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 和平不應該是失敗主義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今(28)日舉行記者會,正式宣布獨立參選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在這場名為「主流民意大聯盟」的記者會上,郭台銘遺憾「在野力量仍然各有計算」,但仍稱「我的參選,就是要推進在野整合,整合才能致勝」。總結目前檯面上賴清德、柯文哲、侯友宜與郭台銘宣佈參選的四組人馬,最後會是持續上演朝野群架,或是在野仍有望整合實現與民進黨的1對1單挑,情勢混沌,恐怕還未能見分明。
眾志不能成城從來都是泛國民黨陣營的痛楚,就在民調拉扯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依舊未果的時刻,被國民黨視為「未爆彈」的郭台銘還是宣佈參選,為台灣在野整合投下新的變數。一般認為,郭台銘的入局,將瓜分部份柯文哲選票,而賴清德是最大受益者。
盤點目前台灣大選參選情勢,執政的賴清德檯面上「以一打三」,但實情卻落得輕鬆,被揶揄「躺著選」;而在野兩黨的柯文哲、侯友宜,以及獨立參選姿態的郭台銘,則同打「下架民進黨」與兩岸和平,三陣營一方面各自登山努力,另一方面也不放棄操作整合,企圖使自己成為在野唯一。
然而,不論最後登記係由幾組人馬出線,今屆台灣大選朝野亂鬥的基本局勢從幾個方面觀察,已能窺見若干弔詭的一致性,也相當程度說明民主化三十餘年的台灣政治,儘管形式有成,但在內涵擴展與深化層面,鑑於外部地緣政治與內部認同政治的雙重作用,已然走進言不由衷、不進則退的死循環。
首先,就郭台銘確定入局,矢言推進整合,攪動在野勢力春水來看,效果恐怕需要打上折扣。在野三組人馬在過去幾個月時間,針對「下架民進黨」的話說得很多,話也都說得很像,但參選人陣營與個人的言行往往不一致,言不由衷,也缺乏付諸整合的行動力。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言下的「非綠大聯盟」標準來看,柯、侯、郭三人只有符合「非綠」特質,卻無「聯盟」的組成本質,「非綠」選民在在野無人能夠定於一尊領導、誰都不足以服誰的情況下,不論是由上至下發動,或是由下而上串連,都困難重重,使「非綠」的在野整合課題在數月間,只是紙上談兵之計,唯有彼此鬥角是政治實景——在野企求整合之心越大,失敗主義情緒卻也在支持群眾間愈加濃烈。
因此,悲觀的說,在郭台銘宣佈參選前,柯、侯之間如此,在郭台銘宣佈參選後的柯、侯、郭大概率也依舊如此。
其次,包含賴清德在內的四組陣營,針對不同議題發言,尤其兩岸關係發展,四方喊出來的目標也都很一致,敘述的都是兩岸要和平、台海非戰,但四組陣營所選擇的途徑卻大相逕庭,從對兩岸關係定位基本認知,到承認九二共識與否,四組參選人都未衷一是,呈現四方都向選民賣著要和平的兩岸願景地圖,卻都給不出具體導航的虛假廣告。
更進一步說,就北京明白力求兩岸終局是統一而言,朝野藍綠可見陣營,也清一色表現出想得都一樣,但說得可不一樣,差異不過表現在「台獨」與「獨台」之間,「非統」大聯盟才更足以描繪這樣的怪誕集合體。
簡言之,暫且撇除各方對於兩岸終局的追求與想像,單就喊出和平對於各陣營而言,便透露出濃厚的失敗主義於其中,尤其對於在野陣營更是如此。致力追求和平解決方案,理應是充滿陽光、懷抱各種希望且精於政治溝通藝術,但先是台灣在野3陣營代表的「非綠」勢力已成一盤散沙,徒有「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負列表單式的口號,過程間卻無人能清楚、直接說好兩岸和平故事;後再有在野陣營的兩岸和平訴求,多不禁民進黨的抹紅,使和平成為一類直接投降於北京的代換詞,這些都讓訴求整合不利,又致力和平無光的在野低迷士氣雪上加霜。
總的來說,今屆台灣總統大選在四人表態參選下,確實熱鬧非凡,但在野要角一窩風上場,反而在越尋求整合的過程中,越見碎裂分散,瀰漫失敗主義,也在越點出台海和平目標時,既說不清路徑,又撇不清抹紅,使得喊出的和平成為投降的某種平行替代,結果是在野將其失敗主義瀰漫開來,也玷污了和平訴求本該具有的積極意義。
放眼接下來的選戰,不論整合成效,在野各陣營唯有誰能先說好兩岸和平故事,並使和平一詞回歸陽光政策,一掃和平等於投降的失敗主義陰霾,誰才有可能在紊亂的在野廝殺中做到真正的脫穎而出。