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新的一年開始 現今世界通用的「西曆」之由來
新年新氣象,今天是一月一日,又稱「元旦」。今天按理說是公眾假期,也許大家可以好好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待新一年大展拳腳。不過話說回來,今天是元旦,但正如哲學家黑格爾(G. W. F. Hegel)所言「熟知非真知」,大家可能對元旦這個節日的起源、演變和定制可能尚不了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過去,重構元旦的歷史吧。
記黑格爾誕辰250週年:關於他的時代、生平與哲學概念的9個知識
短短「元旦」兩個字,其實已經內蘊相當深刻的含義,「元」在漢語中有「開始、第一」的意思。在《周易》這部人稱奇書之中,一共載有六十四個卦,第一個卦為「乾」卦,在它的卦辭中就有「元亨利貞」的界說,「元」就作「始」解。而「旦」意思是太陽日出、早晨。從這個字的形象來看,下面的「一」看似是海面、地面;「日」就是太陽,兩字合一就描繪了太陽從地面或海面升高的情境,相當繪聲繪影地說明了一日之始的景象。因此,所謂「元旦」意思是新一年的開始。
元旦對於西方人而言,可能並不陌生,因為他們長期使用公曆(即格列高曆、基督曆),但對於生長在漢族文化圈的我們,習慣公曆和農曆並行不悖,儘管現代華人現已較少關注農曆。說到這裡,可能我們會感到暈頭轉向,因為如果說元旦指新一年的開始,基於我們公曆和農曆並行,我們豈不是有兩個元旦?其實習慣上我們會把公曆的一月一日稱作元旦,而把農曆的正月初一稱作春節,原因是這段時間剛好是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所以華人會以春節稱之。
西方的元旦
元旦本身是西方文明的一大發明。其實早在古埃及時,古埃及人選擇定居於尼羅河的兩岸,慢慢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農耕文化。正因為依賴農業維生,他們特別受惠於由尼羅河氾濫帶來肥沃的「黑土」,所以他們亟需把握尼羅河氾濫的規則。他們發現當天狼星和太陽一起東升時,尼羅河便會開始氾濫,而每次氾濫距離下次的氾濫相差365日,於是他們便把這一天稱作元旦。
後來古埃及不幸先後成為希臘與羅馬的領地,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推廣一套新的曆法,這套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一年設十二個月,每四年有一個閏年,稱作儒略曆(Julian calendar)。可惜的是,這套曆法隨住日子的推移,積累的誤差愈來愈大。1582年3月1日,羅馬大公教會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在儒略曆的基礎上,修改出一套新的曆法,每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而這套曆法就是現在廣為人使用的「公曆」、「西曆」,為了紀念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所以人們有時又稱之作「格列高利曆」(Calendarium Gregorianum)。
中國的元旦
中國採用公曆,其實始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的建立。這一天,孫中山在南京宣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自任中華民國暫時大總統。他在這一天發表了一有名的《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人們能夠在宣言書的最尾處見到「大中華民國元年元旦」。這是首次在政府的公告文書中採用了西方的「元旦」節日。不過孫中山並沒有用公曆而廢農曆,他隨即下令「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由此,華人便農曆和公曆並行不悖,習慣稱公曆的一月一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_________________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