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訪問日本沒有失敗 石破茂的對華敵意不值一提

中國外長王毅日前訪問日本,出席中日韓外長會,並參加第六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從結果看,這次訪問是成功的,為中日韓領導人峰會做了鋪墊。且中日兩國經濟高層對話非常隆重、成果滿滿。
中方發改委、外交部、財政部、商務部、工信部、生態環境部、海關總署,日方內閣府、外務省、經產省、財務省、國土交通省、農林水產省、環境省部級官員都出席對話。中日達成了十二項共識,包括在第三方市場合作、服務貿易政策對話、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進行討論等。
但掩蓋這些成果的是日本方面的一則聲明。王毅3月21日抵達日本後就得到東道主國領導人日本首相石破茂的接見。一般情況下這種會見是禮節性的,體現日方對此的重視。中日間的重要問題會由中日外長具體商討,王毅同石破茂能夠聊的大概是中日關係的大方向大原則。
中國外交部21日當天晚上發布的王毅同石破茂會晤新聞通稿提到了「日方充分認識日中四個政治文件的重要意義,尊重中方闡述的立場,願同中方加強交往合作」。而3月22日日本駐華大使館發布聲明稱「石破茂首相並沒有表示『尊重中方闡述的立場』,中方發布的內容完全不屬實」。日本外交部也因此向中方提出抗議,稱內容不屬實,敦促中方立即刪除不正確的表述。日本內閣秘書長林芳正3月2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也表示東京已向北京提出抗議,並要求立即刪除不準確的言論。
雖然王毅訪問日本成果非常豐富,但被日本這一公開交涉事件攪局後顯得非常尷尬。很容易給人們留下此次訪問不成功,中日矛盾重重的印象。
在外交活動中,很少有完全一致的官方通稿,與會國發布官方通稿一般在事實的基礎上各有突顯側重。中國官方通稿不會提日本對於新疆西藏台海以及在華日本人被拘押等問題的關切,日本官方通稿自然也不會提中國對於歷史領土問題和台海問題的強硬立場。為什麼發生日本提出交涉這樣的烏龍事件?以往即便是雙方表述有差異,也不會以如此公開交涉的方式公之於眾。日本就如此細小的文字問題提出質疑,並大加發揮。其用意或許並不是要故意搞亂中日關係。
中國官方通稿中出現的「尊重中方闡述的立場」,可能是指中日歷史問題,也可能是指台灣問題,或者釣魚島問題。從中國官方通稿根本看不出來具體指的是什麼立場,中國闡述的立場一共有哪些也沒有在通稿中詳細羅列。日本特意指出沒有尊重中方闡述的立場,很可能希望表達在歷史問題或者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等立場上和中國的看法有差異。
石破茂或許在會晤中出於禮貌表達了對中國立場的尊重,但是涉及領土等問題,這樣的說法又容易被當做是外交備案來發揮。日本的交涉是為石破茂的外交失誤往回找補,來彌補現場外交表達的不嚴謹。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現在石破茂內閣的支持率已經跌至27.6%的新低。3月初石破茂在首相公邸與15名首次當選的自民黨眾議員舉行聚餐。聚餐前,石破茂的事務所以「小禮品」的名義向這些議員每人發放了價值10萬日元的商品券。石破茂在參院預算委員會上承認,他向自民黨議員共發放了約10次商品劵。這件事情直接影響石破茂的支持率。在日本政壇,支持率跌破30%,經常被認為是下台警戒線。
2025年夏天日本參議院將迎來選舉,自民黨內已經有聲音認為石破茂無法帶領自民黨贏得勝利並呼籲他下台。為了避免歷史問題領土問題成為對手攻擊的把柄,石破茂可能不得不在立場上做文章,展示強硬提振支持。
石破茂本人長期站在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對立面,他在中日關係中美關係等諸多問題上的立場和安倍相差較大。比如石破茂承認日本在二戰期間所犯下的侵略罪行,反對過度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還曾提出「對等美國」,需要日本在亞洲外交有所作為的願景。安倍去世後,高市早苗等右翼在政壇繼續大放異彩,石破茂組閣後高市拒絕入閣,讓本就支持率較弱的石破茂內閣根基更不穩定。
再加上特朗普上台後加徵關稅的舉措讓日本等盟國承壓較大,日本國內呼籲改善美日關係的言論一直都在。現階段,出於現實考慮,石破茂有團結右翼勢力、平衡在中日美問題立場的需要,他不能展現得過於疏美親華。
中日經濟高層對話達成諸多共識,是中日關係的實質性進展。石破茂政府在文字立場問題上提出交涉,做出不合時宜的事態,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此事發生後,中國外交部官方網站一直沒有應日本的要求刪除相關表述。也並沒有將其上升為對日鬥爭的高度。中國官方媒體沒有對此大肆報道。社交媒體涉及該事件的報道大多被刪稿處理。在中國輿論場,日本交涉事件的影響力和傳播度很小。
在日本政壇,比石破茂對華態度更友好的有影響力的政治家並不好找。特朗普整頓盟友給了中國撬動美日關係裂縫的機會,現階段團結日本拉攏日本對中國來說更重要。從這個層面來說中國的應對是得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