戰爭陰影

對分析人士來說,烏克蘭戰爭的「陰影」是不正常的,相對於2021年3、4月間的短期發作及隨之而來的笑料新聞,這次因美國情報而起,持續時間超過三個月的「戰爭危機」的周期甚至超出了烏克蘭戰爭本身應有的規模。

按美國情報機構告訴烏克蘭情報首腦布達諾夫(Kirill Budanov)的消息,九萬俄軍本應在2022年1月下旬五路出動,一舉將基輔當局擊為齏粉。如若按俄羅斯當年在格魯吉亞發動「奧運戰爭」的速度,其作戰周期也基本控制在一周之內。

但出乎意料的是,外界只能看到十幾萬烏克蘭大軍堆積在東烏克蘭戰線無所作為數月之久,與此同時,從倫敦到東京的西方媒體都在大舉宣傳俄羅斯的威脅、「俄羅斯不惜一戰」以及「華盛頓預計俄羅斯將在2月中旬入侵烏克蘭」的消息。

這種近乎於單向倒灌且沒有選擇餘地的消息流讓西方世界主動接受了「俄羅斯入侵」的意向,即便最靠近俄羅斯的歐洲對此意見是存在矛盾的。譬如在美國主導的「北約」內,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就分成了四種不同的態度:德國、法國、意大利反對動武,德國甚至反對愛沙尼亞將其裝備的前東德產火炮轉送烏克蘭;英國只派了三十個「軍事顧問」;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歐國家主張對話解決;只有波羅的海沿岸和前蘇東「恐俄國家」才會派出「志願者」。

遺憾的是,歐洲大國當局的意見並不能改變其國內資本的流動。也就在1月下旬,隨着美國開始撤出他在基輔的外交官,歐美股市在1月24日也出現大幅波動:當日,英國富時下跌2.63%;法國CAC下跌3.97%;德國DAX下跌3.80%;波蘭WIG下跌4.40%;這種肉眼可見的避險風潮展示了歐洲資本在「戰爭風險」下流入美國的趨勢:戰爭刀槍未動,美國就已先收割了些。

當然,收割歐洲資本可能只是美國調動宣傳工具,製造俄羅斯戰爭威脅的意外收穫。對美國來說,這場即將爆發的戰爭的意義終究在於轉移視線,譬如俄羅斯駐維也納軍控代表團團長加夫裏洛夫(Konstantin Gavrilov)就曾在2021年11月下旬認為,美國需要一場「小戰爭」,以便轉移對烏克蘭內部問題的注意力,以及分裂歐洲和俄羅斯。隨着這場風波的持續,以及同期美國國內經濟問題的惡化,一場據稱發生在烏克蘭的「戰爭」風波似乎有更多用處。

在東烏克蘭一線,基輔當局已陷入驚弓之鳥的困境。(美聯社)

轉移注意力的時機

事實上,美國更需要掩蓋其自2021年11月後抗疫失敗,通脹難以回落的困境。從2020年3月開始,隨着美國聯儲局宣佈,將根據需求購買國債和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美國正式進入「無限量印鈔」模式。美國財政部則通過數輪天量財政刺激計劃,向市場釋放了天量的美元。在大放水的背景下,全球市場因美元的國際地位承擔了美國通貨膨脹的惡果。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能源價格、糧食價格不斷飆升。

華盛頓早就意識到,這種持續將近兩年的天量放水只是應對疫情帶來的蕭條的權宜之計,其財長耶倫(Janet Yellen)曾在2021年11月強調「控制疫情是抑制通貨膨脹的關鍵」,也正是從此時開始,烏克蘭戰爭的風潮即如影隨形。

在耶倫們看來,「如果疫情得到很好的控制,那麼原油、汽車等日常必需品價格飆升的勢頭將在2022年下半年減弱」。但華盛頓、美國聯儲局在新冠防疫問題上的賭博心態使之喪失了控制局面的機會。隨着奧密克戎變種新冠病毒的傳入,此前在2021年內一度呈現受控態勢的疫情迅速升温,到2021年12月,烏克蘭戰爭的風頭和態勢也隨着美國國內疫情的迅速發展一起沸騰。

就當下局面來看,美國的問題難有出路,因為就目前的格局來說,美國當前的通脹持續被加強有點像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後的局面,其中的「工資推進通貨膨脹」的局面是依靠中國勞動人口釋放美國資本活力,推動美國經濟轉型而來的。

而今,同樣需要大量勞動力以釋放自身資本活力,在類似產業中形成有效投資,進而拉動經濟增長點的中國恐怕不太可能繼續為美國扮演這種拯救者的角色:中國自身甚至也需要第三世界國家來扮演類似角色。這使得美國在宏觀問題難解之際,只能拿現成的地緣問題來轉移一波視線。在傳統的委內瑞拉、古巴難有突破之際,烏克蘭就顯得相宜起來。

說到底,戰爭並不是單純的殺戮,美國只在單極地位、勢力範圍、石油供應以及美元霸權遭到挑戰時才會挑起戰端。如能有效改變局勢,華盛頓也未必會下手,譬如美國聯儲局還是宣佈計劃在2022年3月開始加息,以便遏制兩年來失控的通貨膨脹局面。並寄希望於新一輪疫情在3月下旬「結束」。畢竟,兵者為兇器,是不得已而用之的。烏克蘭的「戰爭」也成了華盛頓在艱難時期的最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