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風險高選擇少 特朗普對付朝鮮 打又死唔打又死

撰文:黃家欣
出版:更新:

朝鮮成功試射洲際彈道導彈,令朝鮮半島局勢如箭在弦。朝鮮對美國威脅大幅提升,美國的回應及行動成為全球焦點。專家拆解現時局勢,列舉美國總統特朗普應對朝鮮的可能策略,發現他們的選擇其實不多,不外乎是主動出擊或是「退一步海濶天空」。
然而無論美國最後揀選哪個選擇,均有不同程度的流弊,可說是「打又死,唔打又死」,朝鮮現下困局甚難排解,稍有差池隨時釀成災難。

朝鮮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威脅美國本土安全。(路透社)

選擇1. 先發制人:全力攻打朝鮮

美國The Atlantic記者鮑登(Mark Bowden)專訪美國白宮、國防部委員、軍方等前官員,及其他國防專家,分析美國四大應對朝鮮策略。當中包括「預防性策略」,即派出美軍先發制人破壞朝鮮的大殺傷力武器及軍隊,接管領導權。鮑登指,美國及韓國火力全開攻擊朝鮮,有絕對勝算,可望終止兩韓及美朝之間多年的敵對局面,甚至為特朗普贏得好名聲,而且戰爭不在美國本土進行,對於特朗普來說是「可接受的損失」。
 
這策略大前題是攻擊必須夠迅速及夠果斷,令朝鮮方面沒有足夠時間反應,就被一舉殲滅,但鮑登認為這只是幻想。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年代的東亞國防前副助理秘書長Abe Demark說:「當你在討論核問題及潛在核攻擊,有1%機會失敗,就會釀成災難性的昂貴代價。」

缺點:或引發不可收拾的核災難

分析預期,攻擊朝鮮預計會在數小時便可帶來數百萬人死亡,若使用毒氣或其他生化武器,死傷人數更為慘重。美國對伊拉克開戰後得到教訓,滿目瘡痍的朝鮮令美國對此策略卻步;鮑登指,相信屆時美國會懷念金正恩。

朝鮮在美國國慶日前發射洲際彈道導彈「贈慶」。(路透社)

選擇2. 拖延戰略:打到沒空發展核武  

另一個策略是,利用海軍及陸軍,甚至特種部隊,向朝鮮進行持續有限度的常規軍事攻擊。這種攻擊論火力遠不及第一項選擇高,但足以破壞朝鮮的軍事實力,目的是讓金正恩仍然掌權的同時,令他忙於應戰而無暇繼續研發核武,藉此牽制朝鮮。

鮑登指,這種策略最終會變成朝鮮專家Sydney A. Seiler稱之為「挑釁周期」的升級版。朝鮮2006年首次核試後,引發開戰危機,之後2007年又讓步重返談判桌,美國方面同意放寬朝鮮在澳門滙業銀行的資金;這個情況循環發生,就是所謂的「挑釁周期」。奧巴馬時代曾採取「策略性沉默」,意圖突破這個周期,結果卻被保守派及特朗普等批評為失敗。

缺點:打不到美國 卻連累韓國

這種策略的危機,就是金正恩政權有時間去思考反擊的方式,儘管鞭長不及干預美國,仍可以攻擊韓國,最終引發兩韓重啟戰事。

美國總統特朗普應對朝鮮問題上可選擇的方案不多,而且全部都有重大缺陷。(路透社)

選擇3. 刺殺金正恩:讓溫和派上台

鮑登提出第三種方式,就是刺殺金正恩及他的心腹,讓較溫和及開放的政權上台。

缺點:難保適當人選上台 風險甚高

不過,這種策略是猶如賭局,當中變數實在太多。

選擇4. 消極接受朝鮮擁核武 

至於第四種方式,則是最消極的──接受金正恩政權繼續持有核武。鮑登提出,美國現時面對的威脅遠低於冷戰時期,因此放棄強硬手段,利用獎勵方式鼓勵朝鮮暫停發展核武,成為其中一個可行方案。

缺點:「世界警察」顏面何存

美國向來以「世界警察」自居,即使如前總統奧巴馬那樣「君子動口不動手」,對朝鮮擁有核武方面一直態度強硬,若一改立場消極接受,實在顏面難存。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以掌有核武作為談判籌碼。(視覺中國)

選擇5. 加強制裁:暗中破壞朝鮮導彈發射

較完全接受稍為主動的,還有制裁。《紐約時報》記者David E. Sanger分析,特朗普可選擇加強制裁,同時加強美國在朝鮮半島周圍海軍力量的部署,並增強美國破壞導彈發射的秘密網絡。

缺點:已證明作用不大

事實擺在眼前,如果這個策有效,朝鮮也不能夠在日前成功試射洲際彈道導彈。

細數之下,特朗普枱面上的選擇不多,而且均有重大缺點。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專家Anthony Ruggiero指:「不幸地,特朗普除了向中國及朝鮮加強經濟施壓,沒有其他選擇......美國浪費了十年時間在注定失敗的談判,以及一開始便失敗的『策略性沉默』上。」

在看似絕境時,特朗普繼續透過Twitter向各方表達不滿,他批評中國與朝鮮貿易在首季增加近四成之餘,不忘自我安慰:「即使如此,中國仍有很多方面要跟我們合作,我們會努力嘗試。」接下來便要考驗這位商人總統,能否從朝鮮困局中突破思考框框,想出一套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解除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