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獨」成真 台灣人把北京的話聽進去了?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隨著2024年台灣大選的逼近,北京對台的動作也越來越大,台灣內部感受日深。根據最近一份調查顯示,台灣民眾渴望「兩岸維持現狀」追平2009年紀錄,創近年新高,追求台獨的民意則下降3.5%;這一方面體現北京多領域迫台的效果湧現,另一方面也再一次表現台灣社會在回應兩岸關係走向時,長年存在鐘擺、尋求中間的傾向。

關注兩岸 和平為先

10月12日,台灣媒體發布兩項調查,相當程度反映當下台灣人的「兩岸觀」。首先,一網絡數據公司針對10日台灣雙十節慶相關活動,發布網絡聲量調查,結果顯示,台灣輿論對蔡英文「雙十講話」投以的關注度獲得壓倒性的領先,蔡英文「重申和平是兩岸的唯一選項」,獲得當日最多台灣網民討論。

其次,台媒《遠見》和《遠見民意研究調查》同(12)日發布「2023兩岸和平調查」,結果顯示,在國際政治格局變動,以及兩岸關係高張的背景下,台灣民眾回應兩岸關係,乃至統獨立場都出現一些新的波動。

調查顯示,「贊成台灣獨立」者的比例,從2022年的28.7%降至25.2%,減少3.5%,認為兩岸「先維持現狀再看」,也從2022年的32.4%略降至31.9%;「贊成與中國大陸統一」從6.1%上升至8.5%,而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群眾則創下歷年新高,來到27.6%。

《遠見》和《遠見民意研究調查》發表「2023兩岸和平調查」。(遠見提供)

若進一步將「先維持現狀再看」與「永遠維持現狀」合併為「維持現狀」,則台灣內部「泛維持現狀」傾向者的比例將是繼2009年12月之後,再次來到59.5%的最高點,而「贊成台灣獨立」佔三成以下,「贊成與中國大陸統一」的比例則不及一成。

從上述兩份調查可以看出,台灣民眾回應兩岸關係與統獨意象得歸結以下特點:相當關切兩岸關係發展,並聚焦「和平狀態」,也由於台灣人現階段「視兩岸關係和平為先」,投射到表態兩岸關係走向時,支持台獨的比例獲顯著下降,反映其避戰心理,同時,在「台獨引來戰爭,不台獨就不會打仗」的思考下,收歸至「泛維持現狀」的比例來到歷史新高,平2009年底的紀錄。簡言之,台灣人視不獨不統的「維持現狀」可維持兩岸之間至少暫時性的和平狀態。

美國25家軍火商代表團訪台,計畫在台灣聯合生產武器彈藥、打造大型軍火庫,對此由台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和數十個政黨團體共同發起的「反台獨反介入聯合行動」,5月3日組織逾兩百人前往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抗議,強烈反對美國戰爭販子禍害台灣、販售戰爭。(主辦單位提供)

針對台灣民眾最新兩岸關係認知與統獨意象特點,值得推敲的觀察點有三:

「棄獨」與「反獨」出現交集

首先,台灣人對於兩岸關係走向的態度出現轉變,可責成北京對台話語與施壓獲得成效。一則在宣傳意圖上,「台獨等於戰爭」的等式北京言說多年,今入了台灣人的耳,並順從理解;二則在引導台灣社會就統獨偏好的行動上,達成了「放棄台獨」的效果,不論是基於和平嚮往、避戰心理,又或現實認知台獨的路走不通,台灣民意最終只能消極退縮在「維持現狀」的主張之上。

這般轉變雖然距離北京最高追求的兩岸統一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但在北京官方要的「反獨」與台灣民間回應「棄獨」之間,兩者相當程度出現了交集。

10月11日上午,國台辦舉行例行記者會,發言人陳斌華就近期兩岸熱門議題回答記者提問,並表示「台獨」意味著戰爭。(資料照片)

