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22日訪以色列 科技合作外還有新搞作
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將於10月22日訪問以色列。中美貿易戰爆發背景下,不少媒體都關注王岐山此次訪以,能否擴大中以貿易及推動兩國科技合作。
然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間點,王岐山此行亦有意推動「一帶一路」在以色列落地生根。
根據媒體報導,王岐山此行將持續4日,期間將出席在耶路撒冷舉行的第四屆以色列創新峰會,並在24日參加一個由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舉行的創新會議,而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也將一同出席。這也是王岐山就任副總理後第二次外訪。
上半年,美國對中興集團施加的貿易禁運,令企業運營陷入癱瘓;也令全國上下意識到自主科技產權的重要。而隨著中美關係轉差,美國更先後以「防止科技被盜」名義限制中美企業間科技交流,更嚴密監控在美任職任教的中國學者。在此背景下,中國有必要同其他科技大國加強合作。
除此之外,中以合作亦事關「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根據以色列《國土報》報道:中國上港集團營運的以色列海法新港將在2021年投入使用,其吞吐量高達每年180萬標準櫃,是以國境內最大規模的港口。與此同時,中國海灣工程亦獲得以色列第二大港口:阿什杜德港的承建合約。
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及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前者經過巴基斯坦、緬甸、海灣國家及中亞諸國,目前已取得相當進展:除了中巴及中緬經濟走廊正持續建設,中國亦同海灣國家達成合作投資意向。相比之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推進似乎不大順利。
早前,海上絲綢之路經過的斯里蘭卡,由於無法償還債務,被迫將韓班托塔港的營運權移交給中方,成為西方國家眼中「債務陷阱」的證據。
今年8月,馬來西亞新任總理訪華後,亦宣布擱置「一帶一路」在馬重點項目:東海岸連接鐵路。
在馬爾代夫,親印派候選人薩利赫(Ibrahim Mohamed Solih),擊敗親華派的現任總統亞明(Abdulla Yameen),也為兩國合作帶來不確定性。
由於陸上絲路經過敘利亞等不穩定地區,「海上絲路」作為連接歐洲大陸的替代方案,戰略意義不可取代。
早前遭遇挫折後,中國亦調整一帶一路策略:除了在欠發達國家加強投資,亦選擇同海灣國家合作,借助其財政資源及基建投資經驗,共同開發第三地項目。
另一方面,中國也有必要尋找經濟,及政治條件都較為穩定的沿線國家,為「海上絲路」建設奠定基礎。而在2015年便加入亞投行,成為創始會員國的發達國家以色列自然是上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