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有兩大挑戰 北京或可遵循「九字國策」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2019年,說中國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並不為過。這一年,中美貿易戰大幅升級,同時中國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當為中共執政的兩個最大挑戰。

新年來臨之際,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達成,美國在貿易戰以來首次降低對中國的關税税率,並且表示會大量修訂301調查的內容。看似中美貿易戰終於在兩年後有了暫停的意味,但都知道,這並不意味着這場「戰」的結束。

而另外,中國經濟三季度GDP按年增速從6.2%放緩至6%,錄得近年來最低值,年底之時對於「保六」的討論再次硝煙塵上。雖然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增長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8%,兩項數據均有所回升,但如今不可只單看幾個數據就下判斷,而中央定調「下行壓力」猶大。

可以說2020年內外挑戰都還將繼續存在。北京怎麼辦?

其實這個問題很早就有答案,而這兩年來也是如此踐行。明代開國謀臣朱升曾給朱元璋「九字三訓」,後曾被毛澤東稱讚為「九字國策定江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中美貿易戰雖然得到緩和,但是衝突料將繼續。(Reuters)

這九個字極具冷兵器時代的味道,不過如果把具象化的「牆」、「糧」、「王」延伸到抽象概念中的戰略思路,那麼這並不過時。

穩定之「牆」

「牆」不是指單純的隔離、隔絕,而是一整套防禦風險的體系。事實上,眾所周知,中共歷來對「穩定」二字的高度重視。

不管是經濟政策上的「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還是社會治理上的「維穩」,背後的思路都是如何不受種種干擾因素的影響,繼續以目標導向的推進自身戰略。

貿易戰過程中這一點最為突出。中美兩年來幾度談判又幾度破裂,達成共識則有人稱「中共重大妥協」,破裂則有人大談「中共戰略誤判」,美國極盡威脅之所能,更不斷輿論施壓,可是中共的底線從未改變,目標也沒改變。

中國經濟在兩年來體現出極大的韌性,這一方面是經濟體量的造就,另一方面也是經濟運行體系調節能力的體現。連續幾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基調就是一個「穩」字。這種「穩」讓貿易戰之初的中國崩潰論漸漸失聲,也是今天中方談判訴求得到滿足的根本原因。

十幾輪談判之後,中美經貿磋商團隊已經逐漸磨合,這也是中共堅持的結果。(Reuters)

而這個「穩」更體現在應對問題的政策轉變過程中。很明顯,中國並沒因為美國的對抗情緒而隨之起舞,更沒有因為經濟放緩而「大水漫灌」;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去槓桿」,而經濟下行壓力下 「穩增長」的同時,由「去槓桿」轉到「穩槓桿」,繼續深化結構性轉型調整。

總之,在「穩」字當頭的總基調下,核心指向就是要築高城牆波堤,依然需要防範應對明年貿易戰帶來的內外風險壓力。

發展之「糧」

貿易戰持續近兩年,雖然目前看似中美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日後是否再生枝節誰也不敢打保票,而鑑於中美間差距,北京一直都明白「囤糧備戰」最好的方法就是養精蓄鋭。也就是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就提出的「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不久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20年經濟工作時也再次強調,要善於把外部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這一點其實多年來在中國經濟發展規劃中都有所體現。

中國加大採購美國農產品,也是在積累貿易戰的籌碼。(新華社)

這就是北京經常說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疲軟等『逆風』仍存;與此同時,經濟下行壓力凸顯,結構性矛盾猶存」,但中國經濟依然會交出不俗「成績單」:前3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2%,全年新增就業目標提前完成,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消費增長貢獻率超六成……不論內外都在發生什麼變化,脱貧攻堅、污染防治,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推動農業、製造業、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一個都不能少,這些都是發展之「糧」。

中國經濟的轉型期,處理過剩的產能和釋放市場需求是兩個關鍵問題。就中美貿易戰而言,在雙方宣布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接受採訪時表示,預計中國在未來兩年,每年會購買數額達400至5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在很多西方媒體解讀中認為,這是中國的妥協。

但屯「美國糧」,不也正是在積累貿易戰的「糧」嗎?一來要提升中國民眾生活質量,本身也需要這些農產品。二來中國多買一些美國產品,不更增加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這在戰略上來說亦是重要的。如此,隨着兩國貿易依存度的提高,原本合作互利的次要關係,終將有機會超過戰略衝突矛盾的主要關係。

不當逞能之 「王」

看到「稱王」這個詞,很多人立刻就會聯想到專橫強硬的姿態。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中共並不稱霸,但又如何總能夠以退為進。

中國影響力的加大引世界矚目,不過實際上中共非常善於「以退為進」。圖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中歐班線路開通,中國在貿易戰的背景下繼續提升互聯互通的能力。(新華社)

以貿易戰為例,外界之所以會對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快速達成感到驚訝,是因為貿易戰爆發以來,中共一直看似處在被動局面之中。美國提要求,中國稱「談判的大門敞開」;美國加徵關税,中國稱「不得不進行反制」;美國撕毀協議,中國也只能等待談判的時機。

然而,從今天的階段性結果來看,中國對談判的要求,即逐步取消關税、採購數字符合實際、協議文本平衡,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反而是特朗普的「完美協議」如今不再提起。

可見,中共的堅守底線最終達到「以守為攻」的效果,在維持國家尊嚴的基礎上,中共更注重的是實利,也就是協議造成的真正影響。和美國揮舞關税大棒,利用全球霸權四處「收租」的排場相比,中共不斷強調「絕不稱霸」的姿態,反而更能被人接受。

但是,如此的表態並不真的代表中共的被動,中國官方在10月的中美高級別磋商之後幾次率先披露談判進展,到率先宣布協議達成,可知中方已經握有一定的主動權。

其實,在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中共的姿態又何嘗不是如此?從匯率「保7」到經濟增長「保6」,似乎每一步都是在「守城」,但是回過頭來看,中國經濟在「保6」中已經明顯轉型,金融和匯率改革讓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大大提高。這些哪個不是中共的「攻勢」呢?

從前的「九字三訓」或許已經在今天演變成了中共對干擾的不為所動、在發展上的厚積薄發、在衝突中的冷靜謹慎。雖不用「平定天下」,但「求穩」的中共在變局之中這種治理方針一以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