鐘擺效應 藍綠執政吃不到統獨紅利

其次,主張「維持現狀」的比例今平歷史新高,前後兩度的時間點也令人玩味,反映台灣社會抗拒極端方案、尋求中間的政治心理。

隨中美對抗的國際格局而下,兩岸關係過去一年來到三天兩頭就唯恐「兵凶戰危」的狀態,此際主張「維持現狀」者的比例達到新高不難理解,但何以平的是此前2009年的紀錄?遙想馬英九於2008年高票當選,是年兩岸開啟大三通直航,人貨暢流,兩岸關係可謂欣欣向榮,並不見任何戰爭風險。彼時台灣民意卻也強烈反映要「維持現狀」的態度。

這與台灣社會慣性鐘擺於藍綠政黨、統獨選擇之間有關——「中庸論」多年來為台灣政治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學者所提出。「中庸論」意即在一個分裂意識形態下的台灣社會,不論是回應兩黨體制的惡鬥,或是尖銳統獨之議,皆抗拒極端,有往中間聚攏、避險的政治心理,甚至推敲多數台灣人並不具強烈統獨主張,所謂的「台灣認同」與「統獨認同」只是一場迷思。

馬英九主政8年,在台功過可謂眾說紛紜。「好馬者」謂其踏出兩岸和解的歷史性一步,後人應深念其功;「惡馬者」則指其投共、出賣台灣,對大陸「搖尾」。(資料圖片)

這可以解釋過去在馬英九主政下,儘管兩岸關係向好,台灣社會「超前佈署」,提前憂慮是否將往統一傾斜,因此在馬英九執政期間支持統一的比例不會上升,反而是尋求台獨的聲音獲得放大,唯「維持現狀」獲得中間最多數人的支持。在陳水扁與蔡英文主政期間,也可見到類似的效果,哪怕長期趨勢是統一弱於台獨,維持現狀多一枝獨秀,但微觀細查,陳、蔡兩人執政期間,台灣社會對於台獨聲量的上漲反而會有警惕,進而加速維持現狀的膨脹,以達到平衡效果。

從「維持現狀」到「促統」?

最後,回到台灣民意與北京立場未來會否存在均衡點的問題上。蔡英文在10日的「雙十講話」中,提及「願意以台灣的民意共識為基礎,以對等尊嚴為前提,以民主對話為程序,以維持現狀為核心,與北京當局發展雙方可接受的互動基礎,以及和平共存之道」,其中,「以台灣民意共識為基礎」值得額外推敲。

2023年10月10日,蔡英文發表任內最後一次「雙十講話」,釋出願與北京發展和平共存之道說法。(台灣總統府提供)

不論是積極回應也好,被迫選擇也罷,從台灣人確實聽進了北京政治立場,進而反映到政治意識型態選擇轉變,中間要跨過的坎還有好多,台灣人現階段只是開始放棄了什麼,退縮到維持現狀等於確保現階段和平的程度。

這樣的嬗變過程值得北京兩種思考。一則是過去對台「反獨」、「促統」的兩段並行論,是否在台灣民間「棄獨」與北京官方「反獨」出現隱約交集中,留有空間擴大成為從「維持現狀」到「促統」,為北京與台灣人民之間開啟對話的可能?另一重思考則相較簡單粗暴,也較前者更具有現實性,即今日台灣人既然可以因為環境與條件壓力務實「棄獨」,他日自然也可以務實「棄維持現狀」,進而奔向下一個均衡點;這個均衡點可以直接是北京想要的統一,但也未必直達兩岸統一,卻至少實現了統獨光譜上進一步往統的方向位移。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1月提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引發兩岸輿論熱議。(資料圖片)

是以,在可以預見的階段,兩岸關係短期必然受到台灣大選這個變項的刺激,使得台灣內部意見紛湧雜沓,但長期以往,考量國際環境與兩岸實力條件差異的壓力,台灣社會的「中庸」尺度,在「棄獨」日漸現實化發展下,其一再尋求的「中間值」或只能受迫性的往統的一方逐漸修正,差別或只在於自主挪移的速率,以及北京願意給予的彈性空間與時間有多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