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日本現代化進程與「哲學」譯名的誕生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今天是明治天皇的生日,讓我們來上一節短短的歷史課,了解一下「明治」時期的日本。「明治」是明治天皇——睦仁的年號,他是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皇帝,在位於1868年10月23日至1912年7月30日期間,稱「明治時期」。

1873年,明治天皇大元帥服全身像(Wikimedia Commons)

明治之前

在明治時期之前,日本處於漫長「幕府時期」。所謂「幕府」指的是軍人執政,將軍出征時,辦公府設於帳幕之下,故稱「幕府」。日本一共經歷了三個幕府軍政時代,歷時682年,最後一個政權是由德川家康開創的「江戶幕府」,又稱「江戶時代」或「德川時代」。

美國海軍准將馬修.培理(Matthew Calbraith Perry)(Wikimedia Commons)

幕府末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修.培理(Matthew Calbraith Perry)的黑船來到日本,迫使日本開國,並簽下不平等條約。睦仁於1866年15歲繼位,在西方入侵、民怨四起情況之下,1867年,德川將軍把政權交還大和皇室,史稱「大政奉還」。天皇頒布《王政復古令》,廢除幕府,睦仁改年號為「明治」。

邨田丹陵《大政奉還圖》(Wikimedia Commons)

「明治維新」

雖然「明治維新」取名自「明治」,但大多歷史學家認為,實際上改革並不是全程發生在明治時期,而應當包括「明治」之前的「天保期」,即德川幕府經濟衰弱,變革思想出現,推動維新的一段時段。當然,明治天皇在位,他作為維新的精神領袖,十分支持推動日本的現代化的改革。明治元年,天皇便頒佈《五榜禁令》,改革了制度、建立戶籍、效法西方政制、司法的政制等等多方面的體系,以達以「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

明治維新令日本由原先被險西方吞食的小國,搖身躋入列強,其後更興起《征韓論》,以至引發之後的軍事擴張和侵華事件的出現。1894年,明治天皇親自指揮中日甲午戰爭,又在台灣引致乙末戰爭,更打敗俄國,日本成為現代史上第一次擊敗西方國家的東方國家,一舉成為東方霸主。

延伸閱讀——【日本現代化】福澤諭吉︰百卷萬國公法 不如數門大炮

雖然明治維新的軍事改革及擴張,對之後的世界造成了更大的威䝱。但客觀來看,它在社會文化方面,的確帶來了不少正面的影響,其一便是提倡學習西方文化及思想,以至很多西方著作被翻譯成日語及漢語。

明治的「哲學」

我們今天將「Philosophy」 稱為「哲學」,這也是明治維新時期所創造的。中國古代雖早有「哲」的概念,但卻沒有人用之來理解「Philosophy」,一直到明治時期的1874年,由日本啟蒙學者西周(にしあまね,Nishi Amane),此翻譯首見於《百一新論》。西周不止把「Philosophy」譯成「哲學」,更翻譯及創造出「藝術」、「理性」、「科學」、「技術」等跟現代化和哲學相關的字詞。古時中國向日本傳入漢字,無文字的民族得以進而創造出平、片假名;明治時期,日本逆向將這些現代化的詞語傳入到中國,亦沿用至今。

日本啟蒙學者西周(にしあまね,Nishi Amane)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