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軍援・四|三大地緣勢力之外 中國有何位置?

撰文:蕭予
出版:更新:

近日,中國石家莊為非洲培養將軍的消息引發熱議,也引發了關於「中國加強在非洲軍事存在」的討論。人們深入了解才發現,中國與非洲大陸的淵源早已有之,歷經時代和主題的變化,當下中國在非洲的投入越來越大,為了探討中國對非外交的前世今生,《香港01》專訪了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特聘顧問、人大重陽研究員周戎。

01:最近,中國石家莊為非洲培養將軍的話題引發關注。以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中國國防大學為代表的一批中國軍事院校,在過去數十年中,為非洲多國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此外,中國自建國以來,在非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維和力量,2017年還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吉布提保障基地」,這是中國首個海外軍事基地,也被西方媒體解讀為,中國增強海外軍事存在。對此你怎麼看?中國為何如此重視非洲?

周戎: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都在吉布提設有軍事基地,日本在法理上不能有海外軍事基地,所以日本的軍事基地與中國類似,都是後勤保障型的。除此之外,土耳其和阿聯酋也都在非洲建立了軍事設施,土耳其是在摩加迪沙,阿聯酋是在厄立特里亞。

英國在肯尼亞有大型軍事基地,法國在西非洲,所有的前法屬殖民地都有大量駐軍,比如馬里、尼日爾和乍得。中國在非洲沒有常駐作戰部隊,只有軍事設施,而且主要是為了保障後勤,所以並不能說中國在非洲有軍事存在。

+5

第二,中國解放軍各個軍事院校中,無論是石家莊軍校還是南京陸軍學校,都有大量非洲學員,並不是最近才有,至少已經有了50年以上的歷史。中國的軍事院校確實為非洲培養了許多人才,包括埃塞俄比亞前總統、吉布提前總統古萊德在內,他們都在受過中國軍事院校的教育,但這並不能成為中國加強在非洲軍事存在的一個證據。

毛澤東、周恩來時代,中國實行支援第三世界人民解放鬥爭的政策,比如莫桑比克民族解放陣線、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等等。後面也出現過,畢業於同一所中國軍事院校的學員成為交戰雙方的事情,如南蘇丹和北蘇丹打仗的時候,就被戲稱為石家莊陸軍學校的學員「打群架」。

中國對這些非洲學員提供軍事培訓和教育,與西方國家的培訓有本質區別。中國並不要求這些學員畢業之後有親中立場,為中國說話,也沒有要求他們回國後接受中國的所謂軍事顧問指導。而西方國家培養外國學員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親西方勢力,維護西方的利益,中國沒有這樣的要求,中國的教官與非洲學員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中非擴大合作的新動力。在中方資金、技術、人員的大力支持下,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蓬勃發展。這是正在建設中的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的烏本戈立交橋項目,由中土集團東非有限公司承建。該項目於2017年3月奠基,目前施工進度已接近80%,預計年內竣工通車。(新華社)

非洲學員在中國學習,是不是最後回國都會成為將軍?也不一定,要看他們所在國政府或者軍隊的高級將領能否接納他們,以及該國本身對中國的友好程度。

所謂軍事存在的一個重要表徵就是,是否有常駐作戰的軍事人員,顯然中國並沒有。中國確實在非洲的投入了大量的維和力量,中國也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參加維和行動最多的國家。但是中國不是為了彰顯自身的軍事力量,而是執行聯合國的維和任務。

相對來說,西方國家一開始也參加了維和行動,英法都是單獨執行任務,美國後來乾脆沒有這方面的動作了,很少聽到美國維和部隊官兵的消息。除中國外,維和力量主要還是由非洲國家如尼日利亞、亞洲國家如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等國貢獻的。

+8

從維和的意義看,中國在非洲的行動由聯合國管理,並不接受任何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命令,這一點應該着重指出。再說實際情況,中國要求維和官兵首先服從聯合國維和部隊指揮部的領導,同時也保留自己的特色,比如幫助當地民眾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甚至提供糧食救濟和藥品援助,這些並不在聯合國的要求之內。中國解放軍把成立以來建軍為民的傳統帶到了維和任務當中,這是刻在解放軍基因中的東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當地人民做一些事情,與解放軍在國內為民眾做的事情一樣,沒有區別,也不是為了謀求所謂的政治資本。

中國在吉布提的後勤補給基地完全是為了保障中國在紅海、地中海以及亞丁灣的航運安全,因為這一塊地方,歷來海盜猖獗,中國在其他地方就沒有設立基地,不像法國,幾乎可以在整個西非看到法國軍人的足迹。

01: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西方國家逐漸減少了對非洲的援助,接下來的幾十年,非洲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逐漸被邊緣化。儘管如此,西方世界也一直將非洲視為勢力範圍,對於中國進入非洲頗有忌憚。在你的觀察中,當下的非洲有哪些主要力量的博弈?

