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美國要付出什麼代價?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繼傳呼機、對講機爆炸後,以色列又在9月20日對黎巴嫩發動空襲,成功擊殺真主黨幾名高級指揮官,包括一直以來的重要目標易卜拉欣·阿基爾(Ibrahim Aqil)。顯然,損失通訊設備還是讓真主黨付出了一定代價,包括成員所在地的暴露。

而雙方攻勢的升溫,也似乎召喚著下一場以黎戰爭到來:9月21日、22日,以色列持續空襲黎巴嫩,真主黨也對以色列祭出火箭打擊,而以方的持續空襲已導致黎巴嫩近500人喪命。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 )表示,以軍的邊境行動將會持續,直至該國公民能重返家園。真主黨副主席卡西姆(Sheikh Naim Qassem)則稱,雙方已進入對立新階段,接下來將是一場無限期的清算之戰。衝突看上去一觸即發,戰爭也似乎來到爆發邊緣。

從當下局面來看,如果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發動大規模進攻,以色列國防軍將擁有2006年戰爭所沒有新優勢,卻也將面臨新挑戰。

優勢在於,經過將近一年的加沙戰爭,以軍的戰鬥經驗更加豐富,也更有能力進行複雜的機動行動,或也正因如此,以色列國防軍第98師已從加沙抽調到以黎邊境,為可能到來的軍事行動做準備。但挑戰在於,真主黨的實力也比2006年茁壯不少,尤其是經歷敘利亞內戰的歷練,真主黨的作戰經驗同樣豐富,且以色列一旦入侵黎巴嫩,伊拉克、敘利亞、也門的「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板塊想必不會袖手旁觀,而是會在伊朗協調下,對以色列與美軍基地祭出更強大的打擊與干擾。

整體來說,以黎衝突牽涉了複雜的區域情勢,不僅伊朗糾纏其中,就連美國也無法獨善其身,拜登(Joe Biden)已在9月23日表示,「美國會竭盡所能阻止中東戰爭情勢升級」。顯然,華盛頓作為以色列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盟友,面對新一場黎巴嫩戰爭的山雨欲來,一個關鍵問題已然浮現:如果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美國是否應該支持?

2024年9月23日,黎巴嫩南部城市泰爾(Tyre),以色列向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目標發動新一輪空襲後,當地濃煙滾滾。(Reuters)

美國能得到什麼

首先分析美國選擇支持的戰略獲益。

在地緣政治層面,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將對中東地區的權力結構產生擾動。黎巴嫩曾是以色列與其他阿拉伯國家、敵對勢力的重要緩衝區,如今則是伊朗「抵抗軸心」的重要板塊。如果以色列成功入侵並佔領黎南部分領土,不僅能夠削弱真主黨勢力,更能打擊伊朗的戰略布局,而這無疑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一直以來,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布局,就包括保持以色列的軍事優勢,以制衡伊朗的影響力,連帶壓制哈馬斯、真主黨等「伊朗附庸」,讓美國得以撤離中東、聚焦印太。

在經濟層面,美國與以色列的密切合作其實也具備潛在的經濟好處,因為以色列在科技和軍事裝備方面的創新能力,可以為美國的軍工複合體帶來更多的獲益。而加沙戰爭進行同時,如果又爆發規模可能更大的以黎戰爭,無疑能為美以軍工複合體催發更多合作機會與需求。此外,如果以色列真能安定北境、解決真主黨威脅,打造安全的發展環境,將有機會吸引更多外資流入、助力本國科技產業發展,這同樣符合作為盟友的美國的長期經濟利益。

在軍事層面,支持以色列的行動可以鞏固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存在。這種軍事合作不僅可以增強雙方的軍事能力,還可以向潛在敵對國家與勢力發出強烈信號,表明美國不會對盟友的安全置之不理。這一點在面對伊朗威脅時尤為重要。

圖為2024年9月22日,黎巴嫩貝魯特,真主黨副主席卡西姆(Sheikh Naim Qassem)出席日行動指揮官Ibrahim Aqil的葬禮。(Reuters)

