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士|每一刻意識之間都存在過渡 當中有着神秘的連續性

撰文:釋仁
出版:更新:

喬伊斯、普魯斯特、福克納等人,他們之間有甚麼共通點呢?他們既都是著名的文學家,但更準確而言,他們是被公認的意識流文學代表。他們的作品往往被冠以「意識流」文學,但由於他們的作品實在看得人暈頭轉向,以致更多人一看到「意識流」三個字,就打退堂鼓,紛紛退避三舍。事實上,不只是文學家,就連心理學和哲學家也熱衷於探討「意識流」。

喬伊斯︰尤利西斯的意識流諷刺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出生在1842年的今天。應該有不少人知道他的大名,因為他是「美國官方哲學」──實用主義──其中一位創始人。不過事實上,美國並沒有正式宣佈自己國家擁有甚麼官方哲學,只是多數人認為美國人重視實用,甚至可以說帶有一些不太講究抽象價值、只問實際效果性格,因此如此標籤他們而已。有趣的是,詹姆士是另一位實用主義創始人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同代人,他們兩個都是實用主義的奠基者。

詹姆士︰有用的就是真理 - EP85

儘管詹姆士在哲學領域建立了實用主義,但他的第一項學術成就其實是在心理學領域取得的。他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一直被公認為美國心理學界的權威性著作。而且他的哲學思想,其實更多是得益於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詹姆士於1864年進入哈佛大學,並於1869年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他一生都受抑鬱症纏擾,要靠閱讀聖經維持意志力;他的宗教觀也頗為有趣,他指出,如果一種宗教能夠在生活中對你產生幫助,你就有權利將這宗教補充到你的人生去。

詹姆士《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意識有如一條河流

在詹姆士的《心理學原理》尚未誕生時,心理學其實仍未算是一科成熟的學科,而且,在當時的哲學和心理學界流行一種以英國經驗主義為主的「心素論」的思潮。這種觀點認為,人們的心靈最先感知到眾多不同簡單要素,例如從視覺、聽覺得到的質料,然後心靈再把它們進行組裝,構造出更高級次的心靈狀態,情況就好像人們以木頭、磚瓦建房子一樣。事實上,這種觀點是一種原子論,原子即最小的、不可再被分割的單位,而心靈就由這些基本的心理堆疊而成。

詹姆士在書中指出,這種觀點是成問題的,因為它並不是對於心靈感知的直接的、前反思的描述。他指出我們應該由一些讀者直接知道的東西,即他整個具體的心靈狀態開始出發,老老實實描述人的心靈是甚麼。詹姆士的意思是,心理學有權在一開始就設定的唯一事物,只能是思維事實本身,這個思維事實本身,必須被人們抓住被加以分析。詹姆士認為,那些人認為心靈只是不同心理原子的堆疊,並不是如實地描述即時的思維,而是事後由於反思,把完整的思維加以肢解而出現的結果。

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中的「普魯斯特瞬間」

在詹姆士看來,意識本身是一個整體,當人們在進行內省時,會發覺「某種意識在進行」、「心靈狀態彼此相連」,沒有任何中斷和間斷,詹姆士就曾很生動地以河流比喻意識這種狀態。

有人會問,意識怎會是綿延、不間斷的呢?例如我們在一個寧靜的環境獨處,突然之間聽到一下雷聲,就會明顯感受到意識的突然中斷。詹姆士可以這樣回應,人們對於雷聲會感到驚訝,但他之所以有驚訝這種感受,是因為考慮到他上一刻擁有寧靜的感受,而和這一刻的雷聲產生一種強烈的對比。簡而言之,我們聽到的不是簡單的雷聲,而是雷聲打斷上一刻的寧靜,這個強烈的對比引起的感受。

柏格森:「創化論」生命哲學與綿延的連續時間

不斷過渡的感受原是整體

不過詹姆士也承認,人們在日常的感知活動中,很難感知到上一刻的意識狀態和下一刻意識狀態之間的微細延續和過渡,但他堅持意識就有如河流一樣從不間斷,就像詩句中所描述「抽刀斷水水更流」。在詹姆士的理論之中,傳統的心理學和哲學就是過度反思的受害者,因為反思把原為一整體的自然、甚至人自身的內部原為一整體的意識都拆成一塊塊,而忽略了它們的有機整體和過渡部分。詹姆士認為,如果意識之間存在過渡,人們就應該嘗試去感受一下關於「和」、「如果」、「但是」這些過渡的心理狀態,感受它們的神秘連續性。

詹姆士可以說是在心理學領域取得非常大的突破。據說早在1891年,《心理學原理》問世後不久,現象學大師胡塞爾(Edmund Husserl)就讀了這部著作。以後現象學亦以研究人的意識及其意識方式聞名於世,在上世紀形成一股風行於各地的顯學。

胡塞爾:立起現象學的旗幟——回到事物本身!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