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庫:中國需規避與日本在東盟發生利益衝突|專家有話說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22日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並主持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正式宣佈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伴隨着世界經濟中心向東移,印太正在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東盟在印太地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英國渣打銀行2019年的預測數據顯示,東盟的經濟總量或將在2023年達到4萬億美元,到2030年將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各大國除了不斷頒佈印太戰略,還對東盟發起了外交攻勢。
綜合回望整個地區態勢,中國和東盟的關係長期保持領先。不過各界對於「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這類政治定義仍有一定不解,對於中國與東盟關係當中的機遇、競爭及挑戰亦仍存迷茫。
對此,安邦智庫(ANBOUND)全球項目主管王怡向香港01陳述其見解。
01:今年11月,中國與東盟將雙邊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眾所周知,中國外交對雙邊關係的檔次甚為考究,「合作」、「協作」、「夥伴」、「戰略」、「全面」、「全天候」等等,措辭皆具含義。
相較於中國與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如今中國與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缺少「合作」二字,當作何解?
王怡:從建立對話關係、到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再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我們通過觀察可以看到,中國東盟關係的變化是在提質升級。習近平主席強調,(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是雙方關係史上新的里程碑,將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同時指出,「尊重各自發展路徑,以真誠溝通增進理解和信任,以求同存異妥處分歧和問題,共同維護和弘揚亞洲價值觀」。
ANBOUND智庫的專家們認為,東盟國家既是中國最重要的經貿夥伴地區,也是西太平洋和印太地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東盟國家處在地緣政治博弈的複雜形勢之中。隨着地緣政治環境的劇變,中國需要調整其全球策略。在未來涉及中國的全球地緣格局中,東盟是各方都會高度關注的國家集團,對於中國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價值都在上升。發展並鞏固與東盟國家的關係,從全局性和戰略高度來講,應該成為中國未來最重要的地緣戰略之一。
01:過去兩年,東盟相繼超越美國和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您認為疫情之後,該情況會否延續?就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結構而言,您認為未來數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對中國內地和香港投資者和企業而言,哪些產業又尤為值得關注?
王怡:從數據來看,中國與東盟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自2009年起,中國連續12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2020年,東盟首次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2021年1月-10月,中國-東盟貿易額已達7,033億美元,同比增長30%;預計,全年的雙邊貿易額將再創歷史新高。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估計,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發展將保持穩健,東盟將穩守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位置。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於2022年1月1日對十國開始生效生效,包括汶萊、柬埔寨、老撾、新加坡、泰國、越南等6個東盟成員國和中國、日本、新西蘭、澳洲等4個非東盟成員國。協定生效後,將會加強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投資以及供應鏈整合。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也在不斷深化,中國企業在此發揮了重要作用。投資是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的推手,在RCEP的機制下,中國不論在對外投資還是開放國內投資市場方面,都需要有顯著的提高。農產品、汽車產業、數字經濟、醫療衛生、氣候和環保、新能源、海洋產業、金融服務、職業教育、旅遊和文化消費等領域,都是推動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亮點,也會促進各種資源整合。
01:在一眾老牌發達國家中,日本在東盟各國的投資與耕耘,對東盟各國社會及經濟的影響力,皆遠甚於美歐國家。
此前中國與日本達成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投資第三方市場的共識,然而在安邦看來,中國在耕耘與東盟政經合作的過程中,當如何處理與日本的關係?
王怡:從整個東南亞地區和項目數量來看,日本的優勢比較明顯。根據彭博社提供的東南亞基礎設施投資數據,截止2018年2月,日本的投資額為2,300億美元,中國的投資額則為1,550億美元。惠譽2020年發佈的數據顯示,在東南亞基礎設施投資上,日本的項目價值幾乎是中國的1.5倍。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正在追趕。
日本一貫重視東盟國家,從1951年到1977年間對東南亞國家發放低息的日元貸款、實施無償經濟援助,當前實施「綠色」聯通政策。總體上,日本針對東盟的政策非常靈活,戰略繼承性比較好,也在不斷自我調適。對東盟的戰略、政策以及長期的穩定執行方面,日本仍然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中國需要思考,在東盟國家的戰略政策差異,如何尋求共贏節點並規避利益衝突。中國和日本均已加入RCEP,兩國的經貿聯繫將更緊密,產業和供應鏈佈局方面有望增進合作。中日韓貿易協定能否較快達成,目前看還有不小的難度,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並不只是貿易問題,還有地緣政治因素。早在2018年,安邦智庫創始人陳功提出「1+3」的世界新格局,主張中國與德國、日本建立和擴大共同的經濟價值觀,中國與日本、德國在雙邊經濟關係中達成更多合作和一致行動,國家和企業將有不小的發展空間。這既可以看成對當前國際形勢變化的總結,也是認識未來世界格局變化的新框架,還是中國未來尋求正確的發展策略的一種方法和主張。
01:東盟正迅速形成一個巨型的互聯網經濟,中國資本和企業近年來大舉進軍東盟各國,美國科企也緊隨其後。
您如何評估東盟互聯網生態的未來走勢?會否在中國資本和企業的影響下,大抵循着中國互聯網生態的發展軌跡演進?抑或是呈現出全然不同於中美(中西)互聯網生態的另外一種模式?
王怡:互聯網經濟,顯着地改變着社會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人們享受着更多的生活便利。新冠疫情以來,線上產業和消費呈現爆發式增長。毋庸置疑,全世界都要順應科技進步的趨勢,創新發展的機遇值得期待。也要注意,資本逐利的本性,可能引發互聯網行業出現「非理性繁榮」,市場無序競爭,難以形成一種生態。如何防範新技術的風險?這也是政府和企業都應慎重考慮的問題。營造互聯網生態,僅有良好願景是不夠的,對其所帶來的巨大社會變革及新的挑戰,政策規劃中要有充分估量和預案。
中國對東盟的投資,近年來逐步增長,只有符合當地經濟定位的投資,確實為東盟國家所需要的產業,投資者才能獲得收益回報。我認為,不同經濟體,存在發展階段的差異。即便在同一國家,不同地區和城市也會有不同的發展節奏。不同的發展階段,其實反映着價值觀、思維方式、認知、社會文化、教育以及輿論等深層次的差別。如果忽略上述因素,互聯網的政策選擇就可能出現偏差,也會產生負作用。無論中國的、還是美國的,互聯網發展都沒有固定一種套路,或者一成不變的模式,各自的發展重心不同。不過,中美一些發展路徑、商業模式,仍然可供東盟參考,相互分享經驗,啟發東盟國家的思路。
ANBOUND學者對於東盟地區的關注其實可以追溯至二十多年前。當「東盟國家蘊藏令人矚目的市場空間」成為全球共識之時,安邦智庫開始組織專門的研究團隊,投入到東盟課題研究中。2012年6月,我們又在吉隆坡註冊安邦智庫馬來西亞研究中心(ANBOUND Malaysia Research Centre),專職研究東盟區域經濟與政策事宜,同時提供相關的諮詢服務。我們認為,真正發揮實質政策作用、最有效的政策做法,正是在隨時隨地發生、針對具體情景、問題和挑戰的政策諮詢,而非大規模的經濟規劃。我們希望,與企業加強合作,藉助智庫的專業研究能力和國際交流幫助企業把握投資風險和投資安全,提供更多的戰略思路和決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