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制裁中國實為無奈之舉?

撰文:何瑞瑩
出版:更新:

中國與歐盟於3月22日相互制裁引起國際社會「軒然大波」,這輪制裁風波尚未平息。很顯然,歐盟對中國迅速採取反制措施是始料未及的。那麼,歐盟為何要不計後果制裁中國?這番強硬姿態是否「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國迅速反制令歐盟意外

《華爾街日報》於3月12日率先披露,歐盟考慮把制裁矛頭對準中國。到3月22日,歐盟才發表正式聲明,就新疆人權問題制裁4名中方人員和1個實體。中國外交部隨即宣布反制措施,制裁10名歐洲議員和4個實體。

消息一出,歐盟各地區政客憤怒之聲不斷。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利(Josep Borrell)譴責道,歐盟的制裁尊重法治的最高標準,中國的反制措施「令人遺憾、不能接受」,表明它對新疆人權問題再一次選擇視而不見,指這不會動搖歐盟的決定,並稱歐盟和美國、英國及加拿大的協調是「完美的」。

歐洲議會主席薩索利(David Sassoli)則表示,北京的制裁是「不可接受的,並將產生後果」。荷蘭首相呂特(Mark Rutte)也將制裁描述為「不可接受」。德國外交部國務秘書(Miguel Berger)稱中方的制裁是不適當的升級,它會使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更加緊張。德國綠黨則抨擊中國的反制措施是「對歐洲輿論自由和科學自由的攻擊」。

+6

被列為制裁對象之一的德國議員彼蒂科菲爾(Reinhard Butikofer)稱「中國的反應是無恥而荒謬的」,並表示「正如中國諺語所説,他們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另一名被制裁議員蓋勒(Michael Gahler)認為中國報復性的制裁「完全不合理」。被制裁的議員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則表示,中國的行動表明其無意成為一個合作伙伴,而是要做一個破壞基本價值觀和原則的系統性競爭對手。

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在3月23日報道指,相比於美國稱中國政府對維吾爾族人採取「種族滅絕」的用詞,歐盟的立場並沒有那麼明顯的對抗性。鑑於這種克制的態度,北京方面幾乎立即做出反擊令歐洲震驚;而中國強硬的「戰狼」態度表明,他們願意犧牲與歐盟的貿易協議,採取直接針對歐盟議會的行動。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3月23日報道指出,以往中國宣布制裁的措施都比較模糊,但此次制裁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誓就職後北京立即宣布的制裁一樣,有非常詳細的制裁細節,説明中國允許發出一種更具攻擊性的外交聲音,這是「一個大國的自然進化過程」。智庫基辛格中美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認為,北京的做法已經成為一個標誌性的外交舉動,即中國將通過制裁的方式回應對其所做的一切。

+1

美歐反華聯盟或得以加固

歐盟制裁及中國強硬回擊無疑對中歐關係產生巨大影響。更為人關注的是,中國和歐盟正在敲定一項全面的投資和貿易協定,雙方為達成這項協定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艱苦討論,而中歐這輪互相制裁也讓人們對它能否最終達成產生了疑問。

澳洲《悉尼先驅晨報》3月23日報道認為,中國所制裁的歐洲議會成員一直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持批評態度,歐盟是否會正式批准該協定的不確定性增大了。歐洲議會議員警告稱,中國的制裁使該協定面臨風險,解除制裁是目前批准該協定的先決條件。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副主席居拉(Winkler Gyula)於3月22日宣布,歐洲議會決定取消原定於3月23日就簽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舉行的審議會議。《南華早報》3月24日報道也稱,目前歐洲議會中三個最大政黨已明確表態拒絕簽署協定,並考慮宣布《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短暫破裂。

但歐盟真的會因此拒絕和中方簽署協定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3月23日報道稱,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對歐盟的反制是公平的回應,歐盟的反應則是虛偽的。德國《巴登日報》(Badische Zeitung)3月23日報道也稱,歐盟的制裁實際上是「無齒的」,不太可能實現其目標。制裁是一條值得懷疑的路,歐洲政客們正在參與這場危險的遊戲,若雙方衝突加劇,最後只有失敗者。

