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START】《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前世今生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近來,美俄兩國圍繞續簽《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的談判正在持續進行中。兩國外交官將於7月底或8月初再次對談。不過,美國方面要求中國參與談判的立場,正激起新一波關於核武的討論。而這一切還需從冷戰時期講起。

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形成兩極對峙格局,核子武器成為極限施壓模式達致「恐怖平衡」的標的物。「核震懾」這張牌雖然成為美蘇手中的外交殺著,但那時候沒人擁有上帝之眼,能夠保證類似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一類的邊緣戰略不會擦槍走火。所以,最早在六十年代末開始,美蘇開始互相釋出善意,嘗試展開談判,希望通過增進雙方互信,逐步裁減毀滅性核武。

1968年7月1日,英國、美國、蘇聯和其他59個國家締結簽署《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為國際層面上開創防止核擴散、促進和平使用核能的合作框架。

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核武「恐怖平衡」的標誌性歷史大事。(Getty Images)

至於單論美蘇雙方之間首度具實質意義的核談判,要數到始於1969年11月的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SALT)。SALT先後經歷兩輪談判。首輪談判(SALT I)促成1972年簽訂的《反彈道飛彈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以及其他有關限制戰略武器的臨時協定。

七十年代的兩輪SALT談判,美蘇釋放互信訊號,乃為雙方一度放緩軍備競賽,熱戰風險降溫的「低盪年代」(Détente)標誌性事件之一。

不過,「低盪年代」隨着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而結束,美蘇關係再度轉冷,美國參議院亦否決了第二輪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ALT II)簽訂的裁武協議,以回應蘇聯的入侵。

核武不是愈多愈好嗎?

基於冷戰期間軍備競賽,美蘇兩國擴充了自家的核武器庫。但是,為何美蘇到冷戰中期,會考慮裁減核武呢?不是擁有愈多核武數量,對自家國土就愈安全了嗎?

※ 不同核武器當量(nuclear weapon yield)的可能波及範圍

裁核其中最主要原因,固然是核武的極端破壞力,對雙方皆有一種震懾作用。美蘇對對方實際擁有的核武數量純粹推算猜測,誰也拿不準,一旦任何一方率先啟動核熱戰,己方是否擁有二次反擊和抵禦能力,仍成問題。

另外,裁減核武的另一個現實考慮因素是成本問題。據估計,美國的核武器數量在1975年達到最高峰,有27,519枚;蘇聯的核武器數量則在1986年達到最高峰,有45,000枚。儲存、保養核彈頭和軍工廠的成本相當昂貴。雖然有關核武發展的資料很多是屬於國家高度機密,公眾難以知悉,但有些專家斷言,保存核武的成本是天價。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外交政策研究學者Stephen Schwartz估算,美國自1940年以來,用作研究和保養核武器的成本高達5萬億美元。

譬如一種在六十年代研發出來的美軍戰機用戰略核彈頭B61-12,每枚需要花費高達2,000萬美元延長壽命,估計美國現時擁有約400至500枚B61-12核彈頭;另一款在七十年代末研發出來的核彈頭W-80,每枚更需花費高達7,500萬美元延長壽命。

七十年代末研發出來的核彈頭W-80。(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蘇聯解體後 分散四方的核武去哪兒了?

八十年代初,時任美國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再度嘗試提議大幅度削減核軍備,新一輪核談判最早亦在1982年開展。不過翌年,因美軍在西歐計劃部署遠程彈道導彈,蘇聯一度退出裁武協商談判。

直至1985年,美蘇雙方重啟談判,延續SALT的共同裁減核武願景。1991年7月,美國時任總統老布殊(George H.W. Bush)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正式簽署《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START)。但是,由於蘇聯在同年12月解體,此條約未能順利生效。

蘇聯解體後,瞬然出現了一個難解問題:蘇聯境內的戰略核彈頭,該當如何處置?

1988年,列根訪問莫斯科,到訪紅場,與一名小男孩握手。(Getty Images)

於是,繼承核軍備的獨立國家(蘇聯原先把核武部署在這些後來獨立的國家國土之上),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和烏克蘭,在1992年5月簽訂《里斯本協定》(Lisbon Protocol),容許上述四個國家參與《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履行蘇聯簽訂條約時的裁武承諾。白俄羅斯、哈薩克和烏克蘭會將國土內的核彈頭銷毀,或將其餘核彈頭運往俄羅斯──1997年初,白俄羅斯和哈薩克宣布國內再沒有任何核彈頭;1999年,烏克蘭亦銷毀了國內最後一支可攜核州際彈道導彈。

1994年12月5日,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烏克蘭與美國五方,在匈牙利布達佩斯(Budapest)交換批准書,《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正式生效。

《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規定,美國和俄羅斯部署的戰略核彈頭數量不超過7,950枚;*戰略發射工具數量不超過1,900架。條約亦規定核查程序,包括到當地實地檢查、定期交流信息和衛星遙測。

*戰略發射工具:發射核彈頭的攻擊工具可以分為戰略轟炸機(空基打擊)、陸上洲際彈道導彈(陸基打擊)和從潛艇發射的潛射彈道導彈(海基打擊),擁有這三種核武打擊方式的國家被稱為具有「核三位一體」(nuclear triad)能力。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具「核三位一體」能力。

蘇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部署了SS-20「軍刀」(Saber)型中距離彈道導彈,它除了可以攜帶核彈頭外,射程足以覆蓋西歐,為歐洲各國帶來威脅。(VCG)

第二階段不了了之

談判《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過程中,美俄雙方皆同意未來應該有後續談判,進一步裁減核軍備。1992年6月至1993年1月期間,老布殊與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Boris Yeltsin)先後在華盛頓和莫斯科會面,並簽署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I)。

然而,START II的裁核目標並沒有真正落實過,最主要是因為同時進行的上階段協議履行得相當緩慢,自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缺乏財政及軍力資源去快速完成核設施的裁減工作,以及更替已經老化的舊有武器系統。加上在九十年代,西方國家在波斯灣和巴爾幹地區的戰略佈局,惹起了俄方不滿和猜疑。因此,雖然雙方簽署了START II,但最終不了了之。後來的第三階段談判,更是無疾而終。

奧巴馬與梅德韋傑夫簽訂《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後握手。(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踏入二十一世紀,《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即是早在1994年生效的原始版本START)於2009年12月5日到期失效。美俄雙方續協商延期條約。

2010年,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 )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成功取得共識,並在同年4月8日於捷克布拉格(Prague)簽署新條約,是為《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此條約有效期為十年,並可以延期五年。條約內容規定協約國部署的戰略核彈頭數量不超過1,550枚;戰略發射工具數量不超過800架。

因應《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即將在2021年到期,美俄代表正在商討延長條約期限。近日美國堅持要求中國加入三方軍控談判,令《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再度成為國際軍事外交的熱議焦點。中國到底應否加入本為冷戰產物的核控談判「俱樂部」呢?本系列將另文詳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