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歐】出訪重新定位中歐關係 沒有戰略衝突存在利害衝突

撰文:李秀坤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1日開始出訪義大利、摩納哥、法國。此次訪問的看點表面上是中國和義大利將要簽署「一帶一路」協議,實際上卻是中國重新審視同歐洲的關係之後中國高層領導人首次前往歐洲。過去「中歐之間不存在根本利害衝突,互不構成威脅」的定位,似乎已走入歷史。

2018年12月中國官方公佈了最新的對歐洲政策文件,此前2003年、2014年北京也曾公佈相關文件。2018年12月公佈的這份文件是中國對歐洲政策的最新宣示。和以往兩份文件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北京對雙方關係的定位發生了變化。

2003年對歐政策文件稱「中歐之間不存在根本利害衝突,互不構成威脅」,2014年對歐政策文件稱「中歐之間不存在根本利害衝突,共同點遠大於分歧」,2018年對歐政策文件稱,「雙方沒有根本戰略衝突,共同點遠大於分歧」。從不再提「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到提出「沒有根本戰略衝突」,潛臺詞是承認中歐存在利害衝突。

習近平在羅馬受到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的接待(路透社)

默認利害衝突

在這一點上,2018年對歐政策文件中有諸多涉及利害衝突的領域,北京都對歐盟提出了要求。比如在政治領域,現在北京要求「歐方應明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灣獨立」,這一表述在2014年是「中方讚賞歐盟及其成員國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希望歐方尊重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重大關切,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灣獨立」。

2018年的文件說,「歐方不應允許達賴集團頭目以任何身份和名義到歐盟及成員國從事分裂中國的活動」,這一表述在2014年文件中是」歐方應不允許達賴集團頭目以任何身份和名義到歐盟及其成員國從事分裂中國的活動。

「港澳事務屬於中國內政,歐方不應干預」,「歐方也不應為東突勢力以及任何反華分裂、暴力恐怖、極端宗教活動提供任何支持和便利」,這些表述是第一次出現,此前的政策文件中並未有過。從「希望」到「應」,從「應不」到「不應」,北京對歐盟的措辭強度明顯提高,要求更加明確清晰。

王毅強調合作夥伴是中歐的本質,競爭難以避免,但合作仍主流,共贏才是目標。(中新社)

在經濟領域,2018年政策文件說「歐盟應嚴格履行世界貿易組織義務,確保有關貿易救濟立法和實踐與世貿組織規則相一致,合理使用貿易救濟措施,避免在法律或事實上對部分世貿組織成員形成歧視」。2014年的文件稱「歐盟應致力於通過對話與磋商解決中歐經貿摩擦,慎用貿易救濟措施,為雙方創造良好貿易氛圍」。

在談到在競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時,2014年的政策文件說,「加強中歐在競爭政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充實對話機制內容,落實相關合作文件,共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推動形成良好市場競爭環境」。

在貿易議題上,歐盟雖然對中國有所不滿,但雙方畢竟仍有「共同話題」。圖為中歐峰會的情況。(路透社)

而2018年政策文件則指出「希望歐盟保持投資市場開放,減少和消除投資障礙和歧視性壁壘,為中國企業赴歐投資興業提供公平、透明和可預期的政策環境,保障中國企業合法權益」,「中方關注歐盟有關貿易、投資的法律法規,希望歐方立法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切實維護開放公平的市場環境,減少和消除中國企業的疑慮和擔憂」。

中歐在經濟產業等問題上最大的矛盾爭端是互相指責設置貿易壁壘以及貿易保護的問題。北京顯然對於歐盟的一些做法有了異議,因此才有歐盟應該如何、注意到歐盟做了什麼等表述。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中歐的利害衝突都需要進一步化解。而承認存在利害衝突則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陸慷表示,中歐雙方在所有領域都保持着建設性對話,中歐互利合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視覺中國)

為什麼不是戰略衝突

這種衝突不是根本的戰略衝突,這是北京為雙方分歧做出的最新定性,也是表明北京在戰略上無意對抗歐洲的誠意。從2003年到2014年中國對歐洲的政策文件,時隔11年才更新。而從2014年到2018年,中國的對歐洲政策時隔4年就推出了新版。這足以說明世界形勢的變化讓中國重新審視對歐洲政策。

特朗普(Donald Trump)上臺後將中美結構性矛盾提前引爆,中國提前被推向了世界的舞臺中央。如何應對重要國際力量對中國態度的變化,是北京必須考量的。北京經常用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來形容中美關係,用美國打壓中國的發展來指責美國的對華政策。但是涉及到中歐關係,中國定性為沒有根本戰略衝突,是將所有的矛盾和分歧進一步降級化小的處理方法。

儘管歐盟也在重新評估對華關係,甚至在2019年3月的最新文件中將中國描述為系統性對手。但北京方面率先一錘定音將中歐關係定位成不存在根本戰略衝突,則緩解了糟糕的氛圍,表現了北京的善意和定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歐盟再將北京定義為對手無疑沒有發酵的空間。這對世界其他各方如何定位對華關係起到的示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2019年3月15日,中歐班列烏魯木齊集結中心站場,工作人員對即將開行的列車進行安全檢查。當日,一列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該集結中心出發,開往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為該集結中心累計開行的第2000列中歐班列。(視覺中國)

在中美矛盾持續發酵的當下,歐洲不站在美國一邊,這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持續不斷拉歐盟,分化可能形成的美歐對華陣線是北京從策略上的必然選擇。

當然北京將中歐關係定義為沒有戰略衝突並非是權宜之計。在2018年中國對歐政策文件中,北京詳細羅列了要同歐洲合作的領域。貿易投資、互聯互通、財政金融,科研創新、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涉及到制勝未來的高端製造業智慧製造、綠色製造、新能源、智慧網聯汽車、新材料、高技術船舶等等,北京都詳細列舉了。

也就是說北京希望同歐盟共同發展而不是獨領風騷。北京展現出的合作誠意,對未來合作道路的規劃是長遠的。習近平前往義大利簽署「一帶一路」再次表明了中國同歐盟合作的意願,或許這個率先而行的合作會成為某種程度上北京提供給歐盟的合作樣本。當歐盟遲疑是否要同北京合作時,習近平的主動外交訪問是彌合利害分歧的務實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