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在美國大選前夕突然拋出的「軍控大禮包」
我在此有必要提醒一下某些北約成員國,如此匆忙地拒絕俄羅斯的軍控提議,是極其不明智的做法。
10月2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釋出的「軍控善意」遭部分北約(NATO)成員國拒絕之後,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洛娃做出了上述表態,提醒之中暗含着警吿。普京最新的「軍控善意」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北約方面匆忙拒絕的背後又反映出怎樣錯綜複雜的地緣角力圖景呢?
10月26日,克里姆林宮(Kremlin)主頁在醒目位置全文刊發了「總統普京在中導條約(INF treaty)終止之後,有關如何減緩歐洲地區緊張局勢的若干建議」。
不同於此前類似聲明中的泛泛而談,此次提議中涉及了不少有關如何進行實操的具體步驟:比如聲明中提到俄羅斯與北約之間可以互派軍控專家,核查對方的中短程彈道導彈發射系統,以確保這些系統不能用於安裝進攻性的核彈頭。
聲明甚至為此特別點出了,俄羅斯願意邀請北約專家前往加里寧格勒(俄羅斯的西部飛地)的戰略導彈基地——這一被北約成員國視為心腹大患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所在之處,進行考察核驗。
不難看出,普京的這份聲明可謂是誠意滿滿。然而,從北約方面的最新反應來看,普京的「善意」似乎並未收到預期的積極反響,其中緣由頗為耐人尋味。
總體來講,此番圍繞中導條約的交鋒,明面上是俄羅斯與北約的矛盾,暗地則湧動着俄美歐三方角力的洶湧暗流。
事實上,自2019年8月中導條約正式失效以來,普京當局在與美國和解無望的情況下,曾多次向歐洲拋出試探性的橄欖枝。而作為歐盟核心的法德兩國,自然成為普京當局「軍控公關」的重點所在。
率先對莫斯科方面的橄欖枝做出回應的是德國,由於柏林方面在歐盟安全戰略決策中並非處於核心地位,這一回應僅技術性地表示德國了解普京當局的大致意願,但具體事宜需要與歐洲盟友商討之後再行決定。
即便如此,在彼時的美國重壓之下,德國沒有直接拒絕莫斯科方面的提議,對普京當局來說就頗感欣慰了。隨後,莫斯科方面便把目光轉向了在歐洲安全戰略上佔據核心地位的法國。
而之後的局勢發展也給普京當局「軍控公關」的運作創造了相對有利的條件,由於美國在利比亞問題上對土耳其的過分縱容,招致了巴黎方面的不滿。
法國總統馬克龍(Emannuel Macron)在2019年11月8日拋出了「北約已經腦死亡」的「驚世之論」,雖然出於顧及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反俄政治正確」之故,馬克龍當局在回應莫斯科方面的「軍控善意」上顯得頗為隱晦謹慎。
但雙方之間愈發強烈的合作意願是確定無疑的:在2020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馬克龍更是公開提出了要與俄羅斯方面就上述軍控問題展開歐盟層級的對話。
同時,「半有心半無意」地將美國排除在相關議程之外。顯然,對於急欲以法國為核心打造一套歐洲自主安全戰略的馬克龍當局來說,繞過貌合神離的美國,直接與影響歐陸安全的首要地緣強權俄羅斯進行戰略對話是題中應有之義。
這一點與普京當局力推的「緩和西部邊疆局勢」之戰略構想不謀而合,雙方自慕安會以來也在有關烏克蘭、利比亞以及敘利亞問題的合作上取得了不少進展。
但由於中導條約失效之後的軍控問題涉及到北約整體,作為北約主導國的美國為此設置了重重障礙。在對歐關係上,華府嚴格限制北約盟友與俄羅斯的任何實質性的軍控合作。
在對俄關係上,美國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延期的問題上再度發難——10月17日,白宮方面拒絕了俄羅斯有關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提議。兩相疊加,導致普京當局在涉歐軍控問題上陷入戰略僵局。
因此,普京當局選擇在華府即將舉行換屆選舉的當口對歐釋出「升級版的軍控善意」,明顯帶有強烈的試探意味: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對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延期問題持積極態度。
在拜登選情明顯看漲的當下,莫斯科方面或許希望以此向拜登陣營傳遞某種示好信號,以期望後者當政之後能在軍控問題上與俄羅斯展開實質性合作。
與此類似,歐盟方面的回應也呈現出某種觀望曖昧之勢:馬克龍當局忙於處理國內疫情和「伊斯蘭分離主義」問題,尚未做出回應。
而德國僅有外交部的程式化回應,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同樣不願表態。總而言之,俄美歐三方圍繞軍控問題的暗戰已進入某種特殊的「平靜期」,俄歐雙方都在等待華府的換屆選舉結果,以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