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手普京・一|中俄與西方的博弈仍是國際地緣主軸
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在西方一些國家外交抵制冬奧的背景下,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的出席力挺彰顯了當下中俄關係的親密。回顧30多年來中俄兩國與西方關係的變遷、梳理中俄兩國關係在冷戰後的發展脈絡,就不難發現中俄兩國關係由「疏」到「親」的複雜性。
中俄走近既有美國因素的作用,也有國際地緣政治氣候變化後兩國對自身國家利益的認知、價值取向和道路選擇的因素。當前,中俄維持着事實上的准同盟關係,而在可預見的將來,中俄兩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的博弈仍將主導國際政治的走向。
中蘇在冷戰時期曾經歷過恩恩怨怨,交惡30餘年。冷戰後期,中蘇關係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一方面,中美自1979年建交後,選擇聯合對抗蘇聯,蘇聯壓力倍增。鄧小平訪美後得到美國默許,教訓了倒向蘇聯的越南。中國還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起,聯合抵制了莫斯科奧運會。
另一方面,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上台後,提出了一些解決中俄兩國邊界問題的原則,中蘇關係開始解凍。1989年,戈爾巴喬夫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宣佈中蘇關係實現正常化,也宣示了兩國關係的新起點。
蘇東劇變後,中俄兩國都開啟了國家轉型模式。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曾經非常熱烈地擁抱過西方,期盼能夠加入到西方陣營中。但在西方眼中,俄羅斯歷史上侵略成性,自誕生之日起,就沒有停止過對歐洲的侵略和擴張。同時,俄羅斯在文化和宗教上也是歐洲的異類。西方對俄羅斯的不信任與戰略失策,再加上俄羅斯民族主義等因素的複雜作用,俄羅斯的轉型最終沒有朝着西方所希望的方向發展。而在烏克蘭和格魯吉亞「顏色革命」、克里米亞危機、俄格戰爭、烏東武裝衝突等事件發生後,西方更加堅定了對俄羅斯的判斷。
而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也掀起了一波向西方學習的浪潮。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在1979年1月歷史性訪問了美國後,積極推動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但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和蘇東劇變後,在面對執政危機和改革開放的艱難選擇中,中共的執政思維變得保守。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重啟了改革開放進程。但美國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鼓勵和防範同在,接觸與遏制並用。其一,美國希望打開中國龐大的市場,謀求貿易利益;其二,美國希望中國融入國際體制,政治制度上向西方模式轉型;其三,美國並不希望看到一個能與美國匹敵的中國存在。最終,中國的制度發展與美國的期待嚴重不符,但在經濟發展和國力提升上卻超越了美國的預期。
中俄兩國沒有向西方政治制度轉型重塑了國際政治格局,也是中俄靠近最大的國際政治背景。事實上,在30多年的中俄關係複雜進程中,受到兩國與美國關係親疏的極大影響。但與此同時,中俄對自身國家利益的認知和道路選擇也讓兩國關係逐漸走近。
蘇聯瓦解後的20世紀90年代前期,作為繼承者的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尚處於「蜜月」期。這一階段,俄羅斯對西方抱有幻想,渴望與西方接軌,某種程度上輕視與中國關係的發展。1997年,七國集團擴容成八國集團,吸收俄羅斯為成員國,似乎預示着俄羅斯加入了西方陣營。但隨着俄羅斯的國力恢復、西方對俄羅斯的疑慮加深以及北約東擴的推進,西方和俄羅斯開始出現不和諧聲音。俄羅斯分別於2001年、2004年和2008年先後三次要求加入北約,但是都遭到了拒絕。
反觀這一階段的中俄關係,1994年之前,中俄兩國在軍事關係、軍事技術和文化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很少,甚至在有些方面根本沒有起步。但自1994年以來,雙方關係在各領域都取得了一些實質性成果,特別是1995年在邊界談判上取得了進展。此間,中俄還發表了多個聯合聲明提升雙邊關係。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中俄關係摒棄了非結盟即對抗的冷戰思維,逐步走向正常。但對俄羅斯來說,其與西方的關係則更加緊密。
此後,中俄關係穩步發展,但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卻逐漸出現逆轉。2001年7月,中俄簽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4年10月,中俄簽訂《中俄邊界東段補充協定》,成功勘分大部分國界,中俄領土爭議結束。2008年10月,俄羅斯將半個黑瞎子島正式交付中國,至此中俄邊境最終確定。除了政治關係外,兩國在經貿、軍購、反恐等領域也開展了友好合作。2013年,習近平在莫斯科發表演說,宣稱中俄關係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組大國關係。
2014年發生的克里米亞危機是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轉捩點。此後,西方國家紛紛制裁俄羅斯,俄羅斯甚至被踢出了八國集團,與西方關係出現嚴重惡化。此後,俄羅斯與西方關係並無改善。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2017年上台後,普京向其伸出橄欖枝,美國決策層也一度研討「聯俄制中」的可能性,但受制於局勢並未施行。拜登(Joe Biden)勝選總統後,對俄羅斯採取敵對政策,譴責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稱普京是「劊子手」,美俄關係一路走低。
而中美關係也在奧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任內逐漸出現惡化跡象,美方對中方正式提出的建立「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並不感冒。特朗普上台後,特別是2017年11月訪華後,中美關係急劇惡化。2018年3月,美國發動了對華新一輪「貿易戰」。2018年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Michael Pence)發表長篇演說,抨擊中國試圖破壞美國民主制度,稱美國曾期待中國成為自由國家,但希望最終落空。彭斯還認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已經變得空洞。此後,中美關係也跌跌撞撞一路走低。
拜登政府視中國如同冷戰時的蘇聯,認為中國現在是美國最主要的政治博弈對手,而這場博弈將決定未來人類將生活在何種制度之下。一方面,美國積極拉攏盟友在地緣政治和人權問題上與中國過招;另一方面,在氣候變化、疫情控制、軍備控制和太空開發規則制定等方面,美國也保持和中國的有限合作。
而在美俄與美中關係惡化的同時,中俄關係卻越來越緊密。中俄在意識形態、能源合作、地緣安全等問題上找到了共同利益。克里米亞危機之後,中國幾乎成了俄羅斯最大的出口對象,中國的快速崛起為俄羅斯能源出口提供了最大的市場。而對中國而言,在能源等問題上也需要俄羅斯的支持。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行了新的制裁,取消了與俄羅斯油氣公司的各項合作。與此同時,中國卻向俄羅斯提供了多個經濟、軍事和基礎設施合作專案,大大減輕了俄羅斯的壓力。兩國還在研發衛星導航系統、建造大型軍用直升機、太空探索等一系列專案上達成了合作協議。2019年6月,普京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表示,俄羅斯和中國是戰略盟友,但不是針對任何國家的軍事聯盟。
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中國希望民族復興,而作為世界軍事強國的俄羅斯也希望重振世界大國地位。但同時,兩國也面臨來自西方的挑戰,台海和南海等問題影響了中國的繼續崛起,而北約東擴卻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當前,中俄維持着事實上的准同盟關係。在可預見的將來,中俄與美國為首的西方之間的較量將不會停止,中俄與美國為首的西方之間的博弈仍將主導國際政治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