周戎:放眼全球,美、英、法、日、歐都與非洲有雙向互動平台。法國和非洲有法非首腦會議,日本長期有非洲援助計劃,此外還有中、印、俄等等。

2012年中非共和國爆發內戰之後,政局一直動盪不安,進入2021年初,武裝組織在中非外省地區頻頻製造襲擊。圖為2021年2月13日,逃離班加蘇的難民在庇護所的村莊裏等待食物分發,據聯合國救濟工作人員說,自12月中旬以來,中非共和國估計有24萬人流離失所。 (美聯社)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中東國家,如土耳其和伊朗。由於伊朗的綜合國力較小,所以伊朗和非洲之間的援助平台名存實亡,但是土耳其並沒有,首先土耳其的發展程度超過伊朗,土耳其在整個北非和東非之中,都有強大的勢力。很難界定土耳其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目前土耳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低於中國,但它在1994年的時候已經超過了2,000美元,不過之後一直在中等收入陷阱徘徊。土耳其自從埃爾多安上台以來,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加,雖然受到了孤立和打壓,但其影響力並沒有削弱。

可以看出,非洲不僅有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博弈,還有西方國家和中東國家的博弈,同時還可能出現中東國家和中國的合作與摩擦。非洲不只有兩股勢力,而是三股勢力。中東國家又分為兩方,卡塔爾和土耳其一方,沙特和阿聯酋是一方。它們都在向非洲尤其是東非和北非這些靠近伊斯蘭世界的國家滲透。

尼日利亞雖然是非洲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但由於國內還有問題沒有解決,它也不是純粹的伊斯蘭國家,所以在非洲的影響力也有限。綜上,在非洲英法是傳統勢力,美國是新興勢力,此外還存在中東兩大陣營,這大概是非洲的一個全景。

2016年10月3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附近,一列試運行列車在中國企業建設的亞吉鐵路上行駛。(新華社)

01:中國的非洲戰略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周戎:中國在非洲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開始中國在非洲的重點是加納,加納1957年獨立,後來發生了軍事政變,加納國父恩克魯瑪被推翻。之後非洲又出現了三個重要國家,幾內亞、馬里和剛果,當時的幾內亞總統是非常有名的塞古杜爾,馬里總統是莫迪博·凱塔,剛果總統是馬桑巴·代巴,這三位總統常訪問中國,與中國的周恩來總理關係很好。

中國的文革初期,馬里也發生了軍事政變,剛果又搞了幾次革命,只有幾內亞一直維繫着與中國的關係。於是中國又選擇了兩個重要國家,那就是坦桑尼亞和贊比亞。

可以看出,中國在非洲的重點出現了兩次位移,從加納到「幾馬剛」再到「坦贊」。70年代以後,中國的非洲外交開始了一邊倒,以美蘇劃線,中國與非洲親美的國家關係越來越好,親蘇的非洲國家與中國關係也越來越冷淡。

70年代到80年代,由於反蘇這一條線,中國幾乎與所有親美的非洲國家都建立了外交關係,唯一到現在還沒有建立關係的就是斯威士蘭,現在改名為伊斯瓦蒂尼。

過去中國給非洲提供援助,主要希望能在政治上得到它們的支持,50年前,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時候,非洲的票佔了40%,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後來中國的對非政策,漸漸轉向實用主義,所以與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以及安哥拉等過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1

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和國家領導人之後,中國對非洲的外交戰略方向出現了很大的調整,強調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互聯互通,中國和非洲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在這一點上,中國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亞吉鐵路、亞的斯亞貝巴和吉布提的鐵路、蒙畢鐵路、內馬鐵路以及尼日利亞的沿海鐵路都是中國企業承建的工程,可以說,中國在非洲大陸上做了很多實事。

01:可以看出,中國自從毛澤東、周恩來時代以來就非常重視中非關係,而且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特點。西方視角下,毛澤東、周恩來時代,中國的非洲戰略以輸出革命為主,基本上無償援助非洲,鄧小平時代之後則逐漸由無償變有償,到今天習近平時代則更強調平等貿易。如何解讀不同階段中國在對非關係上的特點?

