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對華戰線?G7面對中國的共識與分歧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在美國總統拜登結束G7與北約峰會後,他手握一份加強美英合作的《新大西洋憲章》、首次提及中國並在多方面予以指責的G7公報、以及首次將中國列為系統性挑戰的北約公報,可謂是「滿載而歸」,拜登本人也表示「感到滿意」。
不過,儘管大量媒體都以「西方統一對華戰線」來報道,但無論是G7在討論中國問題時一度因內容敏感、分歧過大而掐斷網絡信號,還是歐盟領導人在兩個聲明出爐後多次強調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以降低圍堵中國的色彩,都體現了美歐對華取態的溫差依然明顯。

例如,G7領導人在中國議題上就有三點主要分歧,一是公報中「強迫勞動」的指控是否點名新疆;二是拜登力推的、與其競選口號相當雷同的全球基建計劃「重建更好的全球」(Build Back Better World),是否定性為對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該計劃究竟規模幾何;三是台海及南海問題。

三議題背後的美歐分歧

在第一個問題上,美國很早就告訴記者,將優先爭取在公報文本中批評中國對維吾爾族實行強迫勞動,並希望西方國家為此展開「集體行動」。英加也站在美國一邊,且加拿大還據報希望譴責中國「任意拘留」。

但歐盟領導人對此感到猶豫,考慮到其將通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爭取到中國承諾遵守國際勞工組織基本公約視為一大成就,且中歐關係正是因歐盟就新疆問題發起制裁而轉冷,協定批准進程就此凍結。而在歐盟領導人仍對推進協定抱有希望時,例如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日前就強調該協定「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大步」,他們就不希望在這一敏感問題上多生枝節。

最終,G7領導人將這個問題分成兩部分處理,一方面要求中國在新疆問題上「尊重人權」,一方面表示要在全球供應鏈中去除「強迫勞動」,但沒有點名中國,因此美國希望西方能採取「集體行動」的願望也自然落空。最後,拜登政府在白宮官網上另行發表的「事實清單」(fact sheet)中點名「強迫勞動」問題上「新疆是受關注的主要供應鏈」。

七國集團(G7)領導人在中國議題上仍有諸多分歧之處。(Reuters)

美國力推的全球基建計劃也遭到類似阻力,歐盟領導人不希望將此包裝為對抗「一帶一路」的項目,例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就表示她歡迎就基建計劃建立工作小組,「但這不是反對什麼,而是支持什麼」。且據彭博社報道,德國對於承諾具體金額感到猶豫不決。最後在公報中,該計劃具體金額和「對抗一帶一路」等字眼都沒有出現,使該計劃實際內容乏乏。

另外,在台海問題上,據共同社透露,由於 5月G7外長會議聲明已包括台海問題,法德主張「沒有必要再提及」,但美日英強烈堅持主張納入公報,直到會議最後一天早晨才說服兩國。至於南海問題,據《衛報》透露,歐盟希望能爭取美國支持中國正在與東盟各國磋商的「南海行為準則」,但最終未能如願。

相比於G7公報在各方角力中淡化了強硬語氣,北約公報的部分語句雖然更為鋒利,包括直指「中國明言的野心和果決行為,對以規則為本的國際秩序和北約盟友安全構成系統性的挑戰」、「我們對中國缺少透明度和(散播)不實信息感到擔憂」,但同時也通過緊接的「北約會在可能的領域與中國保持有建設性的對話」,「我們歡迎在與盟友的相關領域以及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中與中國合作的機會」等合作倡議,來沖淡了對抗色彩。

再加上歐盟領導人也再次出聲做和事佬,例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就警告北約勿「分散了注意力」,列舉了包括俄羅斯和恐怖主義等主要挑戰,並提醒「不要在對華關係上持有偏見」。這無疑削弱了美國希望營造的「一致對華」的氛圍。

德國總理默克爾(中)是主張對華更溫和的中流砥柱。(AP)

歐盟對華立場暫未動搖

因此可見,儘管歐盟樂見拜登及美國領導力的回歸,被特朗普嚴重動搖的跨大西洋盟友紐帶也得到顯著修復,但在美國最希望聯合盟友的對華問題上,歐盟依然堅持其固有的實用主義立場。

個中理由過往已討論了不少,包括中歐尤其是中德緊密的經濟關係、《中歐投資協定》對以德國車廠為主的歐洲企業大有裨益、默克爾的長年執政使她對中國發展道路有更深刻感受、馬克龍主張的歐盟主權包括更獨立的外交政策、歐盟在地緣政治挑戰方面向來更警惕近鄰俄羅斯等等,這都使得美歐在理解以及應對中國議題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歐盟固然能在人權方面與美國和鳴,但很難像美國那般將中國視為「自由與專制之戰」中需要打敗的敵手,而會更平衡地強調與中國合作與競爭的一面。

同時不容忽略的是,歐盟在疫情中受傷更深,其疫苗接種落後於美英導致經濟復甦程度不及預期。例如德國政府預測的今年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值就從去年秋天較樂觀的4.4%下調至3.5%,更悲觀的德國商界則給出了3%的預測,而美英的GDP增速預測則高達6.4%和7.2%。因此相較之下,歐盟大國對於調整關乎經濟命脈的對華政策更持謹慎態度,德國這等依賴中國市場的出口型經濟就更是如此。

而且,特朗普執政的四年嚴重傷害了美歐關係根基,即使拜登使出渾身解數試圖向盟友保證美國依然是自由世界領袖,但誰能保證四年或八年後不是特朗普或其門徒當道?智庫「歐洲對外關係理事會」(ECFR)在G7峰會前發表的民調顯示,在拜登上任後,德國、瑞士、奧地利、法國、荷蘭、西班牙仍有逾半民眾認為美國政治制度完全或部分崩潰了。雖然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被消失」讓美國政治看上去不如往常醜惡,但共和黨在絕大多數事項上堅拒合作的態度,特朗普主義仍在共和黨票倉大行其道的現實,都使歐盟領導人內心仍持觀望態度。

在以上種種原因的綜合作用下,就出現了美歐領導人表面上其樂融融,閉門會議時在對華政策上取態仍差異明顯的情況。當然,歐盟現時展現出的戰略定力也難言會否穩固持久,默克爾今年9月即將卸任,馬克龍明年將迎來艱難選戰,另一挑大樑的領導人意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則是重視跨大西洋關係的傳統歐洲政客,他上任後明顯調整了上屆民粹政府向中國靠攏的路線。

雖然德拉吉在此次G7峰會中站在法德一邊爭取降低公報對華調門,但他對中國的描述顯然比法德領導人更加尖銳,他形容「中國是不遵守多邊規則、與民主國家持不同世界觀的專制國家,我們需要合作,但我們需要坦白指出那些不共享且不接受的事務,美國總統說沉默就是幫兇。」

這類言辭響應了拜登推行的「自由與專制」的意識形態分野,而非默克爾更傾向的以聯合國等機構為主導的多邊主義、而非以冷戰主義思維劃分陣營。因此,在法德可能變天的情況下,意大利這位舵手會否堅定推進歐盟現時對華道路,仍是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