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8展望2019】美國撤軍敘利亞 中東戰事遠未平
12月1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軍將從敘利亞全面撤出,這一決定隨即在在美國輿論引起廣泛撻伐,CNN等自由派媒體更指責總統「給普京和巴沙爾送來聖誕禮物」。然而這樣的決定並非空穴來風,過去一年,敘利亞反對派最後一個據點已被拔除,ISIS也基本宣告覆亡,七國爭霸的地圖成為「萬里河山一片紅」,特朗普面對的敘利亞早就不同了。
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卡塔爾半島電視台每隔不久便會繪製最新的局勢圖。7年前,紅色的政府領地支離破碎,綠色的反對派控制區星羅棋布,而代表黑色的ISIS領土像是兩道疤痕,盤踞在幼發拉底河畔。
敘利亞局勢邁入尾聲
ISIS的大部分勢力於去年覆滅後,接下來便輪到敘利亞反對派。繼2017年丟掉第二大城市阿勒頗,反對派武裝於今年年中失去南部城市德拉,這一反對派勢力的發跡地。至此,敘利亞反對派力量已宣告終結,剩餘散兵只得逃亡北部,尋求土耳其庇護。
當下,敘利亞境內僅有兩塊土地不在大馬士革政府的控制下,有待政治談判。其一為敘利亞西北部的伊德利卜及阿芙琳地區,目前由親土耳其民兵掌控;其二則是位於東北部的庫爾德控制區。
敘、土、庫爭議三方自然各有盤算:對大馬士革政府而言,當務之急便要統一國家,展開戰後重建;庫爾德人則想最大限度維護下轄根據地的自治;至於土耳其,自然希望庫爾德勢力越弱越好。
2018年9月,在南部戰國頗豐的政府軍本想一鼓作氣,拿下伊德利卜,卻在土耳其的嚴辭警告下退縮。至於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12月12日,還宣布將在數天內對敘利亞東北部的庫爾德自治區發起總攻,卻也因美國和敘利亞強烈反對最終破局。如今三方勢力正互相牽制,庫爾德和土耳其哪一方可先行同敘利亞政府達成協議,或許將成為破局的關鍵。
中東大地戰事不止
敘利亞內戰終結,不代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好運。在也門,沙特領導的聯軍同胡塞核武裝持續對峙,至今已令全國數千萬人陷入飢荒。而根據NGO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的估計,已有8萬5000名嬰兒因此餓死,甚至高過全球每年因恐怖襲擊死亡的人數。戰事中,雙方更爭先攻擊醫院、水廠等民用設施,泯滅人性。
所幸在聯合國的介入下,雙方和談似乎有一定進展。12月11日,交戰雙方簽署「換俘協議」,相互交換約1萬5000名戰俘。美國參議院早前也通過決議,終止為沙特在也門的行動提供軍援,以懲罰穆罕默德王儲涉嫌謀殺卡舒吉,及聯軍在也門的不義行徑。面對一系列外部壓力,沙特或許會放棄開始時「堅決剿滅胡塞武裝」的想法,轉向談判妥協。
臨近的巴以同樣不平靜。5月14日,位於耶路撒冷的美國大使館開館當日,以色列軍隊同巴勒斯坦示威者在隔離牆兩側爆發激烈衝突:以軍士兵以實彈射擊,回擊巴勒斯坦示威者的石塊:58人在衝突中喪生,2800多人受傷。而在加沙地區,兩國更爆發2014年以來最大規模武裝衝突:哈馬斯向以領土發射400多枚火箭,後者則以過百次空襲回擊。
如今,美國以庫什納主導,正有意拉攏以巴雙方構建「新和平路線圖」。只不過,單憑美國不顧外界反對,執意將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的往績,又如何獲得巴勒斯坦一方的信任呢?
美國折戟敘利亞
而在2018年年末,美國又為地區局勢投下震撼彈。12月19日,美國宣布已完成打擊ISIS的任務,而美軍將「全面且迅速」撤離敘利亞。據悉,國務院人員已在命令發出後24小時撤離,剩下軍隊也將在60至100天內離境。
事實上,美國撤軍的消息並不令人意外。4月,特朗普同馬克龍進行聯合記者會時便提到:美國有意從敘利亞撤軍。9月時,一貫反對撤軍的馬蒂斯亦開口稱:當滿足包括ISIS被消滅等條件時,美國將從敘利亞撤軍。特朗普上台以來,對中東的關注僅集中於沙特及以色列兩大盟友,對敘利亞並無興趣,更缺乏完整的中東戰略。既然如此,與其冒著「伊拉克泥潭」重演的風險,不如撤出了事。
與此同時,由於土耳其一直對美國支持庫爾德武裝頗有微詞,俄羅斯亦反對美國駐軍當地。特朗普決定撤軍一方面可緩和同埃爾多安的關係,令其減少對以色列及沙特的壓力。另一方面,也為普京「做了人情」,在敘利亞軍事競爭翻盤無望的情況下,為美國在隨後的政治談判爭取話語權。
多強並立格局成型
但對整個中東而言,2018年的最大變化莫過於多極格局的形成。進入21世紀,中東矛盾總是聚焦於一對主角:無論是貫穿始終的以色列-阿拉伯矛盾;敘利亞「代理人戰爭」引出的美俄對峙;又或是沙特王儲穆罕默德上任後驟然激化的沙特-伊朗矛盾,都屬此類。不過在2018年,外界似乎見不到清晰的「二元對立」局面,中東局勢也轉向「多極混戰」。
過去一年最異軍突起的莫過於土耳其。2018年年初,埃爾多安憑藉「橄欖枝行動」,在本國工人黨武裝及敘利亞庫爾德勢力間構築了隔離帶;卡舒吉事件爆發後,埃爾多安憑藉手中掌握的大量資料,搖身一變成為「人權捍衛者」,重挫沙特在伊斯蘭國家間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土耳其還在美俄兩國游刃有餘,既從美國要回了「政變首謀」居倫,也同俄羅斯完成了石油管道鋪設。
大國離開,群雄並立,注定令中東局勢更為複雜。而在「多極格局」下,中東各國合縱連橫局面也將更加普遍,為未來創造不穩定。此番情境下,軍事上已撤出中東的美、俄兩國仍應發揮「穩定器」的作用,利於大國的政治影響力,同土耳其、敘利亞、庫爾德各方共同協商敘利亞未來政治安排。與此同時,已經收穫頗豐的埃爾多安或許該收起過去幾年投機式的外交風格,見好就收,將注意力轉移到國內日益嚴重的債務及匯率問題。
不過中東地區的長期穩定,仍需要民生建設的配合。唯有大規模重建,才能令流散各方的敘利亞難民獲得穩定就業和生活,重歸故里,從而加速重建的良性循環。這一過程,需要國際社會資金、技術乃至維和等多方面的協助,全球各國也應負擔起國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