《南華早報》3月20日報道,中國人民大學歐洲事務專家王義桅認為,鑑於歐洲議會對人權問題的關切,這些制裁措施可能為布魯塞爾方面獲得批准與北京方面的協議提供「必要的平衡」。中歐關係中的所有負面問題都應該在2021年上半年得到解決,這樣在下半年或者2022年,當法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時,中歐投資協定就能取得真正進展。

+3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中國問題專家科雷(Philippe Le Corre)表示,歐盟將不得不「走鋼索」。一方面,歐盟試圖取悦大公司,這就是(這筆交易)背後的真實想法。另一方面,歐盟也是民主國家的一員,所以它不得不對中國發生的事情表現出一些不滿。

歐盟需要向誰表現出它對中國不滿?德國《商報》3月23日報道指出,歐盟對華制裁只是象徵性的,美國則要求歐盟採取更加嚴厲的措施。歐盟希望「戰略自主」,因為中國對歐盟而言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多的歐洲公司擔心中歐分歧會引發貿易爭端。

美國霍夫斯特拉大學法學教授古舉倫(Julian Ku)認為,美國及其盟友與歐盟一同制裁中國的行動正是拜登政府理想中的對華行動方式,在努力團結盟友對抗中國上,拜登團隊向前邁出了一小步。

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在3月23日報道,中歐相互制裁也給正在訪問歐洲的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帶來「外交天堂的恩賜」。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的亞洲項目負責人厄特爾(Janka Oertel)聲稱,那些呼籲跨大西洋合作的聲音在22日得到了加強,而那些呼籲歐洲獨立、脱離美國的聲音則被削弱了,而布林肯因此發現了一個意外成熟的機會,來迫使歐洲重新考慮加入到美國對抗中國的行列中。

歐洲政客的無奈表演

歐盟的這輪制裁是做給誰看的?不外乎歐洲民眾、中國和美國。2020年11月16日,一項針對歐洲13國民眾對華態度的問卷調查發布結果。調查顯示,10國民眾對中國的負面觀感佔主導,其中13國無一例外地認為中國對全球環境和其他國家民主的影響是負面的。作為聲稱重視民主、民意的歐洲國家來説,執政者在決策時需要將民眾的意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為迎合民意,歐盟對中國發起不痛不癢的制裁,並且這項制裁醖釀了十多天才遲遲公布。

與此同時,歐盟也一直在試探中國的反應。中國則保持一貫強硬立場,並在歐盟公布名單後迅速反制,制裁名單更比歐盟的長3倍,因此不難理解歐洲政客的錯愕。但需注意的是,中歐這次互相制裁看似轟動,實則影響不大,中國既沒有制裁歐盟高級官員,也沒有把矛頭對準中歐關係的核心經貿領域;歐洲同樣也僅僅是宣布針對個人和實體的旅行禁令、資產凍結及一些活動限制。

+2

匈牙利外交大臣西亞爾託(Peter Szijjarto)在歐盟宣布制裁後表態稱,歐盟對中國官員和實體的制裁主要是想自我強化。時至今日,歐盟仍然認為自身在人權議題上有優勢,前有美國宣布制裁新疆官員,歐盟跟上美國腳步,藉此凸顯其國際地位。而中國則用反制表明,試圖利用干涉中國內政抬高自身地位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中國不吃這一套」,歐盟需要想清楚,當前對它來説是「政治正確」重要,還是經濟利益重要。

實際上,歐洲政客這場制裁表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眾,那就是美國。拜登政府一直試圖拉攏歐盟等盟友共同反擊中國,歐盟這次制裁顯然有回應美國的意味。但考慮到這輪跨大西洋聯合制裁的強度並不大,歐盟是否真的倒向美國仍是未知數,接下來歐洲是否會繼續聯合美國行動、升級對華制裁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