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2+2|阿拉斯加火花背後的真正戲碼

撰文:蘇天澤
出版:更新:

從多方媒體報道來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和中國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兼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阿拉斯加的會晤,火藥味比較濃,雙方火力全開,都展現了比較強硬的立場,會後也沒有發表聯合聲明,似乎中美關係持續對抗的態勢未減。原來那些希望通過此次談判來緩和中美關係的人,或許有人會感到些許失望。

法廣新聞網以《中美對話開場白刀光劍影 硬碰硬》為題,報道了中美阿拉斯加對話。文章表示:「美中對話周四在美國領土阿拉斯加開場。開場白語氣非常強硬。美中兩國在拜登(Joe Biden)時代首次面對面,在世人面前呈現出不可和解的對抗。」「東道主美國指責北京的行動威脅建立在國際法基礎之上的全球秩序,誓言華盛頓為捍衛原則和友邦戰鬥到底。楊潔篪一上來則指控美國冷戰思維,到處推銷自己的民主制度,強調中方希望的是雙贏。美方則批駁楊的說法蠱惑人心。」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美國將討論中國在新疆、在香港、在台灣的行徑,以及中國對美國的網絡攻擊,以及對美國友邦採取的經濟脅迫。美國對此嚴重關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則開門見山:「美國不尋求衝突,但是歡迎激烈競爭,我們永遠捍衛我們的原則,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朋友」。

《紐約時報》也在報道中直言:「雙方在會談中針鋒相對,楊潔篪指責美方態度『傲慢』,並稱美國自己也有很多問題,無權就人權和民主曾對北京發出責難。布林肯則表示,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公開面對自己的問題,而沒有『試圖假裝他們不存在』。會談將持續兩天,但雙方對抗的態度進一步降低了人們對美中關係回暖的期望。」

拜登上台後,中美2+2首次高層會晤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舉行。(AP)

中國央視新聞則表示:中方代表團官員就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進行背景吹風,中方帶着誠意應邀來到安克雷奇同美方進行戰略對話,並做好按雙方事先商定的程序和安排開展對話的準備。但「美方在先致開場白時嚴重超時,並對中國內外政策無理攻擊指責,挑起爭端」,「這不是待客之道,也不符合外交禮儀,中方對此作出了嚴正回應。」

據新華社報道,楊潔篪在會談時表示,「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與中國打交道,就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歷史會證明,對中國採取卡脖子的辦法,最後受損的是自己。」 王毅則鮮明表態,「中方過去、現在、將來都絕不會接受美國的無端指責,同時我們要求美方徹底放棄干涉中國內政的霸道行徑。美國的這個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從現場報道和中外輿論反應看,中美此次對話可謂劍拔弩張,火藥味濃厚,阿拉斯加的「寒冷」似乎把不少人期待的中美關係「破冰」延遲了。其實,從會談前的信息看,這次2+2會談早就存在陰影。如布林肯會前就否認中方所說的阿拉斯加會談是「戰略性對話」,並表示不一定有「後續」;且美國在雙方對話前幾個小時宣布對中國內地和香港24名高官實施制裁。

在雙方持續硬碰硬的狀態下,中美關係會面臨硬着陸的風險嗎?其實,換一種角度看,關心中美關係的人似乎也不必太過擔憂。因為能夠面對面會談總比不談好,即使見面吵架也比不見面對抗強。與特朗普(Donald Trump)時期中美對話完全斷絕相比,現在中美重新開始會談就已經是一種可見的進步。

從客觀情勢來看,中美關係被特朗普搞得很糟,不僅北京與華盛頓高層對話斷絕,而且兩國民間對立情緒高漲,中美關係進入建交以來最糟糕的時刻。在這種狀態下,中美關係重回正軌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要經過一個逐漸試探、交鋒、緩和的過程。應該說,中美高官之所以在阿拉斯加會談時互相展示強硬,其實在相當程度上都是為了滿足各自國內民意需要,是一種有意為之的「演戲」。

要明白,特朗普等美國鷹派最常批評拜登的,就是其對華不夠強硬;因此拜登政府要避免的,也是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展現比較軟弱的姿態,以免授人以柄。因此,為了讓反對派無處攻擊,拜登政府在第一次與中國打交道時,必然要展現強硬的姿態。這既是表演給美國對華鷹派看,也是與中國談判時的一種「討價還價」的正常策略。而且考慮到中國剛剛修改香港選舉制度,以及布林肯等美國高官剛去了日本、韓國,一眾盟友正在觀望美國對華政策,拜登政府此時的強硬,某種程度上也是基於傳統意識形態,試圖告訴全世界尤其是昔日盟友曾經的美國回來了。

至於中國方面,楊潔篪、王毅在發言中的強硬反駁,既是在某種程度上踐行習近平說的「中國已經可以平視世界」,是一場平視外交,亦是對布林肯日韓之行、美國制裁中國官員的回擊。

要梳理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還是要看根本,即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定位是什麼?在剛上台不久,拜登就表示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對手,不是敵人,在符合美國利益的前提下要與中國合作。其國務卿布林肯在發表首場外交政策演說時也表示,中美「在應該競爭的時候競爭,在可以合作的時候合作,在必須對抗的時候對抗」。也就是說,中美關係既要競爭對抗,也要合作,這就決定了中美關係有很大機會要走出特朗普時期的泥淖,重新開始試探性交往。

中美關係重啓需要一個過程,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國家需要握手對話,圖為2013年12月習近平和拜登在巴西會晤。(Reuters)

要合作就不可能把關係搞得太僵。也因此,在中國最大的節日除夕當天,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通了電話,並向中國表達了禮節性問候,中美高層交往得以恢復。一個月後,中美2+2對話在阿拉斯加舉行,雖然雙方仍處在各說各話的階段,但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中美高層交往開始回歸正軌。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此前指出,「我們並不指望一次對話就能解決中美之間所有問題,所以對這次對話沒有過高的期待或者幻想。」這是比較務實的態度,既看到了此次中美會晤的侷限性,也明白這是一種對話的開始。如對於外界認為此次會談氣氛特別緊張,王毅對此回應表示,「也談不上緊張,雙方闡述各自立場。」會後,布林肯和沙利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和中方進行了坦誠的對話;楊潔篪也對中方媒體表示,這次戰略溝通是坦率的、建設性的、有益的。還是那句話,談比不談好,中美關係硬着陸的可能性應該不大,至於未來會不會軟着陸,還要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