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王毅崔天凱反擊美國 疫情下中國外交的職責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等外交官近日接連接受海外媒體的採訪,在介紹中國抗疫工作進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被質問諸多中美兩國在疫情發生後矛盾凸顯的問題。
疫情發生後,圍繞美中國政府透明度、防疫工作是否有效、是否允許美國專家前往中國進行研究等問題,美國對華的對立情緒有增無減。
在這種狀況下,王毅2月14日接受英媒路透社的採訪,崔天凱2月13日接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採訪,分別對疫情引起的中美齟齬進行了回應。對於美國政界、輿論利用疫情進行的攻勢,中國外交系統再次反擊。
反擊美國 重申承諾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外交部已經不止一次對美國政客的言論和採取的措施進行了批評。此前,外交部發言人已多次就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等人曾暗示疫情對美國製造業迴流有益的言論進行了反駁,也批評美國為防疫採取的措施過度。
這一次,王毅再次用不點名批評的方式稱,一些國家反應過度,引發不必要的恐慌,也不符合世衛組織的建議。雖未點明,他提到的全面關閉人員往來,從武漢和其他城市撤出人員的事例,實際上都是美國帶頭髮起的。
崔天凱則在讚賞「美國人民的善意」的同時,直指美國「某些政客,也許還有些媒體人士」不但沒有提供幫助,一些人還試圖趁人之危。
另外,近期媒體傳出中美1月剛剛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可能有變數,白宮官員也稱美國對中國的採購可能「延遲」,對此兩人也進行了反駁。
王毅明確表示「中國是一個重信守諾的國家,只要我們同意的事情都會說到做到」,否認了調整協議的說法。同樣的,崔天凱也表示,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是中美致力於發展更健康穩定雙邊關係這一重要努力取得的成果,並且強調希望協議能夠得到有效執行。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由於武漢疫情的防控問題而備受國內外輿論的壓力,外交部針對美國的多次批評,也在輿論中不斷髮酵。然而,此次多個外交官頻繁接受海外訪問,並且直面外界最為尖鋭的質疑聲,這樣的安排並不是為了和美國針鋒相對。
讓外界「認識中國」是外交職責所在
疫情突如其來,引起海外的諸多困惑和質疑,實屬正常。何況,疫情爆發的過程還暴露了中國地方政府的諸多弊病,特別是對「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去世,讓全球媒體以此問出「中國政府是否失信於民」的質疑。
本就帶着有色眼鏡的西方媒體,在疫情之下有如此的反應,應當說是在意料之中。此時除了外交部每天的發言人答記者問之外,中國外交官頻繁出現,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更詳細地介紹中國防疫的情況,向外界澄清,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政府又做了什麼。這也是破除外界諸多謠言和陰謀論唯一的方法。
翻開中國外交的歷史就知,中國外交官最大的職責之一,是讓世界更好的認識中國。
從中共建政初期外界對新政府一無所知,時任總理周恩來邀請美國記者訪問中國,採訪14省19市,打開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到改革開放之後,90年代時任駐美大使李肇星為反駁「侵略西藏」的問題,以西藏納入中國版圖比德克薩斯加入美國早600年」曉之以理;再到去年為回應「新疆再教育營」的問題,外交系統多次發佈長篇回應,並介紹中國央視製作的紀錄片……中國和外界關係愈發緊密的過程,就是不斷破除誤解、獲得理解的過程。
面對「中國威脅論」,王毅指出「應該考慮的是美國對中國的威脅,而不是中國對美國的威脅」,也是希望一直撥開西方為主導的意識形態迷霧,用中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儘量做到「以正視聽」。
至於對美國的反擊,美國政客和媒體趁機貶損中國經濟,還出現類似「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的文章標題,陰謀論甚至影響了美國朝野,這些反應的確值得反駁和批評。但是隨着中國實力的增強, 「威脅論」和「文明衝突論」只會愈演愈烈,中國外交所面臨的挑戰將不同於中共建政初期,也不同於「韜光養晦」的時代,外交系統要適應這個變局,恐怕還需要很多調整。
可以肯定的是,疫情不會是美國以及西方污名化中國的唯一理由,這種攻勢未來只會愈演愈烈,外交系統如何用更有力的方式和更讓人接受的語言執行自身的職責,還需更多的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