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棄「自由人權」承諾 Facebook為謀利自打嘴巴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朱克伯格10日和11日在美國國會的聽證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出人意料的是,一場原本針對朱克伯格的「追責會」,卻因為參議員10日的不少無知提問,反令朱克伯格「大獲全勝」,反為自己的表現博來不少好評。
然而另一方面,朱克伯格不得不承認Facebook未能做好執行政策及防範平台和信息被濫用的情況,也不免令Facebook過去多年來將自己包裝成「人權和自由主義旗手」的做法顯得虛偽。

回想2012年Facebook IPO時,朱克伯格在給潛在投資者的信中說到,「創立Facebook的初衷並非為了成立一個公司,而是為了完成一個社會使命——令世界更加開放銜接。」

6年後回望,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平台確實推動了人權,尤其是在言論自由和言論權的維度。以言論自由的國家為例,此前雖然人人皆有各抒己見的權利,但實際上公共輿論卻是由精英和掌握主流媒體的私人群體掌握。Facebook和其他社交平台令普通人觀點的傳播力度得到大規模提升,從本質上改變了公共輿論的生產和擴散方式。

朱克伯格終歸還是在聽證會上承認Facebook是一間營利為目標的商業公司(路透社)

但是,朱克伯格終歸還是在聽證會上承認Facebook是一間商業公司。其盈利的本質,註定了他必須以商業化的運行模式,靠分析用戶海量隱私信息,並為第三方公司定向投放潛在用戶,乃至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決定用戶所接收的信息,乃至造成間接的社會和政治影響。這種方式本來就與Facebook承諾的開放自由相悖。

另一方面,作為一間盈利公司,Facebook在堅持所謂「民主價值觀」和爭取更大的市場兩者間,一直也是更傾向於後者。僅以中國為例,朱克伯格近年來多次向北京當局示好,已是眾所周知之事。而在聽證會期間,朱克伯格更兩次提到中國。第一次是在被問到如何阻止「劍橋分析」事件再次發生時,朱克伯格便有提到需要提升美國公司的創新力,從而不被中國競爭者超越;第二次則是在被問到「若是在中國那種國家,是否還能在自己的學校宿舍中創辦Facebook」時,直言「中國有不少強大的互聯網企業」。

當世界進入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是否還能被保護?這本身已經成為一個問題(VCG)

突兀地提起中國,一方面自然是為了引起參議員們對中國的戰略緊張,從而緩解對方對自己和Facebook的壓力;但另一邊廂也不排除是在向中國示好。畢竟明眼人都看得出Facebook遲早希望進入中國市場,而與其說面臨的問題是來自中國的信息監控,倒不如說是Facebook不願承擔來自美國方面的指責——如果Facebook進入中國,美國政壇和社會都會指責Facebook向中國政府分享信息。畢竟,當印度政府同樣向Facebook要求提供信息之時,Facebook並沒有拒絕。

應該說,Facebook成長至今日巨無霸的規模,自然樹大招風。人們在批評其短板之時,也應當看到其所作出的正面作用,在快速增長中,Facebook也難免遇到一系列的問題,有待其進一步解決。此次事件令Facebook一直以來的自我包裝被揭露,打出其謀利的原型,這對Facebook而言,既是個教訓,也更應是一個改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