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一月三場峰會 歐盟對華姿態轉變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上周二(4月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及一眾歐盟領導人共同舉行第21屆中歐領導人峰會,雙方於會後發布聯合聲明,且姿態高調,推翻了此前外界對「歐盟拒絕與中國發布聯合聲明」的預測。綜合3月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容克在巴黎召開的四方會晤,以及此次中歐峰會聯合聲明的細節,會發現歐盟對華政策從細節到姿態上已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自1998年中歐建立領導人年度會晤機制後,中歐峰會至今已舉辦了21屆,然而,並非每次峰會結束後都會發布聯合聲明,就近年來說,2016年及2017年便是如此,雙方領導人因南海問題及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產生分歧。到去年6月,中歐領導人彌合了相關分歧後在北京會晤,並於會後發布聯合聲明。

聲明內涵巨大改變

相較於去年的聯合聲明,今年中歐發布的聲明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整體結構上看,今年的聯合聲明層次分明,由序言、雙邊關係、全球挑戰與治理、外交與安全政策四個部分組成。去年的聲明則簡單羅列了44條,並無層次結構的分野。

4月9日,中歐峰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會後,中歐雙方發表聯合聲明。(路透社)

從雙方政治關係的角度看,今年的聯合聲明稱「中國和歐盟將在下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之前制定一份新的合作議程」,並且「雙方同意建立高層溝通機制負責持續督導談判,並於今年年底前向領導人匯報進展」。「重新設置合作議程」與「建立高層溝通機制」皆屬於雙方關係頂層設計的範疇,意味着中歐關係將重新出發,無論是合作的內容結構還是合作的方式,都將有新的變化。

對於備受關注的《中歐投資協定》問題,今年的聯合聲明表示,「雙方承諾於2019年將在談判中,特別是投資自由化承諾方面,取得結束談判所必須的決定性進展,以便在2020年達成高水準的《中歐投資協定》」,這是中歐首次為達成投資協定設置時間表。去年的聯合聲明僅僅提到「雙方視正在進行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為最優先事務」。《中歐投資協定》是否簽署意義重大,對於世界經濟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

從全球挑戰和治理層面看,今年的聯合聲明明確提出「反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去年的聯合聲明僅提到「抵制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從「抵制」到「反對」雖是一詞之變,卻使立場更加鮮明,而措辭變化的背後,是中歐關係的定性發生了根本改變。

中歐關係逐步被重視

長期以來,中歐關係因為常常受制於技術層面和認識層面的分歧,導致缺乏戰略性。從2003年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始,中國就從全球戰略高度評估中歐關係,同年發表首份對歐盟政策文件;2010年建立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與歐洲進行宏觀戰略問題溝通;在2014年的中國對歐洲政策白皮書中,甚至將歐盟定性為「全球重要力量」。然而,歐盟過去幾年來並未從戰略高度看待中歐關係,對歐盟來說,其戰略性夥伴是美國,因為歐美在經濟、軍事、政治方面利益高度一致。

4月9日,李克強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在布魯塞爾會晤。(路透社)

歐盟在安全政策上仰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全球外交政策上與美國協調,歐美在二戰後更形成了最強大的同盟關係。反觀歐盟與中國,更多是經濟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歐之間的政治關係僅限於管理經貿合作與摩擦的工具。

不過,此次中歐聯合聲明中「全球挑戰與治理」、「中歐關係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歐中是世界重要力量」、「中歐關係戰略性」等說法,和以往中歐領導人談論彼此關係的用詞迥然不同,峰會之外,雙方領導人的說辭亦體現中歐雙方將關係上升至戰略協調層面的轉變。

此次中歐聯合聲明中「全球挑戰與治理」、「中歐關係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歐中是世界重要力量」、「中歐關係戰略性」等說法,和以往中歐領導人談論彼此關係的用詞迥然不同。(路透社)

上周二(4月9日)中歐領導人會晤時,圖斯克和容克均表示,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歐盟願加強對華關係與合作,在會晤後的聯合記者會上,圖斯克和容克稱面對當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歐中夥伴關係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此前的3月26日,在習近平、馬克龍、默克爾和容克於巴黎舉行的會晤中,歐盟領導人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性關鍵力量,歐盟願從戰略層面重視中國日益增強的影響。容克表示,歐盟和中國是合作夥伴,歐中合作可以在世界上成就大事。馬克龍亦稱,歐中關係是世界重要力量,要加強戰略互信,以對話方式促進合作。

