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伊協議:與伊朗捆綁有三大風險 北京想清楚了嗎?|專家有話說

撰文:戴侖
出版:更新:

中國與伊朗,前者在最近幾年被美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並遭到美國集中力量圍堵,後者則是長時間以來受到美國的制裁與打壓。當中國與伊朗簽署25年合作協議的消息傳來,毫不意外地引發了全球輿論的關注。
來自東亞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陷入困境的中東大國高調攜手,將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對全球局勢帶來哪些影響?
《香港01》記者採訪了國際問題專家、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馬曉霖。

01:國家與國家之間簽署長達25年的合作協議並不多見,此番中國與伊朗的這份協議也讓外界有很多不同的評論聲音。

馬曉霖:在目前美國西邊打壓伊朗、東邊圍堵中國的背景下,中國與伊朗簽署25年的全面合作協議,引起很多人關注,也讓不少人感到很意外。

因為伊朗與中東地區其他國家的關係很複雜,比如説它與以色列關係敵對,與沙特、阿聯酋、巴林、蘇丹等阿拉伯國家斷交,甚至與阿拉伯頭號大國埃及關係也不好,與另一地區強國土耳其相處得也不那麼融洽。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免擔心,中國如果同伊朗捆綁這麼緊,會不會進一步「得罪」美國,會不會「得罪」很多中東國家。

2021年3月27日,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在德黑蘭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Reuters)

另外,外界也許會發問,戰略動向上中國究竟想做什麼?中國與美國宿敵伊朗走近是要反制和對抗美國,或者説中國厭倦了美國無休止的打壓索性聯合伊朗等來對付美國?

對中國而言,經濟層面尤其容易讓人擔心,美國的「長臂管轄」和「二級制裁」會不會因中國和伊朗密切的貿易和投資關係而進一步傷害中國企業與資本?這方面,中國的中興與華為公司已經吃夠了美國的苦頭。

中國與伊朗簽訂25年全面合作協議,中國未來對伊朗的總投資額將達到4,000億美元,平均每年160億美元,這意味着,在美國不撤銷對伊朗制裁的情況下,任何投資伊朗的中國企業都可能受到美國直接和間接制裁,也會影響到其他國家與中國涉伊朗公司的合作。我個人瞭解,中國很多企業還是很忌憚美國制裁的,未來如果美國切實通過「長臂管轄」對投資伊朗的中國企業進行報復,中國能不能抵住?

另外,從平衡中東地區各個國家關係的角度講,當中國與伊朗走近,沙特、以色列等其他國家會不會出現不良反應?目前,至少以色列部分智庫已經揚言應該重新在中美之間考慮選邊問題了。此前,以色列政府頂住了美國巨大壓力,堅持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但是,中國與伊朗形成這樣的戰略合作關係,顯然不是以色列願意看到的。剛才提及的其他與伊朗關係不睦的地區大國,會做何反應,我們不妨等等看。

當然,從中國的邏輯來説,中方會強調與伊朗合作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也不會對任何第三方的利益造成損害。但是,國際上的觀察者與評論者,可能大多還是普遍習慣於從「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個角度來理解中國與伊朗關係的變化。

+1

01:中國與伊朗簽署這份協議是在中國外長王毅訪問伊朗期間,其實王毅的這次行程總共包括中東6國,伊朗只是其中一站。從這樣的安排來看,中國方面是不是已經對平衡與中東地區各個國家的外交關係制定了對策?

馬曉霖:當然,儘管我個人有一些擔憂,但是,邏輯和常識告訴我,中國外交部肯定對各種可能與風險都做過充分評估,甚至有了應對之策,因為這份25年的合作協議是2016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伊朗時就提出來的。

經過幾年醖釀,其實從去年夏天開始,伊朗媒體已開始曝光、預熱甚至炒作這份協議,甚至出現了一些對這份協議的負面評價聲音,部分伊朗民族主義者認為伊朗政府在出賣國家利益。

這種説法令人惱怒:這份協議到底對誰更為利好?我看,儘管是互惠互利的,但是,顯然更有利於改善伊朗的戰略環境及經濟困境。目前沒有哪個國家敢像中國這樣,允諾大規模投資伊朗,而且是在25年的長時段和4,000億美元的大額度。這無疑是為伊朗政府進行穩定經濟和政治的戰略背書。

伊朗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一直很亢奮,輿情也非常複雜,言論自由尺度也較大,反對派也許是真反對,但是,也可能是與政府唱雙簧。當然,也許他們確實擔心中國投資這麼多,以後會不會「控制」伊朗?然而,事實是中國承受的風險更大,頂着美國的巨大壓力,甚至冒着得罪其他中東地區友好國家和夥伴的風險,也要與伊朗坐實戰略伙伴關係,落實這份全面合作協議。

