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有好轉? 華府尚有四大目標|專家有話說

撰文:戴侖
出版:更新:

中美兩國高層近期恢復接觸被普遍認為是中美關係出現的積極因素,包括此前釋放中國企業華為副總裁孟晚舟,以及美國貿易代表戴琦(Katherine Tai)近期在公開場合明確表示不尋求與中國「脱鈎」,都是拜登(Joe Biden)政府做出的改變。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術委員會前主任時殷弘教授認為,拜登政府從阿富汗潰逃後,對華態勢有所修改。在近期全球化智庫(CCG)於北京舉辦的《共識還是衝突?——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新書發布會上,他在發言中表示,美國目前的對華政策處於「凍結高度緊張水平」的狀態,即與此前8個月相比,大致終止兩國緊張關係的升級,但實質不變,「在可預見的未來(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也不會顯著降級。」

時殷弘指出,美國改變對華態勢的具體表現呈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美國政府及其高級官員自今年7月27日以後至今沒有再抨擊中國政府在新疆地區犯有所謂的「種族滅絕反人類罪」;

第二,在情報系統發布無結論的新冠病毒溯源報告後,美國官方在病毒溯源問題上相對靜默;

第三,拜登在9月21日的聯合國大會演講裏沒有明確抨擊中國,雖然拜登在演講中暗示中國在一些地區開展了包括靠武力改變領土現狀、經濟強制、技術利用或訊息造假等行動,但與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Jen Psaki)事前宣稱的拜登演講的主要內涵相比,演說本身有所後退、淡化了抨擊中國的色彩。

當然,拜登的聯合國大會演說中提及了反對較強國支配較弱國的企圖,特別是呼籲各國譴責對少數族裔和非主流宗教的壓迫,相當於是變相觸及了新疆問題。同時,拜登還表達了對全球貿易新規則的追求,用他的話說是「以便每個國家都能共同競爭」。

拜登在最近呈現出的一邊與中國激烈競爭、一邊尋求與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年底前視頻會晤的策略,被認為帶有明顯的務實主義風格。(AP)

但總的來說,中美之間的摩擦暫時不再升級。時殷弘認為出現這種變化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美國國內病毒肆虐,拜登急需處理國內挫折;加上美軍從阿富汗的潰退,拜登也需要處理其造成的嚴重的盟國外交戰略挫折。

其次,美國目前可用的財政資源嚴重稀缺,拜登需要確保關於數萬億美元的國內追加投資在預算立法項目中處於優先地位。

再次,白宮擔憂美中經濟衝突的可能性,特別是中美在台海和南海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

不過,時殷弘表示,中國方面不能因此過度樂觀。需要看到的是,在同一時間,澳英美聯盟(AUKUS)的出現表明美國在戰略軍事方向已經變得前所未有的更加集中。歐盟主要國家現在變得更加明白,他們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位置只是第二或者第三梯隊,華盛頓不會(為歐洲盟友)作出犧牲,目的是加強包括澳洲在內的第一梯隊的重要性。法國一度對美、澳暴怒的事件,改變了歐盟主要國家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存在和戰略干預的進程。

美國有條件釋放華為公司副總裁孟晚舟,雖然有積極的含義,但時殷弘強調千萬不要忽視普薩基9月27日的發言: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沒有變化,美中關係是競爭關係,美國將繼續讓中國對於公平經濟領域的競爭負責任,還包括人權問題,美國將繼續和其全球盟友一起推動這些。

時殷弘因此直言:「我感覺到中國現在有些人過度樂觀,有些人的記性總是比較短,美國總統笑一笑或者怎麼樣,中國人會激動半天。」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拜登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也有新的表述。10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戴琦在位於華盛頓的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演講,宣布了持續數個月的重新審視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結論。其中的主要結論包括:除巨量購買美國農產品外,中國遠未完成在2020年1月15號《美中貿易第一階段協議》內的承諾,也就是遠未完成兩年內增購2,000億美元美國產品和服務的目標;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的對華高關稅戰在某些方面過度損害美國企業和美國消費者利益;中國在經濟體制上不會進行「有意義的市場化改革」,中國將繼續堅持「國家指令性,而非市場性的不公平貿易」。

時殷弘表示,拜登政府將就此採取的應對政策主要有三條:

第一,與中方討論中國未完成的購買承諾問題,這可能意味着「(美國)不排除就此設置進一步的高關稅來作為逼壓和懲罰(中國的手段)」。

第二,美國將啟動一個「有選擇的高關稅排除過程」,美國企業提出的某些種類中國產品進口的高關稅豁免申請可以被接受。

第三,不會與中國進行突然的、目的在於催逼中國經濟進行所謂結構性變革的第二階段貿易談判。相反,戴琦表示,經過多年不公平競爭施加的「侵害潮」,美國要徹底捍衛自己的經濟利益。

+6

很明顯,拜登政府所說的要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美國,大力推動數萬億美元的國內基建立法,包括刺激美國經濟,加上聯合盟友共同對付中國所謂的不公平貿易,這些都是在貿易領域從實力地位出發對付中國的舉動。

時殷弘認為,中國政府倘若採取對應美國有選擇的高關稅排除過程的舉動,中美貿易戰將在局部顯著降級,但整體上仍將在很大程度上繼續下去,「而且很可能首先因為美國追加必要措施而開闢新的戰場。」

綜合美國近期在對華政策、對華貿易政策上的變化,時殷弘認為美國當局對華態勢的核心訴求是要用言論和行動竭盡最大可能去否定或者阻絕以下四條:

第一,阻止中國將戰略軍事權擴展到中國大陸12海里領水之外的區域。

第二,遏制中國致力於迅速成為擁有一流大規模遠洋海軍和中遠程空軍,以及大規模一流地面武裝力量,成為海陸空及外層空間超級強國的努力。

第三,否定或阻絕中國對廣泛系列甚至全系列高新領先技術的追求。同時美國還要擺脱對與中國貿易的高度依賴,否則未來可能被中國用來實施經濟強制行為。

最後,拜登當局要保持對世界大部分國家而言西方歷史性影響的優勢,否定或阻絕中國向其他國家可能證明的西方認知中的「專制」在21世紀比「民主」要更管用。

有評論者指出,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尖鋭,中美關係難以在短期內獲得實質性改善。時殷弘亦指出,中美之間共識的建立將是非常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