在政治層面,「支持以色列」在美國政治扮演重要角色。諸如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等遊說團體,對於民主黨、共和黨皆有影響力;許多美國選民,尤其是猶太社區和基督教福音派,更是強烈支持以色列的「反恐」敘事,即便加沙戰爭引發全球譴責,其依舊不改立場。

今年又逢美國總統大選,拜登政府即便害怕失去部分民主黨選民,所以積極推動停火談判,卻始終不敢逾越「支持以色列」的紅線,因此不僅沒有制裁以色列,還加大了軍援額度。從這個脈絡來看,如果美國政府在以黎戰爭中繼續支持以色列,還是有助鞏固自己的政治基礎。

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入侵行動都伴隨著風險和不確定性。理論上來說,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情境可能為美國帶來多重戰略好處,包括地緣政治、經濟、軍事與內政等諸多層面。但這些「好處」有一個前提,就是戰事速戰速決、沒有失控甚至墮入持久戰泥淖,且中東其他國家也毫無反應。

圖為2024年9月23日,黎巴嫩貝魯特南部近郊疑遭以軍空襲,救援人員趕往現場。(Reuters)

美國可能要付出的代價

但如果現實超出這些前提,美國就必然會有戰略損失。

在地緣政治層面,以色列的入侵可能引發更為劇烈的地區動盪。雖然真主黨受伊朗支持,但黎巴嫩畢竟還是一個阿拉伯國家,以色列興戰可能導致阿拉伯國家團結起來,疏遠與以色列的關係,導致以色列重回孤立困境,即便過往阿拉伯聯軍場景很難再現,阿拉伯國家的聯合疏遠還是意味著,以色列過去數十年的外交努力大幅倒退。而美國在此過程中,將面臨「以色列同謀」、「屠殺幫兇」的指責,進而影響其與阿拉伯世界的外交關係,削弱其在中東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在經濟層面,以色列的入侵行動可能導致中東局勢不穩,影響石油供應鏈,進而沖擊全球市場,例如伊朗可能讓胡塞武裝加大襲擊油輪、干擾紅海水道。對美國來說,油價的波動可能影響其經濟增長,進而對國內經濟產生不利影響。此外,中東安全局勢的不穩,也可能增加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開支,進一步消耗國內資源。

在軍事層面,一旦黎巴嫩戰爭最終導致伊朗、以色列交火,美國可能會被迫涉入一場長期衝突,最後面臨是否派兵協助的政治壓力。而美國的軍事介入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國內外的壓力,尤其是在經歷過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後,美國民眾對外部軍事行動的支持度已經減少。這樣的軍事介入將消耗資源,並可能導致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受到損害。

圖為2024年9月22日,在黎巴嫩貝魯特,真主黨為日前喪生的行動指揮官Ibrahim Aqil舉行葬禮,大批民眾參加。(Reuters)

在政治層面,即便「支持以色列」是美國既定國策,支持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還是可能在美國內部引發爭議,白宮對以色列的支持也可能加劇世代對立與政治極化。且任何入侵行動都可能引發國際社會譴責,特別是來自歐洲和其他地區的民間批評。美國支持以色列的行為還將被視為對國際法的踐踏,進一步影響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道德地位。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外交政策可能會受到質疑,並對其全球影響力造成損害。

總體而言,如果美國支持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打擊真主黨,將有機會削弱伊朗「抵抗軸心」、彰顯自己在中東的存在感、取悅支持以色列的選民,卻也可能引發地區衝突升級,並讓自己的輿論形象更加負面,同時擾亂撤出中東、聚焦印太的整體戰略。

或許正因如此,白宮目前的外顯立場相當不樂見以黎戰爭爆發。只是從過往的歷史慣性來看,美國不一定能勸阻以色列,且如果以色列真的動手,美國恐怕也只能被綁上戰車,付出必須付出的代價,即便這會令人痛徹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