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習會後首輪談判 經濟下行令協議有希望?
中美兩國周一(1月7日)便會在北京進行G20特習會後首輪貿易談判。儘管兩國領袖早前剛剛通過電話,但以今次雙方派出官員規模來看,今次談判仍停留在試探層面,期望迅速達成協議可能性甚微。不過,近來中美兩國均面臨相對嚴峻的經濟形勢,重壓之下雙方會否鬆手,仍值得外界觀察。
歲末年關之際,中國經濟卻頻傳壞消息。財新製造業經營活動指數(PMI)12月錄得49.7,跌破50的榮枯線。而根據瑞士銀行的預估,2019年中國或需將目標定在「保6」上,就業及外貿數據可能會進一步走低。去年12月2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新一年經濟「穩中有變 變中有憂」的定調,也反映政府方面的緊張。
經濟情勢促協議達成
早前人大經濟學家向松祚,在演講中提及中國經濟成長率僅為1.6%的說法雖未盡準確,但其發言短時間傳遍中國互聯網,也反映中國民間對下一年經濟情勢的悲觀情緒。
至於美國經濟數據也不容樂觀。摩根士丹利11月底出爐的一系列報告指出:年尾美股的下跌並非短期徵兆,而是美國經濟走弱並帶動全球經濟進入下行通道的開始。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告的訂單指數也從62.1下跌至51.1,創下2016年來的新低,而上次如此巨大的跌幅便發生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時。
事實上,早前兩國之所以達成90天休戰協定,也同面臨經濟風險有關。一旦美國對2000億美金中國產品開徵25%關稅,勢必加重美國通貨膨脹,壓縮國內消費意願。對兩國政府而言,今次貿易戰談判都在和時間賽跑。早一分鐘達成協議,便能早一分鐘從「互相傷害」的貿易戰中抽身,著力防堵經濟風險。
核心議題仍未有著落
儘管特朗普同習近平兩位領袖已在上週通話,表達協商解決問題的意願。但希望貿易糾紛在短期內落場似乎不大可能。今次中美磋商,雙方均派出副部長級人士出馬。其中,率團的美國副貿易代表格里什(Jeffrey Gerrish)更是大鷹派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的子弟兵。
根據《紐約時報》1日的報導,萊特希澤一貫反對特朗普在短時間內同中國達成協議,相信其親信立場不會有太大變化;即使北京方面開出誘人條件,美國代表們也需將協議帶回華府,由鷹鴿兩派吵上一陣。
相比起G20特習會時的狀況,中美雙方可以「讓步」的空間並未明顯擴大。對中國而言,減少貿易逆差及開放市場一直是擺在檯面上的選項;近幾個月來,中國更率先減少汽車關稅;以及將外商投資由原本批准領域才可進行的「正面清單」制度改為無禁止皆可投資的「負面清單」制度。但在美方一貫堅持的「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上,除了修正用詞外,看不到北京有任何讓步的可能。
與此同時,自孟晚舟事件爆發以來,華府對中國特定產業的打擊更見諸報端。美國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5日接受訪問時稱「華為偷竊蘋果技術」,被認為是美方將通過知識產權訴訟進一步限制華為海外市場的手段;而美國政府有意藉由放行一起價值260億美元、與德國電信攸關的重大併購案,拉攏歐盟龍頭德國加入反華為陣營,禁止華為參與今年5月的5G頻譜投標。
無論是貿易或是國安領域,特朗普上台後對華態度算得上反復無常;除了受國內政治精英影響,也受特朗普內政需求左右。與之相對,中國也打起太極,願同美國展開談判,卻由不可能出讓核心利益。想預測貿易戰何時終結,或許還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