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變天後一年:執政希盟拉扯不斷 在野國陣即將解散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去年5月,馬來西亞變天的消息在華文社會中引起一陣熱議。不少馬國民眾也希望「換政府」可改變馬來西亞政治結構:由過去國陣一黨獨大,走向兩大陣營旗鼓相當,相互制約的新時代;更希望新政府當選可改變過去馬來人至上的執政理念,顧及不同族群利益。不過一年之後,馬來西亞政局仍處於震盪之中,而保守主義的力量似乎也正在回巢。

過去兩月,執政黨希望聯盟在兩場補選中接連失利。最近一次補選的雪蘭莪州士毛月選區更是希望聯盟的優勢區。2018年大選中,希盟在三位候選人鼎立的情況下,尚取得51%選票;今次補選,卻在和國陣巫統一對一對壘的情況下,僅獲45%支持而落敗。執政黨支持流失明顯。

馬哈蒂爾率領希望聯盟,實現馬來西亞的首次政權輪替。(VCG)

執政黨陷入路線拉

2018年大選中,身為少數族裔的華人及印度人幾乎將九成選票灌給希望聯盟,而支持希盟的馬來人僅有四成之多。這樣的結果也引發黨內不同看法:首相馬哈蒂爾領導的土著團結黨及公正黨中阿茲敏(Mohamed Azmin)一派認為:若希盟希望持續執政,必須認同馬來人優先政策,以符合馬來人主流社會期望。而行動黨及公正黨安華(Anwar bin Ibrahim)一派則傾向維持較為平等及自由主義的種族政策。

馬哈蒂爾的立場並不令人意外:他上次以巫統黨魁身份執政的22年間,加強落實「新經濟政策」,給予土著大量優惠。他所在的土著團結黨也以反對納吉布(Najib Razak)的前巫統元老為核心,以「捍衛馬來人權益」為宗旨。大選後一年,土團黨吸納了11名巫統國會議員過檔。這樣的「招安」即刻引起行動黨及部分公正黨人士反對,他們不僅擔心跳槽議員同希盟價值不合,更擔心馬哈蒂爾藉機壯大土團黨,為計劃中「交權給安華」增添變數。

安華宣誓就任馬來西亞國會議員:馬來西亞前副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經歷過多宗官司與牢獄之災。圖為他10月15日在馬來西亞國會宣誓就任。(美聯社)

作為希望聯盟中最大兩黨:以華人及印度人支持者為主的行動黨,及多元種族的公正黨分別握有50及42國會議席,超過希盟總數2/3,照理應可制約馬哈蒂爾的「擴權大計」。然而,公正黨中原本「獨尊安華」的情況已不復現;深受馬哈蒂爾信任的阿茲敏已成為同安華並行的「第二個太陽」。加之馬哈蒂爾掌握首相大權,相關議程也自然在希盟最高理事會過關。

但如今的情況卻讓不少希盟支持者困惑。去年大選前,希盟領袖以「騎馬殺雞(納吉)」作為口號,說服支持者放棄前嫌支持馬哈蒂爾競選首相,更承諾將有效制約馬哈蒂爾的權力。但如今看來,經驗老道的老馬顯然更勝一籌。少數族裔及自由派選民對希盟失望,而希盟又是否吸收到馬來人的選票呢?

納吉布領導以巫統為首的國民陣線在2013年大選中勝出,他的政策在當年仍得到相當支持。(視覺中國)

舊巫統愈發極端

相比之下,巫統雖然在這波政治變革中「失血頗多」,流失近半數國會議員。但過去兩次補選卻證明:巫統在馬來人社群中仍擁相當吸引力。而同希望聯盟陷入路線拉扯不同,巫統非常堅定向右翼保守主義方向靠近,放棄一直以來「中庸民族主義」路線,同更為保守的伊斯蘭黨合作。

由最近兩次補選的投票數據來看,兩黨合作似乎卓有成效。原本支持巫統的馬來人並未倒戈希盟,而伊斯蘭黨支持者則一股腦將票源灌給了巫統。不過,這樣的合作關係卻令馬華公會及印度國大黨兩大盟黨尷尬不已。

馬來西亞伊斯蘭黨宣傳主任旺達米茲(Wan Tarmizi Abd Aziz)在facebook發文,指如果妻子送另一個女人給丈夫會讓婦女節更有意義。(「Wan Tarmizi Abd Aziz」facebook圖片)

60年代以來,國陣便打出中庸招牌:強調既不認同行動黨「各民族完全平等」方針,亦反對伊斯蘭黨宗教治國路線。而馬華公會及印度國大黨則以「要穩定 不要亂」吸引本民族支持者:若選民投奔行動黨,執政的巫統便會報復華人和印度人;若不強化國陣的力量,伊斯蘭黨便會崛起,限制華人生存空間。但短短一年內,希盟證明了反對黨也能平穩執政,原本中庸的巫統也和伊斯蘭黨眉來眼去;兩大神話先後被打破,馬華及國大黨幾乎毫無立錐之地。

隨著近來巫統計劃同伊斯蘭黨簽訂正式合作協議,馬華公會及國大黨也已鐵了心離開國陣,為這一擁有七十年歷史的政治聯盟畫上句號;而巫統主流意見則認為:與其依靠無能的友族盟黨(國大及馬華上次大選僅取2席),不如寄希望於伊斯蘭黨,毫無挽留之意。至於失去馬來盟友支持的馬華公會及國大黨,恐怕也很難逃脫泡沫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