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歐】心口常不一 歐盟對華政策背後的迷茫

撰文:李秀坤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1日至26日對意大利、摩納哥、法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2019年首次出訪,值得注意是,就在習近平出訪前的一周(3月12日),歐盟委員會提交歐洲理事會一份「十項計劃」引發了西方媒體關注。

在這份計劃中,歐盟建議重新調整對華政策,轉向強硬立場,首次以關鍵技術領域的「經濟競爭者」,政治上的「體制性競爭對手」等措辭形容中國,並就不公平競爭行為和人權問題,借著文件向中方表現出歐盟更堅定的抵制態度。

整體來看,歐盟此項計劃的語調不算強硬,但報告中部分對華強硬的表述還是讓不少媒體解讀為,這是歐盟加強對華競爭,並「偏移」美國信號。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撰文稱,歐盟對華政策開始「特朗普化」。

事實上,除了對華政策,歐盟在天然氣的貿易上也不斷向美國「偏移」的情況。據歐盟近期公開的資料顯示,歐盟國家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與增加到了79億立方米,同比2017年增長了181%,美國成為歐盟液化天然氣的第三大來源地。

美歐都不喜歡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資料圖片)

要知道,歐盟2018年前對美國天然氣的進口量並不多,2016年約為16.8億立方米,2017年為28億立方米。對美國天然氣進口量在半年內驟增,歐盟種種「偏美」的跡象讓輿論浮想聯翩。中文媒體普遍認為,美國「聯歐抗中」的戰線終於成形,這「十項計劃」是歐盟對中國的「宣戰書」。

那麼,歐盟真的偏向了美國嗎?

分析認為,僅以對華「十項計劃判定歐盟偏向美國過於草率。歐盟在中美關係上仍然保持中立,這從以下兩點可以看出。

歐盟領袖峰會周四(21日)起召開,各國領袖除了會商討脫歐事宜外,還會討論應對中國議題。(路透社)

歐盟前言不搭後語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3月18日出訪歐洲,分別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Federica Mogherini)進行了會晤。

會晤期間,三人談及中歐關係,兩位歐盟官員的表述尤為惹人關注,與歐盟新出臺的對華新政策存在明顯的差異。容克稱:「歐中是友好的戰略夥伴,希望雙方相互幫助……把一個良好的歐中關係留給下一屆歐盟機構」。莫蓋裏尼則說:「歐方始終將中方視為重要戰略夥伴,不僅重視中國的經濟分量,也重視中國的政治分量。歐盟新的對華政策檔並不取代歐盟既有的對華合作戰略。歐盟願意看到中國在全球更多領域發揮引領性作用」。

一方面要調整對華關係,一方面又極力想要與中國保持「戰略夥伴關係」。歐盟前言不搭後語的表像背後顯示出了該組織在對華關係上迷茫,歐盟很有能並沒有在此問題上形成一個共識,仍處在調適的階段。

歐盟外交政策主管莫蓋里尼(左)和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右)。(資料圖片)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歐盟內在對華關係存在巨大的分歧。以德法為首的一部分國家希望整合歐盟力量抵禦中國日益擴大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但以意大利為首的部分國家則希望通過加強與中國的關係來獲取利益。

在這樣的分歧之下,歐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應對中美貿易之爭,也無法做出對華策略的最終定論。這就導致了歐盟在對華關係的表述上出現了前後不一的情況。而輿論僅憑歐盟新出臺的對華政策便認為歐盟偏向美國,這樣的判斷過於草率。歐盟對華政策的最終定論除了要考慮中美貿易談判的結果之外,中國對歐盟的外交公關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歐盟目前已成維護多邊主義秩序的核心。(視覺中國)

不斷調適與中美的距離

即便歐盟沒能立即找到應對中美爭端的合適策略,它仍有一項初期的應對方式:以中立姿態避免介入中美爭端,不斷地調適自己與美國及中國間的距離與關係,為自己爭取時間找到最合適自己的定位。

世界格局目前正在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美國「一極獨霸」的地位日漸消退,中美歐三國的關係也正面臨著十字路口。

中國國力日漸強盛讓它成為了國際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存在,也促使歐盟與它在經濟上越發緊密,成為了歐盟第二大交易夥伴。中歐貿易額也打破了美歐之間的貿易格局,進入2010年之後,中歐雙邊貿易額得到較大提升,基本以每年800到1,000億美元的增幅上漲。到了2017年後,歐盟與中國的貿易總額達到了6,444.46億美元,直逼美歐貿易總量(7,184億美元)。

在多項具爭議的議題上,默克爾和馬克龍採取與特朗普不同的立場。美歐分歧明顯,迫使歐盟採取更為獨立的路線。(視覺中國)

當下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很大程度上要依賴雙邊的貿易關係。中歐之間貿易發生的變化讓歐盟對中歐之間的穩定關係越發重視。歐盟也一直秉持著在經濟上與中國友好合作,在政治、經濟上繼續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方式。

但中美貿易戰的提前爆發打破了歐盟與兩大經濟體的相處模式,美歐的傳統戰略同盟的關係不再允許歐盟採用這樣的策略處理游走於中美之間,這也意味著歐盟必須重新開始思考與中美之間的關係,找到自己與兩大經濟體之間的新定位。

當然,歐盟要找到新定位並不容易,這需要長時間的商議與討論。在此期間,歐盟必須小心翼翼在中美之間調適自己的位置,既不能過於偏幫美國,又不與中國走的太近,兩邊互不得罪的中立姿態是歐盟尋找定位的最好狀態。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中新社)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歐盟目前正處於討論期,仍未對華關係作出最終定調。再加上,歐盟委員會和歐洲理事會主席也面臨換屆,新的委員會和理事會組成之後,這個「十項計劃」是否還能得到能夠延續,還是未知之數,所以歐盟此時放棄中立的姿態轉向美國的機率並不大。

基於這樣的判斷,歐盟此時對華宣布的一些強硬說法極有可能是為了安撫美方情緒的需要,是平衡中美關係的考量。中國人不需要過度的放大歐盟新出台對華政策的影響力,更要看到和理解歐盟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