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當選 中歐貿易爭端有反轉機會?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加徵關稅終裁生效,原以為中歐貿易爭端就此拉開序幕,甚至也在等待看中方將會如何反制。但不但沒有等來中方的「報復」,反而是中歐雙方再接再厲的談判,加之,如今特朗普(Donald Trump, 又譯川普)重登美國總統大位,恐怕中歐貿易爭端大有反轉機會。
第一個維度,歐盟意見不統一,談判過程足可見猶豫。
2024年11月7日中國商務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歐方技術團隊已於11月2日抵京。目前,雙方正在按照「務實、平衡」的原則,密集就價格承諾方案具體內容進行磋商。之前在10月25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歐盟貿易負責人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視頻會談,雙方重申了通過對話解決分歧的政治意願,明確了繼續將價格承諾作為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的解決途徑。
10月29日,雖然歐方公布終裁結果,但同時表示將繼續與中方就價格承諾進行磋商。從今年6月中歐雙方磋商機制確立以來,雙方進行了持續的磋商談判,也並未因最終裁決而終止。
事實上,在歐盟針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這件事上,歐盟27個成員國並不是一條心,有的與中國保持密切的經貿往來,不願意自己的利益因為中歐經貿爭端受損;有些則是在刻意迎合「去風險化」的政治正確。10月初,歐盟針對是否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的最終投票中,歐盟成員國以10票贊成、5票反對、12票棄權,就可以看到分歧之大。
不得不說,歐盟國家是擔心的,中方如果陣的對歐盟敏感經濟領域發起反制措施,甚至影響到對歐投資計劃,歐盟的關稅政策就真的是弄巧成拙了——本來想通過加徵關稅,倒逼中國企業在歐洲進行投資,再不濟也能保住自家的電動車市場。結果關稅方案落地了,但中國對歐投資這扇大門被關上了。那就是「狼真的來了」。
第二個維度,特朗普上台,歐洲承受不起「腹背夾擊」。
特朗普擊敗賀錦麗(Kamala Harris,又譯哈里斯)贏得下一任總統任期。這對歐洲來說,是一個太壞的消息!對於歐洲來說,雖然並沒有在拜登這4年間修復雙方撕裂的關係,也對拜登政府不是那麼滿意,可畢竟最怕的還是特朗普。一怕特朗普真的停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歐洲自己是無法面對烏克蘭戰爭局勢演變的,二是怕特朗普上台後再一次挑起全球性貿易戰,這會讓歐洲經濟雪上加霜,三是特朗普現象很可能強力助推歐洲的極右勢力崛起。
特朗普已經揚言要對所有中國進口徵收高至60%的關稅、對其他所有美國進口徵收10%到20%的關稅、對所有汽車進口則徵收100%關稅。且,已經盯上了美國對歐盟貿易逆差局面,並稱歐盟是「迷你版中國」。
特朗普對歐盟「下手」看來是無可避免的事情。那麼,對歐盟來說,真的要開啟兩個貿易戰場嗎?同時和兩個最大貿易伙伴撕破臉皮,代價太大了。而特朗普那邊更加不好談。事實上,一直歐盟與中國繼續就關稅問題的技術性磋商談判,就是想拖到美國大選後再做出要不要取消「關稅」的最後決定。
第三個維度,歐洲車企面臨千億巨額罰款。
離2025年還有2個月,歐洲車企將面臨千億的鉅額罰款。雷諾集團首席執行官盧卡·德·梅奧9月接受採訪時表示,隨着電動汽車銷售的放緩,歐洲汽車製造商如果不能實現歐盟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可能會被處以高達150億歐元的罰金。
據歐盟規定,到2025年,汽車製造商應銷售平均排放量為93.6 克/公里或更低的汽車。如果汽車製造商未能達到這一2017年制定的法定目標,則可能需要為每輛汽車每克二氧化碳支付95歐元的罰款。雷諾只是面臨罰款的企業之一,大多數車企都未達到歐盟設定的這一標準。
在歐洲主要汽車集團中,只有吉利和特斯拉(Tesla)已經達到2025年的目標。Tesla實現目標毫無壓力,因為它只銷售零排放的純電汽車。而吉利則得益於其旗下品牌沃爾沃(Volvo),沃爾沃的純電車型銷量很高。混動車型銷量高的車企比較接近2025目標,比如豐田和現代。
離目標差距最大的是福特(Ford)和大眾集團(Volkswagen,又稱福士)。為了找尋出路,不少歐洲車企採用與其他品牌聯合排放的策略,減少或規避罰款。大多數企業會傾向於和電動汽車銷量高的公司合作,例如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和本田(Honda)與Tesla聯合,大眾與上汽聯合。但歐盟開始懲罰性關稅,這一棒子也打到自家車企車上。原本,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就遭多家車企反對,加之罰款壓迫,車企會進一步給政界施加壓力。畢竟好不好受,他們最清楚。
綜合來看,本來就是邊「打」邊談,而最大政治變量——特朗普已經發生,加之有切身之痛的車企,且,中國確實打開開放之門,一路也表現出很有誠意的談判,想解決問題,如此看,中歐貿易爭端還是大有反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