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男爭奪基民盟黨魁 默克爾的德國難見巨變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因疫情多次延期的德國執政基督教民主聯盟(CDU)黨魁選舉將於1月15、16日一連兩日遙距舉行,由基民盟聯邦和地方議員和官員組成的一共1,001位黨代表將從三位年屆55至65歲之間的中年男政客中選出基民盟的新任黨魁,很可能將在本年9月進行的大選中以基民盟總理人選之位成為下任德國總理,接替屆時在位滿16年的現任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

三位候選人分別是:現年59歲的德國最大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th Rhine-Westphalia,下稱「NRW州」)州長拉雪特(Armin Laschet)、現任65歲、十多年前與默克爾政爭失敗退出政壇轉戰商界的默茨(Friedrich Merz),以及現年55歲的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呂特根(Norbert Röttgen)。

沒有驚喜的「中年漢」

他們各自的凸出之處是……都沒有什麼特出之處。這三位政客都在基民盟打滾多年,有起有落。三位都出自人口佔德國五分之一的NRW州,也同樣是信仰天主教、同樣是律師出身。在黨魁辯論之中,拉雪特說他要準備好德國迎接2020年代;默茨說他要革新德國和歐盟;呂特根則指他代表了新一代的中間派——類似的話幾乎是說了跟沒說一樣。

當然,他們之間是有輕微的政治差異的。首先,拉雪特基本上是緊跟默克爾路線的黨內溫和派,對其天主教的價值甚有堅持,也曾反對同性婚姻。不過,他的副手人選、現任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就顯示出他的溫和路線:施潘正正是一個已婚的同性戀者。拉雪特在政治上最為人所識的成就,就是在2017年選舉中為基民盟奪得NRW州的控制權,而且任內政績也不過不失,可作其管治經驗的資歷。

默茨的政治立場則較為右傾,打着「法律與秩序」和自由市場的旗號,並且持有對新移民較強硬的取態,誓言要為基民盟爭取被極右另類選擇黨(AfD)奪去的選民。不過,他甚為強調德國憑其實力要在歐盟政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曾撰文支持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建立歐洲軍隊的主張。這位近二十年前曾是基民盟國會領袖的人物,雖然或許有助該黨奪回一些右翼支持,不過其商界背景,以及頗顯傲慢的性格,卻可能得失了中間派選民,使之流向新興的綠黨。

呂特根的主打則是要將基民盟帶進年輕人群中,善於利用社交媒體作宣傳,特別關注新一代所關注的歐洲與氣候變化議題。他在華為准入等問題上亦對中國持較強硬態度。不過,這次參選可算是呂特根的政治回歸——早在1994年已當選國會議員的他,曾任默克爾的環境部長,主導去核政策,然而他在2012年領軍搶攻NRW州失敗,同年被默克爾撤換其部長職務,至2014年才重新以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的身份逐漸重建其政治定位。

三人在各項政策上的主張預計差別不太。如果要說他們在政治路向的分別的話,拉雪特可是說繼承了默克爾的溫和中間派路線;默茨則是基民盟對於極右另類選擇黨崛起的右翼回應;而呂特根則是針對中間偏左綠黨興起的革新派。

德國政治中間路線難改

然而,經過近16年當政,默克爾繼承自1949年基民盟「威斯特法倫指導原則」(Düsseldorfer Leitsätze)的不右不左務實政治取向幾乎籠罩德國政治主流意見,無論誰當選也難以改變這種路線。

默克爾在其2021年元旦講話中再次提及這可能是她最後一次元旦講話,再次打破外界對她再競逐連任的期待。(美聯社)

這個指導原則可算是為基民盟的管治哲學定義出美蘇冷戰時間的第三條路,即所謂的「社會市場經濟」(Soziale Marktwirtschaft),一方面主張公權力不應主導產業經濟和市場,另一方面也主張私人和私人企業也不應有同樣的主導地位,而須有獨立監管壟斷,保障市場競爭是以表現為本。同時,社會市場經濟的目標,並不只是最高的經濟利益,更包含了對所有人而言最高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公義。這套原則的結果,就是基民盟必然是一個海納百川的政黨,使之能夠保障商界和傳統價值的同時,卻能吸收左翼政策——例如在默克爾任內,她就取消了徵兵制、推出了全國性最低工資等。

而國內其他可與基民盟競爭的政黨,若非失勢,就是逐漸靠向「威斯特法倫指導原則」。傳統中間偏左的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如今在民望上已非第二大黨,被綠黨取而代之,而綠黨近年也向商界招手,一改以往的環保左翼堅持。

基民盟誰人領軍遲遲未定

從基民盟的黨內政治形勢而言,默克爾的中間路線更是難以擺脫。首先,默克爾的個人民望雖然經歷2015年對百萬難民「中門大開」後的政治反彈而有所下滑,不過她在抗疫表現上面展現出來的能幹穩定手腕卻使她民望回升至七成,環顧政壇無人能比,更帶動近年不斷經歷選舉挫敗、民望下滑甚至一度被綠黨追過的基民盟重回德國第一大黨的位置。其與巴伐利亞基社盟(CSU)的同盟民望一年來升近10個百分點,逼近四成——9月大選,基民盟靠的就是默克爾的明星力量。

其次,由於默克爾2018年底退任黨魁後「欽點」的接班人、現任國防部長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未能把握機會建立威信、去年2月更放棄接班,加上黨魁選舉因疫情不斷延期,默克爾的基民盟繼任人選遲至本年才可能有決定,致使任何新任黨魁都沒有時間和空間去走出一條與默克爾不一樣的政治路線。

卡倫鮑爾曾在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失敗後提出要管制影響選情上的網上言論,引來重大爭議。她甚差的政治觸角使她最終無法成為有力接替默克爾的繼任人。(GettyImages)

更嚴重的是,由於2020年的疫情政治改變了德國各政客的政治聲望,目前三位黨魁人選也並非民眾心目中的總理首選,在基民盟—基社盟同盟的角度而言尚有另外兩個人選。

一是靠抗疫構建聲望的衛生部長施潘。他是拉雪特的副手,如果此刻決定爭取成為總理人選,可算是政治背叛,不過德國媒體已有報道指施潘曾向黨內大老探明他們對他出任總理的看法。

另一位是屬於基社盟的巴伐利亞州長索德(Markus Söder),後者在抗疫表現上得分不少,亦是魅力型領袖,在如今初步的全國總理民調上遙遙領先各黨各派對手。曾任財長的現任德國聯邦議院議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早前就曾指基民盟—基社盟的同盟總理人選可是出自較小的基社盟,似乎就是指向索德。

在基民盟9月大選後預計會與綠黨共同執政的形勢下,其總理人選在這次黨魁選舉後也未必能明白決定,也就使得默克爾的影響力更為穩固。當2018年底她退下火線之時,德國國內不斷有聲音要求她提早交權,免得德國要處於以年計的「跛腳鴨」管治之中,然而今天大概沒有人會再敢質疑這隻「跛腳鴨」在德國的政治實力於可見的將來依然是無人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