3月27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左一)在伊朗德黑蘭會見伊朗最高領袖顧問拉里賈尼(右一)。(新華社)

01:正如你之前説的,中國冒着既「得罪」美國、又「得罪」很多中東國家的巨大風險也要同伊朗深化合作,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是意味着,當前全球已經形成了兩大陣營,一個是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聯盟,另一個是中國、俄羅斯、伊朗(可能還要加上朝鮮)組成的聯盟。

馬曉霖:我認為不能這樣簡單劃分。

在人權問題上,歐洲等西方國家與美國是一個陣營的;但是在與中國脱鈎的問題上,西方不是鐵板一塊,歐洲肯定是反對與中國脱鈎的,這從去年年底歐洲與中國簽署投資協定,年初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等美國親密盟友以及同美國友好的東盟國家與中國簽訂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就看出來了。它們基本上可以説是「一事一議」,不存在明顯的陣營立場問題。

中國、俄羅斯、伊朗、古巴、朝鮮和委內瑞拉等國,在反對美國霸凌方面肯定是立場一致的,但也並不是説所有問題都結盟與美國對着幹。比如在伊核問題上,伊朗此前違反核不擴散國際共識,中國與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是一致支持在聯合國框架內制裁伊朗的。在朝核問題上也是如此,聯合國制裁朝鮮的多項決議,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一致投了贊成票。

因此,不能簡單地以某一問題的不同立場來劃分所謂的陣營邊界。何況即使在西方國家內部,歐洲與美國的矛盾也很大,比如伊核協議,西方內部的立場也不一致,美國非常孤立。

01:前不久中國外長王毅曾公開表態,稱中國擬邀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談判代表來北京商談以巴問題,包括這次中國和伊朗簽署長達25年的合作協議,是否説明中國在中東事務上已經開始介入得更深?

馬曉霖:這一點確實體現得很明顯,王毅外長這次大面積訪問中東國家,包括你提到的主動做局請以巴雙方來北京舉行和平談判,這在以往的中國外交中是很少見的,應該説,中國在中東地區顯示出罕見而強烈的主動出擊勢頭。

這可以理解為中國在用中東問題撬動中美關係。美國現在處於戰略收縮狀態,儘管拜登(Joe Biden)政府也想重返美國曾經退出的各種「朋友圈」,重返多邊機制,甚至想重返世界舞台中心並繼續領導世界,但是美國當前的實力與意願之間是存在落差的。這給中國的外交積極進取提供了客觀條件,而且中東國家普遍希望中國多做貢獻,多承擔大國責任。

當然,中國在外交上依然本着獨立外交和不結盟等原則。2016年習近平主席訪問沙特、埃及、伊朗等中東三國的時候就説過,中國在中東不謀求勢力範圍、不填補其他大國留下的空白、不扶持代理人。今天中國也同樣堅持這「三不」原則。

同時,中國現在畢竟實力已經比較強了,尤其是最近習近平主席以及中國領導層通過各種方式表現出「平視外交」的新特點,即中國與美國等其他大國都是「平起平坐」的,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過於在意美國的感受和態度。

比如,中國在將近10年的時間裏缺乏與伊朗的高層互訪,只接受伊朗領導人來訪,這就是比較顧忌美國的感受,比較珍惜對美外交。

如今,這個立場顯然出現了微調。至於中國將來是不是還會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出於戰略需要採取「俯視外交」乃至「蔑視外交」,走着看吧。

總之,中國現在擺出明顯的「不怕美國」的姿態,拒絕美國所謂的「基於實力」的霸權外交,直接告訴美國「我們不吃這一套」。何況事實上,即便中國對美國一讓再讓,美國依然會對中國得寸進尺,想盡一切辦法與中國過不去。

我覺得,從中國最近的外交舉動來看,(中國方面)確實很生氣,很憤怒,因而採取更強勢的手段來反制美國的打壓。

01: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一書中,提及了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結成「反霸聯盟」的可能性,但他也強調,這種可能性出現的概率很小,只有在美國「十分短視的」同時對中國和伊朗採取敵對政策時,中俄伊三個國家「結合在一起的聯盟才能搞的起來」。然而這種情形在今天的現實中似乎確實發生了。

馬曉霖:其實不僅是布熱津斯基,美國學者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也曾有類似預言,而且也有很多人説今天已經得到印證。

我覺得世界格局的發展還需要時間繼續觀察,不能因為最近中國與伊朗關係走近,就説明布熱津斯基或亨廷頓的觀點乃至預測就一定成立。國家間的關係很複雜,相互間的利益糾葛也很繁雜,並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全部概括,現在畢竟不是冷戰時期。

今天中國與俄羅斯、伊朗更多是「結伴不結盟」關係,或者叫「不盟而盟」,即雖然沒有法律形式上的聯盟關係,但事實上,幾個國家在一些問題上採取一致行動,抱團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