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林毅夫・六】脫鈎很難發生 中美經濟地位將在2030年互換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2020年以來,疫情肆虐,全球經濟低迷,大國博弈暗流湧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經濟能否維持復甦勢頭,宏觀政策應該如何發力,中美關係是否存在「脱鈎」風險?
就此問題,《香港01》專訪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受邀參加習近平主持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9位智囊之一的林毅夫。林毅夫認為:說中美經濟脱鈎,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很難發生。

香港01:今年以來由於新冠疫情不同程度的影響,各國實力對比及長遠發展潛力都受到波及。美國經濟出現大問題,美方的焦慮感進一步上升,藉疫情之下多國反思供應鏈安全之機,渲染中國將優勢產業「武器化」的風險,加快產業鏈、供應鏈結構調整中的「去中國化」。
如此發展,中美摩擦會愈加激烈,是否會出現「中美全面脱鈎」或者是準脱鈎的情況?在不同領域會有怎樣的可能發生?您認為,中國目前是否已經在這個方面進行了準備?

林毅夫:美國現在和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什麼?美國提出了很多理由,開始的時候指責中國的貿易順差太大,特朗普的認識是「對美國有貿易順差就是佔了美國便宜」,但是懂貿易的人都知道,貿易一定是互利雙贏,貿易是因為比較優勢不同。

中國賣給美國的產品基本美國都自己能生產,你說美國不能生產跑步鞋嗎?美國不能生產襪子嗎?美國不能生產電器產品嗎?應該都能生產。只不過這些產品附加價值相對比較低,勞動力比較密集,美國自己要生產的話成本比中國高多了,跟中國買比較便宜。所以美國實際上是得益的,當然中國也得益。

各界普遍預估中國是2020年唯一保持經濟正增長的G20國家。(Reuters)

美國說中國侵犯了知識產權、偷了美國的技術,這也說不通。企業之間有侵犯的情形,這個很難避免,三星吿蘋果,蘋果吿三星的情形時有發生,但是中國在1980年就加入了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成為一個成員國,中國是落實國際承諾的,例如在過去10年外國企業在中國起訴中國企業侵權,84%的情形是外國企業勝訴,同期在美國外國企業勝訴率只有50%左右,可見中國政府並沒有偏袒中國企業。美國經濟學家薩默斯(Larry Summers)就說「中國這些年的進步絕不可能是靠偷人家的知識產權得來,一定是自己努力來的」。

美國說中國強迫美國企業轉讓技術,有可能嗎?外國企業到中國來投資是自願的,他在中國生產無非兩個目的,一是以中國作為生產基地,把產品賣到全球;二是用中國作為生產基地,把產品賣到中國。不管是哪個目標,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賺錢。如果不用最好的技術生產,在市場上又如何能賺錢?

譬如,福特和通用汽車在美國都在賠錢,主要靠中國的市場盈利來維持。如果福特和通用汽車不用最好的技術生產汽車,又如何在中國市場與德國、日本、韓國汽車企業競爭?所以美國企業在中國要用最新的技術進行生產,這是企業自主、自利的行為,說中國政府強迫美國企業之類的話都是強詞奪理。

林毅夫認為2050年中國人均GDP可達到美國的一半。圖為8月1日晚,雲南昆明的南強集市。(中新社)

美國政要為什麼這麼說?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規模這些年按照購買力平價(PPP)已經超過美國了,即便按市場匯率(Nominal)計算,中國體量也將在2030年超越美國。經濟是基礎,美元之所以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美國之所以可靠印鈔票向外國輸出通貨膨脹緩和國內矛盾,靠的就是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所以,用這些藉口其實都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想要壓制中國的發展。

美國現在提出全面脱鈎,我覺得從經濟角度很難發生。因為如果不跟中國買這些產品,而是自己生產,成本比中國高多了,美國民眾的生活水平要下降很多。美國也可以不把技術賣給中國,但高科技產品的利潤來自於它有多大的市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如果不賣給中國,這些企業就無錢可賺,繼而無法投入資金維持研發,無法維持領先地位,繼而被淘汰。世界上並非只有美國企業有先進技術,德國、日本、韓國的一些企業也有,美國不賣給中國,中國可以自己研發,又或是轉而向其他國家購買,擴大這些國家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利潤和研發力度。所以美國政府與中國脫鈎,是美國企業的災難。

美國試圖像對待1980年代的日本一樣壓制中國的發展,但現在的中國和日本當時的情況不同,基於中國當下具有的「後發優勢」和「換道超車」這兩個優勢,美國要對中國卡脖子,實際上只是加速中國的技術進步。

最近我到深圳接觸了一些高科技企業,它們現在從美國進口關鍵零部件,並非中國不能生產,只不過中國生產的成品率低,單價比進口貨貴,在正常情況之下,企業當然是從商業原則出發,傾向於購買成本低的原材料。除非像國防安全,可以不計代價,不考慮成本。但是假如美國真要斷供的話,那中國就用貴一點的部件,貴的部件需求多了,它的盈利就高了,研發就可以加大,技術成熟度就會提高,成品率也會提高,單價就會降低,市場的空間就會更大,利潤和研發投入可以進一步提高。就像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所說,都有備胎,能買的時候願意買,如果美國真不賣給中國,那中國自己做,無非貴一點。

我常講,2030年中國規模預估會超過美國,2050年中國人均GDP可達到美國的一半,經濟規模便是美國兩倍。到那時,國內如京津冀、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核心城市等地人口規模與美國全國相當,人均GDP水平也與美國基本持平,產業技術也會和美國處於同一水平,美國可以用來卡住中國脖子的技術優勢將不復存在;中國在此外還有近10億人口,人均GDP約為美國的1/3,這部分地區發展速度會比美國快。

如果說美國現在跟中國脱鈎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那麼慢慢就會變成「傷敵八百,自損一千」,乃至「傷敵五百,自損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