3月2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同出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舉行會晤。(路透社)

最近一個月內,中歐之間罕見地出現三場峰會,從3月底習近平參加的「法德歐中峰會」,到上周李克強出席的中歐峰會,再到即將於4月底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可以說,近期中歐之間的互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高調。

美國的「110億」助攻

回望上周中歐峰會召開之前,各界盛傳中歐雙方不會在峰會結束後發表聯合聲明,就在峰會舉行前一周,圖斯克還在呼籲歐盟各領袖杯葛聯合聲明,因為中國未就歐盟關心的問題表現足夠誠意,故即使中國官員隨後密切與歐盟方面展開長達72小時的馬拉松式談判,但聯合聲明發表前一晚,各方仍普遍預估「聲明會難產」。值得去問的是,為何歐盟的態度會在一周之間出現如此轉變,並以如此高調的姿態處理這次峰會?

如上所述,中歐近年合作日增,實務合作一直有在推進,這次中歐峰會敲定的細節已然是順水推舟,聯合聲明文本肯定早已事先準備好,至於是否聯合發布,則取決於圖斯克、容克、馬克龍、默克爾等人的取態。可以想像,這些歐洲領導人在思考:「我們是否要如此高調?這次中歐峰會已經有了不少實料,我們是否應該低調一些?不以中歐聯合聲明的姿態發表,以免弄得太張揚,刺激到美國,影響歐美近來頻頻摩擦的關係。」

可是,這一切突然就因大西洋彼岸的驟然表態而有了變化。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上周一(4月8日)建議對歐盟商品加徵關稅,包括大型商用飛機、奶製品和酒類,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後在Twitter表示,將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今夏按美國要求作出裁決後,對價值110億美元的歐盟商品加徵關稅。

迫不得已的轉變

需要強調的是,特朗普政府擬對歐盟加徵關稅的說法自去年起便出現,這次不過是正式宣布,歐盟對此也有準備;「110億美元」亦不會直接影響中歐此次敲定的合作方向,即使沒有特朗普的那條Twitter,沒有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上周一(4月8日)那份對歐盟商品加徵關稅報告,中歐也會往既定方向推進雙邊合作。

不過,倘若沒有這次對110億美元商品的徵稅,未必會有此次大動干戈的中歐聯合聲明。顯然,此次歐盟大有向美國表示「你割袍,我也只得斷義」的意味。透過這一點也應看清,歐盟在思索應採取怎樣的立場和態度對待中國時,美國因素、更準確地說是「推動歐中關係將對歐美關係產生的影響」,依舊是歐盟領袖們的重要考量。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周二(9日)在Twitter發文,宣布美國將對價值110億美元(約858億港元)的歐盟產品徵收關稅。(路透社)

畢竟,容克也好,圖斯克也罷,抑或是馬克龍、默克爾,本質上與大洋彼岸的麥克馬斯特(H.R. McMaster,特朗普政府前國安顧問)等美國建制派政軍精英是一樣的,他們都堅定相信,維繫一段緊密而默契的跨大西洋關係,有助於歐美共同及各自的利益。若非逼不得已,歐盟領導人在面對中國時,多少還會因心存疑慮而放慢推動合作的腳步,更不會搞成「一個月內三場中歐峰會」這般高調。

歐盟在審視當下世界格局後,本已知道自己需要更為獨立於美國的軍事外交策略、更為符合自身發展階段的經貿政策。特朗普上台後採取的政策,也促使歐盟在政策上進一步戰略獨立。此時,反倒是中國與歐盟在全球政經立場上有更多共識,當下中歐關係的上升,亦透露出歐盟認識到來自中國的支援,對捍衛歐盟的利益具有重要意義。歐中關係在未來愈趨重要,乃至趨向於與歐美關係平起平坐,絕不出奇。

上文節錄自第15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15日)《一月三場峰會 歐盟對華姿態轉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