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悦罪昭︱對美一邊倒 屈辱外交一路狂飆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韓國6小時「戒嚴鬧劇」結束後,尹錫悅的政治生涯也開始終局倒數。

這位檢察體系出身的總統,曾在大學時期參與針對1980年光州運動血腥鎮壓的模擬審判,並以模擬檢察官身份要求判處時任總統全斗煥死刑,引發輿論譁然;就任檢察官後,尹錫悅先是在 2016年「崔順實干政醜聞」中,完成拘留朴槿惠、崔順實、李在鎔的工作,並且成功起訴三星集團副會長李在鎔,又在2017年被時任總統文在寅任命為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檢察長,並於任上完成對前國防部長金寬鎮和前總統李明博的拘留起訴。但曾經的理想青年、鐵血檢座,不僅在登上權力顛峰後臨摹全斗煥,未來還可能步上朴槿惠、李明博後塵,無疑是對歷史的殘酷諷刺。

而除卻個人崎嶇的政治前路,同樣戲劇化的還有尹錫悅的激進親美路線,不僅被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領袖李在明批為「屈辱外交」,更引發韓媒質疑是「只關注美國的向日葵外交」,正如白宮晚宴那首引來訕笑的《American Pie》。而其結果無疑也觸發了內部的政治反噬,並讓韓國喪失身處中美之間的迴旋空間。

2024年12月4日,大量韓國民眾在首爾的集會上舉著標語牌,譴責總統尹錫悅3日晚突然頒布戒嚴令(數小時後撤回),並要求他辭職。(Reuters)

激進親美一路狂飆

回顧尹錫悅與夫人在2023年的訪美訪日行程,兩人看似投入,卻被輿論批評為無原則追隨美日、只注重形式與禮賓而無領導人格局,各種失言失態,更被不少韓媒批評是「令國家蒙羞」。但即便遭到嚴厲批評,尹錫悅依舊不改姿態,這種執著或許就是其對外路線的真實寫照。

就任總統以來,尹錫悅急於強化同盟關係,特別是與美國的戰略合作,希望藉此提升韓國在印太戰略的潛在作用,包括加強對南太平洋的介入、積極推動美日韓三邊合作、不顧內部反對強行提升對日外交層級,甚至強調韓國在全球範圍內的「中樞國家」作用。

當然,這背後或許會有「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也就是對尹錫悅來說,「親美」究竟是目標還是手段?說得更直接,尹錫悅究竟是以活躍表現、戰略迎合取悅美國,讓韓國更加錨定在圍堵中國的親美陣營中,還是以取悅美國換取韓國的國家地位升級,增加在中美之間的議價籌碼?從韓國的現實地緣角色來說,或許兩重論述互為表裡,不過從結果來看,尹錫悅的對美「一邊倒」明顯打破過往諸多慣例,甚至已經超出「平衡中美」戰略框架。

美日韓領袖大衛營峰會:美國總統拜登2023年8月18日在馬里蘭州大衛營(Camp David,又譯戴維營)與韓國總統尹錫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召開三邊峰會。(Reuters)

2022年5月,韓美領導人舉行會晤,同意將美韓同盟發展為集軍事、安全、經濟、尖端技術、供應鏈和全球治理於一體的中心軸,即所謂基於兩國共同價值觀的「全球全面戰略同盟」。在這一框架內,尹錫悅政府不僅迅速恢復文在寅政府時期暫停的美韓軍演,還提升了軍演的級別和進攻性。2023年3月,美韓時隔五年再度舉行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自由護盾」;4月,美韓領導人以同盟建立70周年為契機,簽署《華盛頓宣言》,宣佈建立「核磋商小組」; 7月,美軍「肯塔基」號戰略核潛艇停靠釜山港,這是美軍戰略核潛艇1981年以來首次訪韓;10月,可攜帶核武器的美軍B-52戰略轟炸機飛越朝鮮半島上空,並首次在韓國境內空軍基地著陸。

而在強化美韓同盟為基礎上,韓日關係也連帶升級。尹錫悅政府上台後,兩國關係迅速解凍,並在美日韓三國互動機制下,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2022年5月,三國先後舉行了朝核問題首席代表會議、副部長級會議、三國外長會議以及首腦峰會,韓日兩國也恢復停滯已久的穿梭外交;2023年8月,美日韓在美國大衛營舉行領導人峰會,實現高層互動機制化和常態化,並且確認三國每年至少召開一次領導人會議,輪流舉辦外長、防長、財長以及國家安全顧問會議,且實施軍隊共同演訓;10月,三國在朝鮮半島南部首次舉行聯合空中演習;12月,美日韓宣布啟動「朝鮮導彈預警資訊即時共用體系」。

接著尹錫悅又把目標瞄準北約。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北約影響力再度復甦,在美國牽線下,韓國於同年5月跨區加入北約合作網路防禦卓越中心,成為首個加入該機構的亞洲國家,並參與該中心的「鎖盾」網路安全演習;同年6月尹錫悅更受邀參加北約峰會,成為第一位參加該峰會的韓國領導人。

韓國總統尹錫悅出席2023年7月12日在立陶宛維爾紐斯舉行的北約領導人峰會期間的北大西洋理事會會議。(Reuters)

