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群鬼》亂舞 道德撕裂的兩種演繹
挪威名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被尊為「現代戲劇之父」,《群鬼》(Ghosts)是他從早期的浪漫主義時期轉向到「社會問題劇」(the problem play)的作品。易卜生通過人物在舞台上的爭論,表現出現實中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諸如道德規條、傳統禮節、教育觀念與宗教教條。社會問題劇的核心,是要提出、剖析或批判種種醜惡與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而較不在於人物的審美價值。
是次2019年世界文化藝術節將為觀眾帶來兩個版本的《群鬼》,其中之一由本地劇團進劇場(Theatre du pif)呈獻,將會以讀劇形式演繹易卜生這部經典作品。潘惠森帶領陳淑儀、陳曙曦、陳麗珠等演員演讀,並分析箇中奧妙。
備受爭議的社會問題劇
《群鬼》表現的,是十九世紀的社會問題劇主要體現角色在現實社會中經歷的兩難境地,而易卜生戲劇中更突顯了人物們的道德困境。
然而反觀易卜生的時代,《群鬼》的選材或許過於大膽,單是對性病的直接描繪就使不少觀眾反感。劇中女主角海倫・阿爾文(Helen Alving)其中一個面臨的抉擇是:應否為了親愛的兒子,在兄妹互不知情之下成全他倆觸犯亂倫的結合?而到了全劇的高潮,海倫要面對終極的難題:得知兒子遺傳到父親梅毒這不治之症後,應否成全他安樂死的願望?本劇一出後,即受到挪威的評論界猛烈批評,但國外的觀眾卻有相反的反應,如英國的蕭伯納同樣深刻認識到當代的社會問題,因此力挺此劇,連同各國的評論家挽回了《群鬼》的名聲。
如群鬼一樣的道德禮教
評論家 Maurice Valency 曾精準地評價此劇:「一般悲劇主要表現的是打破道德規範後的不幸後果,相比之下,《群鬼》處理的卻正正是沒有打破規範的後果。」易卜生的劇作表現現代社會愈發豐富複雜的處境,映照傳統與現代社會交替之下的拉扯狀態,生活在其中的人如何被兩種價值觀撕裂,一眾角色每每遊走於法律與道德的邊緣。
在易卜生所描繪的世界中,陳舊的道德規條仍然存在,但社會已開始有進步的啟蒙思想,同時人們開始拋棄傳統價值,暗地裡藐視道德規條,尤其是社會的下層階級不放過任何一個足以改善自身生活的機會,為了生存不惜一切。海倫卻身處上層階級,受人尊敬,卻因此被逼要遵從保守的價值。
夾在價值裂縫之間的海倫,以淒慘的呼聲道出「群鬼」(ghosts)的可怕。所謂的「群鬼」(ghosts),有著多重意義:除了劇情中可指主人與女僕之間鬼混的重複戲碼,「群鬼」亦指海倫亡夫的鬼魂,他雖已不在場,但其遺產、虛假的名聲、私生女以至兒子的梅毒,無一不宰制著海倫一家的命運。作為全劇主題,「群鬼」更指十九世紀(尤其挪威社會)守舊的道德觀念,使海倫背負上妻子與母親兩種身份與相夫教子的職責,要她犧牲生活樂趣(joy of life),她卻兩者都無法履行。道德禮教就如一群群的怨鬼,纏在海倫身上不放,陰魂不散。
芭蕾舞劇的另一種演繹
世界文化藝術節榮幸邀請到挪威國家芭蕾舞團(The Norwegian National Ballet)來港演出,舞團曾演出多部經典包括《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卡門》(Carmen)、《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易卜生〈群鬼〉》劇照 © Erik Berg
舞團曾將易卜生另一名劇《海達・高布樂》(Hedda Gabler)改編成當代芭蕾舞,這次就為香港觀眾帶來《易卜生〈群鬼〉》(Ibsen's Ghosts)。此劇於2014年挪威首演後即大受好評,並獲當年的挪威評論家獎,在巴黎、柏林與維也納皆有演出,受到國際劇迷的熱烈歡迎。舞團在詮釋原劇表現上其功架,結合了舞劇與心理懸疑劇(psychological thriller),通過強烈的動作將人物的心理變化傳遞給觀眾。舞劇的形式,將各人物針鋒相對的對話化為跌宕起伏的舞蹈,亦將詞語的邏輯與辯證具現化成動作的韻律,表現出海倫等眾角色的欲念與不幸、掙扎與絕望。
觀眾於9月4日前購票,可獲七折優惠。
挪威國家芭蕾舞團
《易卜生〈群鬼〉》
2019年11月1至2日,晚上八時
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價:$220至$580
進劇場
易卜生《群鬼》︰劇本演讀及沿途評述會
2019年10月25日,晚上7時45分
2019年10月26日,下午3時及晚上7時45分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票價:$200及$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