毛鄧習時代,中非軍事合作基調不同。(Reuters)

周戎:輸出革命確實是西方國家的觀點,首先,毛澤東、周恩來時代,中國向非洲提供政治支持為主,經濟援助為輔的大政方針,不是輸出革命,而是支援第三世界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鬥爭。因為中國並沒有要求受援助國家接受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鄧小平時代的對非政策一直延續到習近平擔任國家領導人之前。中國由原來不惜代價,全力政治支持的非洲政策逐漸轉變為互惠互利的政策。中國援助非洲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鄧小平時代中國根據自身國力,向非洲提供援助,這時候中國在非洲的貿易逐漸擴大。

習近平時代和鄧小平時代最大差別在於引入了共同發展,實現互聯互通。中國要發展,非洲也要發展,中國真心實意希望非洲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的利益也要擴大到整個非洲大陸,建立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但中國不是要在非洲提倡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或者宣傳中國的意識形態,實際上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是在提供一種公共產品。

回顧這三個時代,都有各自明顯的特徵,毛澤東周恩來時代,認定的國際形勢是戰鬥和革命,鄧小平時代則是和平與發展,習近平時代同樣如此,不過增添了很多新內容。

習近平時代中國的綜合國力不可同日而語,毛澤東時代中國剛建國不久,美國的人均收入有9,000美元,中國只有150美元,所以當時在政治上要求就高一些,鄧小平時代重心在改革開放,還顧不上非洲,對非援助主題在於互惠。中國現在是第二大經濟體,與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實力差距也不斷縮小。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做了根據自身國力變化做了一些事情,有實力援助非洲,促進非洲發展,在道德上,中國就站在了較高的位置。

所以,中國目前向非洲提供援助,非洲國家更容易接受,過去中國是世界革命的中心,現在中國是最有活力的經濟體。比起過去意識形態色彩較重的時代,現在中國更強調共同富裕,超越了制度的差別。

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約760萬人擺脱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脱中度貧困。這是2019年4月7日無人機拍攝的莫桑比克萬寶莫桑農業園的水稻田。萬寶莫桑農業園是中國在非洲最大規模水稻種植項目,極大地緩解了莫桑比克糧食短缺問題。(新華社)

01:談到對非洲地區的援助,其實全世界對非的援助力度都很大。主要的援助國家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等等。這些國家援助中國的模式與中國援非模式有哪些不同?

周戎:中國對外援助和發展資源的方式與被稱為「發達國家俱樂部」的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發展委員會所倡導的官方援助模式雖然都名為ODF(Official Development Finance),但兩者本質有着巨大差異。

西方國家的對非援助模式,通常以私人企業為主,私人企業的核心訴求在於盈利,而中國不一樣,中國是官方主導,外包給企業,最終由政府出錢,兩者有本質區別。中國與非洲國家之前的經濟合作其實並沒有固定模式,主要是一邊做一邊學,最終才形成自己的模式。

OECD主要成員國對非洲的援助中,私人貸款佔44%到67%,中國的私人貸款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西方國家在對非援助中注重培養單向依賴,有等級和從屬性質,這意味着接受援助的國家也需要接受附加條件。

中國進入非洲的出發點與西方國家完全不一樣,一個多世紀以來,法國一直希望打通兩個法屬殖民地索馬里和塞內加爾,英國一直想打通開羅和開普敦。它們的目的是使得本國殖民地實現互聯互通,更好的實現本國利益,所以一遇到困難就先暫停下來。這就導致一百多年來,都沒能成功打通。

中國是真心希望非洲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所以中國在非洲的援助也是可持續性的,不是間歇性的。除此之外,西方國家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在非洲設置項目,而中國是先問它們需要什麼,進行可行性研究之後再着手實施,前面提到的亞吉鐵路等基礎設施項目就是例子。

01:非洲女學者丹比薩· 莫約(Dambisa Moyo)在她的書《無用的援助》指出,西方對非洲的援助,不僅無法解決非洲經濟問題,反而會使非洲一直貧困下去。也就是說,直接撥款的方式,經過長期驗證,無法改善非洲的狀況,在你看來,中國對非援助能破除這個困境嗎?