對外失衡終招反噬

平心而論,以上種種確實都讓美韓同盟、甚至是韓日關係升級不少,也加重了韓國在印太戰略的角色分量。問題是,這些獲益背後不是毫無代價。

首先就是美日韓同盟看似成軍,強硬升級的韓日互動卻正在腐蝕尹錫悅的民意基礎。眾所周知,歷史問題都是韓日兩國深化安全合作的障礙,但尹錫悅政府為緩和韓日關係、重塑韓美日三邊合作,不惜以民族情感和國家利益為代價,換取改善對日關係,結果當然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例如在2023年紀念韓國獨立運動的「三一節」講話中,尹錫悅不僅未提韓日歷史問題,更稱日本已從過去「軍國主義侵略者」轉為「攜手合作的夥伴」,引發媒體與在野黨排山倒海的批評。

此外,美韓同盟與美日同盟在戰略目標上始終存在「溫差」。相對來說,美日同盟更關注區域安全,主要針對「中國威脅」,但美韓同盟更關注半島安全。儘管雙方在朝核問題存在交集,韓日之間還是缺乏無懈可擊的結盟理由。這種沒有牢固政治、軍事和民意基礎的強硬升溫,合作往往只能流於表面。

2023年8月26日,市民手舉標語在韓國釜山火車站廣場前參加集會,要求尹錫悅政府採取措施阻止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新華社)

接著當然就是損及中韓關係。在激進親美的戰略主軸下,尹錫悅政府廢棄了與中方的長期共識,在台海問題上不斷升級立場,從「希望和平」到「不希望戰爭」再到「可能介入」,種種表現不斷突破過往論述,姿態也更加明目張膽,從與美國在聯合聲明中共提台海「不得改變現狀」,再到直接向中國官方提出「不得武力改變或非和平手段解決」,對美討好的用意不言而喻。

當然,尹錫悅政府也多次表示,希望在相互尊重和互惠的基礎上,與中國建立更加成熟與健康的雙邊關係,但這明顯與其「親美遏華」的實際行動不符。歸根結柢,中韓雖在經貿與人員交流、朝鮮半島和平穩定上存在合作空間,但尹錫悅政府堅持的「價值觀外交」、「美韓同盟至上」原則,與中國的各方關切存在牴觸。

在戰略層面,尹錫悅政府推動美韓同盟升級轉型,深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同時強化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並引入北約介入東北亞地區安全事務;在經濟層面,尹錫悅政府雖提出「安美經世」(安保與美國合作、經濟與世界合作)口號,卻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晶片四方聯盟」等牽制中國經濟發展的機制,2023年韓國對華出口更是減少19.9%,被視作中韓關係「壓艙石」的經貿關係再受波及,雖然韓方稱這一舉措並非針對和排斥中國,但這種行為無疑會讓中韓關係的未來蒙上陰影;在政治層面,尹錫悅政府在台海、南海問題上發表一系列不當言論,不僅不顧中方核心關切,更是嚴重觸碰中韓關係紅線。

整體來說,不論是對日的彆扭升級、還是對華的持續疏離,都是尹錫悅政府激進親美的一環。只是這種作法雖換到一些表面好處,甚至可能是尹錫悅中期挽救低迷支持的有意為之,整體結果卻還是差強人意,尤其是在以外交收穫掩蓋內政失敗上。

2023年11月21日,英國倫敦,圖為韓國總統尹錫悅與第一夫人金建希訪問英國,英王查理斯三世與卡米拉王后陪同他們遊覽白金漢宮。(Reuters)

在經濟層面,尹錫悅政府打破過去「保守勢力擅長經濟」的定式思維,經濟政績毫無建樹;在權鬥層面,尹錫悅對在野黨主席李在明的追殺失敗,更導致在野勢力的嚴厲反撲,展開了諸如人事任命、動議對第一夫人進行特檢的全力反擊,「屈辱外交」的抨擊當然也是產物之一。

整體來說,在經濟未見起色、朝野對峙嚴重的氛圍下,尹錫悅的激進親美起初或許只是戰略選擇,中期之後卻愈發呈現吸毒上癮的病態,並在挽救低迷支持無果的情況下,走向飲鴆止渴的悲慘終局,就像12月3日孤注一擲的戒嚴鬧劇。

從這個角度來看,尹錫悅的對外與對內思維,其實都有某種一以慣之的節外生枝、弄巧成拙:在對外戰略上,韓國與日本不同,本在中美之間更有迴旋餘地,也相對不用陷入陣營化的「新冷戰」泥淖,尹錫悅卻偏偏一意孤行,結果諂媚美日成色不知幾何,得罪北京、「屈辱外交」的罵名倒是板上釘釘;在對內權鬥上,即便尹錫悅支持度低迷、有被彈劾風險,卻也還是勝過發動戒嚴、急速催命:一旦軍隊違法強勢控制國會造成戒嚴既成事實,美國與國際必然不會承認;如果軍隊遵循法律拒絕強硬執行,決定戒嚴的相關方都會受到追究,不論是哪種結局,尹錫悅都首當其衝。

當然從眼下局面來看,由於各方彈劾、罷免呼聲高漲,尹錫悅短期之內都無暇顧及對外經營,激進親美路線暫告停歇。至於未來是否還有復甦機會,取決於尹錫悅政權能撐多久,以及下任總統要在多大程度上既成尹錫悅的對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