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ave a dream感動半世紀 馬丁路德金智慧糅合神學成一代演說家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縱然離世半世紀,他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的《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演說至今仍教人念念不忘。
這位社運先驅融合自己對宗教的虔誠、神學理論與及個人智慧,撰寫出一篇篇動人心弦的演說,一步步以愛和非暴力動員民眾,爭取黑人平權。
在馬丁路德金逝世50周年這天,讓我們看看這一代偉大演說家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
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於華盛頓大遊行期間,發表這篇著名演說。在這短短的17分鐘,馬丁路德金引用以色列先知阿摩司(Amos)、猶太先知以賽亞(Isaiah)與及古老的黑人精神,一句句道出自己對黑人及白人和平共處的願景。演說不只贏得全場掌聲,更成為黑人世界中家傳戶曉的一句話。
「I have a dream」固然膾炙人口,然而演說最後一句「Free at last! Free at last! Thank God Almighty, we are free at last!」(終於自由!終於自由!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於自由!)更能反映馬丁路德金牧師家庭的背景。
《經濟學人》的報道認為,馬丁路德金很可能是從擔任牧師的父親或祖父口中,聽到這段說話,也有機會是於上世紀40年代,在佐治亞州莫爾豪斯學院 (Morehouse college)這所傳統黑人大學就讀時得到啟發。
生命中最重要的多個男人
馬丁路德金自小篤信個人虔敬主義(Pietism),更說得上是他信念的基石。虔敬主義的教義是「忽略不公平的政治起源」,馬丁路德金曾在學生論文寫道:「一個人的罪行經常被過度放大,我們得承認世上諸多弊病是來自純粹的罪惡」。
不過,馬丁路德金在莫爾豪斯學院求學時,開始質疑這個想法。他後來在賓夕法尼亞州柯羅澤神學院(Crozer Theological Seminary),開始接觸美國社會福音運動之父、基督教神學家饒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的著作。
饒申布士呼籲神學不應過度離地,應透過實踐協助解決社會問題的想法,在馬丁路德金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馬丁路德金在波士頓大學深造時,更是遇到影響其一生思想的人──美國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擁護基督教現實主義的尼布爾,一生致力把基督教信仰及政治連結一起,他堅信尋求公義的基督徒有時必須要借助政治力量。這一想法可謂奠定了馬丁路德金的理想主義,與及其大型動員策略。
曾經堅信愛是無敵的馬丁路德金,於60年代目擊亞拉巴馬州伯明翰(Birmingham)教堂爆炸導致黑人女學生死亡後,塞爾馬(Selma)及蒙哥馬利(Montgomery)等地的學生帶頭示威反而遭到暴力對待,令他領悟到仁慈、非暴力不等如能帶來社會轉變。
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的演說中,提到「對抗的旋風」(the whirlwinds of revolt),還有對漸進主義鎮靜劑(the tranquilizing drug of gradualism)的鄙夷,足見其心路歷程逐漸改變。
讓這運動持續下去。讓這運動持續下去。若你飛不起來,跑吧。若你跑不起來,走吧。若你走不起來,爬吧。無論如何都要繼續前行。 Keep this movement going. Keep this movement rolling…If you can’t fly, run. If you can’t run, walk. If you can’t walk, crawl. But by all means keep moving.
天堂語言動員民眾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曾經說過,若英國首相邱吉爾動用英語鼓動民眾參戰,那馬丁路德金便是動用猶太人天堂錫安(Zion)的語句,說動大量民眾參與和平遊行,爭取應得的自由。
1968年4月3日,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Memphis)發表的言論,也許最能代表他這一生對美國的願景。這一次,馬丁路德金沒有如常引用尼布爾的語句,反而引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的故事《出埃及記》(Exodus),說出自己對美國民主的盼望:
也許我不能與你們一起,但我希望你們知道,作為一個民族,我們將會到達應許之地。 I may not get there with you. But I want you to know tonight, that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o the promised land.
翌日,馬丁路德金便在孟菲斯一間酒店的露台被暗殺,終年39歲。
馬丁路德金確實如他所說未能與民眾一同抵達應許之地,但無疑因為他的出現,讓這條荊棘滿途的道路處處開滿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