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告別ISIS 中東暗戰轉明 誰能成為新月沃土的霸主?
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極端組織ISIS走向終結,兩伊攜手宣布已完成軍事殲滅;壞消息是中東沒有因此和平,一場在幕後的暗戰現在要重返幕前。
伊拉克總理阿巴迪星期二(11月21日)宣布,收復極端組織ISIS在境內的最後一個據點拉沃鎮後,他們已在軍事上終結對方。一直在幕後提供軍事支援的伊朗,總統魯哈尼同一天亦鄭重表示,ISIS聲稱所建立的「伊斯蘭國」已經被剿滅。
這個在2013年開始肆虐的極端組織,原本取名「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所謂黎凡特,是指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一帶土地。伊拉克和黎凡特加起來,ISIS目標版圖其實接近歷史課所說的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
過去四年以來,ISIS不但南征北伐,一度勢力範圍橫跨敘利亞和伊拉克,而且他們大肆破壞文物古蹟,簡直是對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的蹂躪。現今ISIS沒落,總算讓新月沃土上的現代國家鬆一口氣。
不過這只是一次喘息,中東暗戰其實已悄悄地奏響號角。
庫爾德高調公投 伊拉克向誰靠攏?
最能夠說明這一點的,莫過於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在九月舉行的獨立公投,原因再明顯不過,就是認為ISIS已經清除得八八九九,他們要把握機會盡早爭取利益。但在這場填補ISIS勢力空缺的中東競賽之中,真正玩家是一對宿敵:伊朗和沙特阿拉伯。
以伊拉克為例,這個夾在沙特和伊朗之間的國家向來都是招攬對象。在後薩達姆年代,馬利基(Nouri al-Maliki)和阿巴迪(Haider al-Abadi)兩任總理都向伊朗靠攏。但沙特外交部長朱拜爾(Adel al-Jubeir)今年二月出訪伊拉克後,阿巴迪亦先後兩次到訪沙特首都利雅德,與國王薩勒曼(King Salman)會面。
在後ISIS年代,沙特和伊朗都在爭朋友。夾在中間的伊拉克雖然肯定不會放棄伊朗,但與伊拉克的「友情」會否向前邁進,甚至轉向一個比較中立的角色,卻是值得關注。
普京發功 敘利亞政府屹立不倒
後ISIS年代,最重要解決的是敘利亞的前路。早在ISIS崛起之前,敘利亞已經因為一場阿拉伯之春而陷入內戰,總統巴沙爾(Bashar al-Assad)得到同是什葉派的伊朗在背後撐腰,由軍備到武裝組織,供應源源不絕。但沙特亦向反對派大灑金錢,提供軍事支援,希望他們可以將這個國家由什葉派變遜尼派。
在抗擊ISIS之戰中,一個最大贏家是俄羅斯總統普京。憑藉介入戰爭,他巧妙地幫助伊朗、巴沙爾政府等穩固勢力。所以戰爭甫結束,普京即在十一月下旬接見巴沙爾,給他信心收拾內戰殘局。翌日,普京再接見伊朗總統魯哈尼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一個以俄羅斯為首的中東陣營可謂隱然成立。
換句話說,雖然沙特國王薩勒曼在十月親訪莫斯科,主動向普京招手和示好,但他們過去六年來在敘利亞的努力其實已付諸東流。對他們來說,在後ISIS年代向俄羅斯討些好處,例如是軍火及民用核能技術,或許已是當前所能做的事。
伊朗暗取黎巴嫩 沙特寧突擊一戰
相比起伊拉克和敘利亞,黎巴嫩近年或許比較少人提及。但其實當地武裝組織真主黨借抗擊ISIS之名,在過去幾年實力壯大。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中東專家Faysal Itani如此形容:「黎巴嫩政府與其組成勢力分不開,因為黎巴嫩的派系精英已經等如政府,而真主黨是當中最大勢力的。」
黎巴嫩由原本的勢力平衡到現在什葉派漸成主導,沙特眼中等如敗了一仗給伊朗。所以他們寧願突擊一戰,在11月3日邀請黎巴嫩總理哈里里(Saad Hariri)到訪利雅德,然後要求他直接宣布下台,並將罪名推到真主黨和伊朗身上。
但沙特想一下子扭轉形勢只怕不易,甚至惹來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介入。擾攘三星期之後,沙特還是要讓哈里里回到黎巴嫩。
進一步了解黎巴嫩危機:
各國歸邊 中東劃出分界線
黎巴嫩危機即使沒有令中東格局出現轉變,但最少亦暴露了一點:沙特與以色列已經打上交道。
這個交情之所以引人注意,因為以色列自戰後立國以來,與周邊阿拉伯國家向來不睦,甚至多次衝突。時至今天,沙特仍然未肯承認以色列的國家地位,兩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在桌子下,沙特和以色列在過去幾個月愈走愈近,只因共同敵人伊朗。以色列參謀總長艾森科特(Gadi Eizenkot)在十一月中接受沙特阿拉伯媒體訪問時更加明言,正在考慮與沙特阿拉伯互通軍事情報。
由想左右逢源的卡塔爾被沙特斷交,到以色列與沙特搭上線,中東格局可謂更加明顯。在後ISIS年代,中東基本上每個國家都要歸邊:沙特抑或伊朗。經過六年內戰和ISIS戰爭之後,敘利亞再一次站穩了在伊朗一方陣營,卡塔爾亦歸了那邊。中東涇渭線如何劃,餘下要看的就是黎巴嫩和伊拉克。
中東局勢必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