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賣花女》與《窈窕淑女》中的階級批判
「我開玩笑的方式,就是說出真相。」
如果你沒有看過舞台劇《賣花女》(Pygmalion,又譯《皮格馬利翁》),也沒有看過電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那你可能不知道以下這位英國大文豪是誰了。今天是他的忌日,讓我們重溫一下這位「英國文學史上最詼諧的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的故事。
賣花女的階級實驗
要認識蕭伯納,我們可由他的劇作入手,剛才提過的《賣花女》就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以雕塑家皮格馬利翁(Pygmalion)的羅馬神話為藍本。故事裡描寫一名窮苦又帶有鄉音的賣花女,遇上一名語言學教授的故事。教授透過改正賣花女的發音和教導她各種禮儀,讓她成為一名淑女。故事中賣花女的職業、口音和出身都突顯了當時英國社會中的「階級」問題。
這個劇本被兩度被改篇成電影﹐蕭伯納親自參與了第一次黑白版本電影的劇本創作,因而獲得奧斯卡獎。當時他曾一度拒絕領獎,但在妻子勸說後,沒有出席頒獎典禮的他仍收下了獎金,並用來成立一個專門翻譯瑞典文學的基金會。
而第二次改篇電影《窈窕淑女》,由奧斯卡影后——柯德莉.夏萍(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主演。這個作品在1964年的奧斯卡除最佳影片外,更奪得最佳男主角、導演、服裝設計等八個獎項,成為一時佳話。
他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25)和奧斯卡金像獎(1938)的劇作家,他所創作的劇本和小說都是緊貼社會問題,諾貝爾文學獎曾稱揚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
蕭伯納的風骨與幽默
蕭伯納出身貧窮,為了生活從小已從事過不少職業,包括抄寫員、會計、戲劇評論員、樂評人等。因此讀者能在他的劇本感受到強烈的寫實感。而與蕭伯納同期的,還有另一位著名劇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是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提倡人。而蕭伯納支持現實主義戲劇,因而跟王爾德唱反調,認為唯美主義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形式。兩人同為受歡迎的劇作家,極具影響力,對當時英國戲劇界來說,可謂瑜亮之爭。然而,其後王爾德因「同性戀罪」而被逮捕入獄,他的妻子和朋友均離他而去,名聲也跌至谷底,只有蕭伯納挺身而出,維護王爾德的聲譽。
而在蕭伯納青少年時期,曾讀到馬克思的《資本論》而對「改革」充滿熱情,更加入了「費邊社」(Fabian Society),這是個反對暴力革命,主張漸進方式改革的政治團體。在「費邊社」的過程中,他經常撰文、發表演說,表現出對低層階級的關懷。
雖然蕭伯納出身低下階層,但他為人樂觀、機智,沒有因自己出身而自怨自艾。據說他跟現在的女生一樣,喜歡自己在家設計姿勢自拍,即使他用的照相機比我們今天的手機笨重、龐大。他的機智與辯才在他的喜劇中發揮很大作用,他喜歡用一種獨特的「顛倒」手法來描寫人物,用尖銳的諷刺,讓觀眾見到人物之間的思想交鋒及之後激發出的心情狀態。
今日蕭伯納雖離世界而去,但仍留下許多勵志、幽默或諷刺的作品和語錄。有一次,一位社會地位很高的夫人想邀請蕭伯納,但她性格狂妄自大,只在請帖上寫:「星期六下午四至六時,我將在家。」於是蕭伯納退回請帖,並在上面添上一句:「我也一樣。」
有另一則蕭伯納與美國現代舞舞蹈家鄧肯(Isadora Duncan)引人發笑的軼事。他倆都是當時的名人,粉絲們很想撮合他們。鄧肯也有意思發展,於是寫信予蕭伯納說:「不如我們結婚吧!生下的孩子擁有我的美貌加上你的才智,不是很好嗎?」而蕭伯納則幽默回答:「那是很好,但萬一孩子遺傳了你的智慧和我的外貌,那怎麼辦?」(按:實際上,鄧肯並不如笑話中的愚昧,是一位出色的女性,對現代舞發展有重大影響)
蕭伯納一生都給人鮮明的形象,既瀟灑,又辛辣。他的墓誌銘上寫著:「我知道,如果我活得夠久,這種事遲早會發生的。」(I knew if I stayed around long enough, something like this would happen.)
_________________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