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創化論」生命哲學與綿延的連續時間
今日的壽星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雖然是哲學家,但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當我們討論「生命哲學」(philosophy of life,或更常使用德語詞 Lebensphilosophie),常提到尼采、叔本華與齊克果的反理性主義傾向的思想,今天要介紹的柏格森順著這條進路,是最重要的生命哲學家之一。
什麼是生命哲學?
人們習慣將柏格森的哲學稱為生命哲學。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我們碰到一大堆「XX 的哲學」,那這個生命哲學到底又是什麼呢?生命哲學指的是哲學家們試圖歸納出來的一種生命定律,將人類、生物⋯⋯等等宇宙所有的發展組織而提出的哲學見解,像是叔本華的生存意志論(宇宙本質是生存的欲望)、尼采的「權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達爾文的生物演化論都普遍被視為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這哲學分支源於十九世紀,一眾生命哲學家認為哲學將物質與精神分割並不適合,哲學的研究對象不應該單純只在兩者取其一,而應該是兩者整合而觀的「生命」。生命哲學的研究對象也不應該僅僅是人,而要包括世界的所有東西:山、海、地、空氣等,更要包含歷史及社會層面的分析。生命哲學不再將生命、世界視為不動的靜止物,而應該視為一個會創造、發展的過程。
創化論的提出
柏格森的「創化論」為生命哲學奠定了一個較成熟的解釋。在他的代表作《創造演化論》(Creative Evolution)中,他將實證科學與形而上學連結起來,以論述一套科學與哲學能互相共融的世界觀。柏格森雖生於達爾文主義盛行的時代,但柏格森對此說抱有懷疑。他認為事物皆向前進這點是確定的,但這背後正有著一股「生命衝力」(elan vital,或可說是上帝)推進著宇宙前進﹐而西方傳統的形上學就一直(以各種概念或命名)想找出這股動力所在。他比喻傳統的理性哲學為一部照相機:理智(intellect)做的只是將世界的動態一張一張定格地拍下來,然後就像電影一樣快速放映。然而這種把握世界的方式,實質上是不完整的。
所以他提出一種能把握「真實」的方法,就是「直覺方法」(intuition)。直覺是柏格森重要的哲學方法,不如傳統自然方法,它處理的是異質性、難以量度的事物。他認為這個方法體驗在人的心理與時間之中,而不在空間。
空間化的時間 VS 連續時間/綿延
空間能用尺子量度,而時間不能。柏格森認為時間實然並非我們今日所理解那種「一秒」、「一分鐘」這種斷裂的、空間式的量度單位。真正的時間不能量度,人能自己感覺到的一種連續性,而「直覺」就存在於這種連續性之中。柏格森稱這種連續性為綿延(法:durée/英:duration)。
簡單而言,我們所感受到的「時鐘上的五分鐘」,跟「過山車上經歷的五分鐘」或「在下課前經歷的五分鐘」是不同的。前者我們注意的是時鐘上的分割點,「滴達、滴達」的分秒是客觀上可量度的、是由一點一點構成的假像;但後者「過山車上經歷的五分鐘」讓我們覺得過得很快,「在下課前經歷的五分鐘」又讓我們覺得過得很慢。這些才是是主觀的、意識上的連續,而他所言的直覺就存在於這種連續的意識之中,人們在生活體驗之中實然是以這種方式,而不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來理解世界。
對柏格森「綿延」與「直覺」的更深入討論——「直覺」的哲學:直覺是一種正當的認識方法嗎?
延伸閱讀柏格森的影響——
生命哲學除了柏格森之外,還有神父德日進。哲學學者黃大德的文章概述了生命哲學的演變,以及針對德日進的哲學作分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
_________________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