周戎:觀察一個國家的實力,一個重要的指標是看它出口多少高技術產品。以韓國和澳洲為例,韓國的出口產品中,90%都是自主研發的產品,而且韓國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了西班牙和意大利,直追英國和法國。從這個角度看,澳洲的實力還不如韓國,澳洲的農產品和礦產品還佔出口多數,無非就是自然稟賦要好一些。

2017年之後,中國的科技含量出口產品佔到了總出口的33%,由此也可見中國的活力,而這一點也可以體現在對非洲的援助上。中國讓贊比亞的工人到中國學習技術,幫助非洲國家改善基礎設施,提供致富條件,還教會非洲人民小麥、水稻的種植方式,在馬維拉,中國的水稻極大的提升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因為中國的水稻口感好,營養價值也高。

在此之前,並沒有任何西方國家做這樣的事情,也沒有非洲國家學習西方而發展起來的先例。科特迪瓦的國父烏弗埃·博瓦尼,在擔任科特迪瓦總統的同時還兼任法國政府的部長,深受西方影響,被奉為「非洲聖人」的他曾創造過「象牙海岸奇蹟」,帶領科特迪瓦成為冷戰時期最繁盛的西非國家,然而,科特迪瓦在1985年以後,由於政治腐敗,改革停滯不前,整個國家也在2002年-2011年陷入內戰的泥潭,經濟從此一蹶不振。

中國的援非計劃,不僅是「輸血」,更是「造血」。中國為非洲合作方提供了大量生產性領域的投資作為工業援助,比如國際產能合作,幫助非洲國家實現適合自身的發展水平的工業化。還有提供優惠出口信貸和買方信貸,援建大量基礎設施。以科學的設計開展當地農村青年的就業培訓計劃和農民生活改善計劃等等。

最後總結一點,有條件的援助方式,本身就包含了對受援國家的不信任。而且,西方的援助計劃主要以大規模採購為主,其中參與援助計劃的工作人員的一應開銷也全部由項目出資,這意味着,真正用來援助非洲的資金又打了折扣。

01:一些西方國家稱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會塑造未來國際權力和財富的分配模式,甚至也有批評認為「一帶一路」是新殖民主義,對此,你怎麼看?

周戎: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援助模式不同,西方國家的標準化可能要強於中國,也就是說,在它們看來,可能中國的援助方式不符合標準,也容易被它們詬病。按照西方的標準和思維模式,批評中國不符合標準,這並不難理解。但是西方批評中國搞殖民主義,似乎在說,原來西方不是殖民非洲,現在中國才是,這在道理上說不過去。我們大可不必理會這樣的聲音,中國的外交部或者其他部門肯定會有力回擊。

當然這也說明一點,中國對非洲援助的規範性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建立更符合中非兩方利益的中國標準、中國方案,講好中國故事。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國沒有歷史經驗,是在一邊做一邊學,所以我不認為不符合西方標準就證明中國是錯的。

01:其實,在關於對非洲的援助上,也不乏來自中國國內的批評聲音,認為在國內還有很多發展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中國在非洲「撒錢」太多。

周戎:「一帶一路」是一個新的倡議,沒有任何歷史經驗,必然會有一個探索的過程。同樣中國新時期對非洲的援助也有一個探索過程, 這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事情。

有人批評中國援助太多了,這個舊篇章翻過去就翻過去了,中國在非洲的援助和發展項目是一個由起步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都有一個探索的過程,今後中國也會逐漸調整對非政策。

做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從一開始就預見接下來每一步的發展,非洲也在不斷髮展變化當中。至少可以相信一點,這條路是正確的,至於投資多少,是策略問題,也是局部的問題。

也有人認為,中國的國內問題沒有得到充分解決,就傾注大量資源援助非洲,這更是無稽之談。特朗普任內樁樁件件政策針對中國,制裁中國,結果過去四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更大了,事實就是最好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